宋在杰
(豐縣趙莊中心校,江蘇 豐縣 221700)
新課程的實施,核心在課堂教學。新課程標準要求高效的課堂教學,為此,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優化教學途徑,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環境,提高教學有效性,從而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何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當是學生主動求知、樂于求知的過程。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會時刻激發生命的活力。如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時,由對題目的理解引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的哪些地方體現了肖邦有一顆強烈的愛國之心?我先引導學生充分讀書,獨立思考,對將要討論的問題自我梳理和發現,在自我感知,初步形成自己的觀點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活動。這樣,小組的每個成員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看法,合作學習就有了一定的基礎和保證。在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學生交流著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綜合起來,就能較全面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學生的智慧都得到了盡情發揮,都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愉悅。
采用合作探究性學習,學生學習主動,能夠自然而然地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學習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應創設這樣一個有效學習的情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有效的指導,從而達到一種知識、能力、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的深度交融。在這樣的課堂里,教師當配角,學生唱主角。學習是快樂的,是有效的。他們體驗的是真正的自由,學習欲望隨之激發出來,每個人和每個組都盡力追求自己的目標,成為學習的開拓者而非追隨者。只要教師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權利和機會,相信每個學生就都能在探究中顯示自己的才華。
蘇教版小學教材文質兼美,圖文并茂,為教師和學生的學習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蘇霍姆林斯基說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在情感中受到感染與教育,從而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如教學《第一次抱母親》,課文記敘“我”守護生病住院的母親,抱起母親讓護士換床單時,才察覺母親的身體是那么輕,不由想起母親以弱小的身體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的往事,心里很難過,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我”把母親抱在懷里,讓母親入睡,結果卻發現母親的眼里流出了淚水。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充分閱讀,進入角色。為了讓同學們思想情感教育進一步得到鞏固,我在課堂最后設計了“拓展遷移”環節。我說:“想想我們的母親,在她非常勞累或生病的時候,你有沒有幫助、照應過她?其實,親情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家中,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只是時光的流水把許多寶貴的記憶帶走了,匆匆的步履把我們曾經擁有的瞬間感動沖淡了,自私忙碌讓我們忽視了我們擁有的那份愛,現在讓我們用心去發現,用感激的心去體會。在今天,就讓我們靜下來在記憶中尋找,尋找我們忽視了的親情,讓我們作一次真情告白,講述一段我們的親情。”話音一落,學生都安靜了下來,表情變得凝重起來,看得出他們已經受到了感染,正在尋找讓他們感動的親情。有的先是努力回憶,然后說出自己對母親一點一滴的關愛,有些同學列舉了許多生動的事例,講出自己的心聲。這樣一來,學生在感染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的同時,又增加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和愧疚之意。事實證明,這樣的教學環節非常成功,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覺中升華。
教學評價目的是為了教學進程的豐富和有效,為了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故而有明顯的現場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新課程改革以后,走遍大江南北,到處是“你真棒”,還有老師指揮:“表——揚——他!”于是,學生都小和尚念經似的毫無熱情地說著早已訓練好的順口溜:“嘿!嘿!你真棒,你真棒!你是我學習的好榜樣!”配以動作,一律先拍手,再豎起兩個大拇指……這種非自發、非自愿、陳式化、無表情、無真情的“你真棒”讓人心頭不是滋味。有專家痛心地指出:“這種虛情假意的‘作秀’,給幼小心靈的傷害——不,是毒害,不知有多么大!”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評價就要語言簡要,指向明確,鼓勵也應適度,過多的激勵會使學生滋生自負心態和躁動情緒。因此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真心真意,可以用口頭語言表達真切的感受,也可以專注地看著學生 或真誠地微笑 通過點頭 握手等動作傳達對學生的欣賞。對小學生而言,籠統地表揚固然能讓他們高興,但價值不大,不利于他們的發展。如寫字教學,我除了說出:“你這個字寫得真漂亮”外,還具體指出這個字寫得是間架結構勻稱還是筆畫穿插恰當。這既讓被表揚的學生知曉好在哪里,又讓其他學生明確向他學習什么。我還指出進一步改進的地方,真誠地說:“你要是再努力一些就更好了!”“我期待你……”“我相信你……”把要求當做期待提出來,學生虛心接受,明確了努力的目標。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它一方面是對自己在教學中的正確行為予以肯定,不斷地積累經驗,另一方面是自己同自己“過不去”,找出在教學實踐與教學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學新理念相違背的做法,進行自我批評,并且予以改正,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以后的教學行為更加完美。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也特別強調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我認為:(1)教學前反思。教學前反思,才能使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2)教學中反思。在教學中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讓課堂教學減少遺憾,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3)教學后反思。教學后反思能夠讓我們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找到不足,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每次上完課,我都要反思:這節課的教學環節是否合理?學生是否主動積極地完成教學任務?今天的教學是否真正有效?只有反思才能不斷地認識自己,更好地改進與提高。為此,我們不僅要進行自我反思,還要通過學科組活動反思研討,并通過學生的評價了解自己的不足。通過各種形式的反思,我的語文課效率明顯提高了。
總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要求我們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使學生獲得最大的發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主宰學習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