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堅
(紹興縣王壇鎮中心小學,浙江 紹興 312055)
這是我在執教《小音樂家揚科》一課上呈現的一幕:
“同學們,這篇課文中,你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請提出來?”
幾秒鐘后,有一位同學猶豫著,張望著教室的動靜,似乎他有詞兒。
“孫煒麗,請把你心中的詞兒寫在黑板上!”我肯定地對她說。因為根據我平時的經驗,學生們日常課堂上所能提及的,也無非就是詞語表中的一些詞語。
她,讓我始料未及,在黑板的正中寫了一個大大的“更夫”。怎么會是這個詞兒?我暗暗思忖。其他同學看了看這個詞語,不假思索,啞然失笑。
“嗯?這個詞的意思是……誰知道?”教室里很快靜了下來。接下來的情景確實令人尷尬,說實在讓我告訴他們吧,自己心里沒底,頂多也只能說出個一二來。我說:“更夫嘛!就是晚上敲更的人。”
“晚上為什么要敲更呢?”一個同學追問。
我煞有介事地告訴他:“很早以前很少有人家有鐘表,用敲更來報時。”總以為回答到這個份兒上,可以解釋這個詞語了。誰知這班學生非要敲破沙鍋問到底:“老師,這更您會敲嗎?又怎么敲?您還聽得懂嗎?……”這可怎么辦?最后,我坦率地說:“其實對‘更夫’的認識,我自己也不是太清楚。那我們現在就一起到網上查查資料好嗎?”
于是,我和學生操作起鼠標,搜索著。
搜索片刻,“更夫”便躍然在顯示屏上,我像學生似地認真讀了起來:以前不少街道沒有電燈,有的路上雖有路燈,多為煤油燈,光線昏暗,為了讓夜間行人安全,地方當局大多雇傭專人夜間巡邏。這些人一人手中拿鑼,一人手中拿梆,敲更時,邊走邊敲,“篤篤——咣咣”。敲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兩個時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時俗稱五更天,這時雞也叫了,天也快亮了。百年前,家家戶戶很少有人有鐘表。敲更也起著報時的作用。這種人清末民初簡稱之為“更夫”。
這小小的敲更,竟有如此多的講究。這與課堂上我向學生解釋的,多有不全,真可謂一知半解。
夜,越來越深了。喧嘩了白晝的世界終于進入夢中。我獨自坐在辦公室里,再次翻開課本,“更夫”一眼所見,倍感親切。悠悠地,從遠處傳來了敲更聲,劃破空寂的夜,縈繞在我的心中。我思索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不是也需要“更夫”一樣的教師來為學生敲敲“更”,敲好“更”呢?
教學一篇課文,語文老師第一“更”敲什么,怎么敲?時下不少語文課堂第一課時不像第一課時,倒像第二課時。第一課時該讓學生學的生字新詞放著不學,急著展示自己的精彩,殊不知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我認為第一課時應該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讀書,喚起閱讀期待,進行有效初讀文本,引導學生在難讀處回讀,反復讀,讀重點,讀難點,做到“書不讀通不開講”,理應要落實字詞目標,重視并深化詞句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讓質疑問難成為語文學習開山的斧、架橋的梁、通往問題解決的路。每一課時都有自己的責任田,語文教師應有明確的課時觀。我們深知學生是有差異的,教學應有其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這樣的教學,果真能保證班中的后進生學得進嗎?
第一,敲“更”要適時。要妥善處理“先”與“后”的關系,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要妥善處理“主”與“次”的關系,體現小學語文學科特色。
第二,敲“更”要適度。《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基礎階段的學習要以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為基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滿足學生需要為原則。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上的主要活動理應是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我聽過一位年輕教師講《鳥的天堂》這篇課文,她認認真真地領著學生分段,講解每一段的段意、寫作方法、中心思想,該講的全都講到了。學生聽得也認真,按要求回答了老師提出的一些問題。聽完后,我感到非常遺憾。這么好的一篇課文,讓這位老師殘酷地肢解了。學生沒能跟作者一起乘著小船,去領略“鳥的天堂”在傍晚時分和太陽升起時那令人心醉的美麗景象,錯過了一次難得的陶冶性情的好機會。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把外部的知識直接輸入到心理中的過程,而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對舊信息重新構建得到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重新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要按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原理,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情境,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地利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性學習,幫助學生建構新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主動發展。二要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問題的教學,遵循啟發性原則,多向學生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第三,敲“更”重節奏。更夫敲更每一更節奏雖各不相同,但總體來說都是由慢到快,有規律可循。語文課堂教學需要一定的節奏,所謂教學的節奏,就是教學過程的“緊張度”和教學內容的“難易度”,以及二者在教學中的規律性變化。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課堂的教學節奏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實效,與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習效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把握“更”的節奏。
一是在文本的處理上體現“更”的節奏。任何教學內容都是有難有易,有重點與非重點的。因而必須根據教學內容來處理節奏。一般來說,重點難點節奏宜緩,“濃墨重彩”,重錘敲打;次要容易處節奏宜快,“輕描淡寫”,如蜻蜓點水。這樣,才能使教學高低起伏,節奏分明,使學生的思維具有節奏感,不斷產生興奮,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不斷求得新知。
二是作者思路的變化中找到“更”的節奏。文章中反映作者思路的,是外在的語言形式。文章的連字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就自然構成了文章自身層次。教師講解文章、學生閱讀文章,都要遵從這個層次來處理、安排教學的節奏。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內容應有不同的教學節奏。
三是教學方法的變化上體現“更”的節奏。葉圣陶先生說:“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比較陳腐的教法,不但閹割了不同課文的不同個性,而且淹沒了不同課文所獨具的不同層次。教師教之無法,學生聽之生厭。教學方法比較符合語文課本身的結構特點,比較適于學生學習生活的節奏,選擇恰當的教法,學生在有節奏變化的學習過程中吸收知識,培養能力,效果定會更佳。
四是在教師教學的情感、情緒的變化上體現“更”的節奏。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識過程與人的情感過程是緊密聯系的,任何認知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教師的情感和情緒不僅影響著自己的教學節奏,更對學生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認識活動的層次產生重要影響。因而有經驗的語文教師上課,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使文中之意皆出于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之心。
正如特級教師于漪所說的:“如果四十分鐘敲的都是一個調子,平鋪直敘,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學生不免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
第四,敲“更”聽回聲。“敲更”沒有經驗不行,但經驗只是延續的基礎。要想敲得別具一格,就要多多聆聽它的回聲,邊敲邊琢磨,邊琢磨邊敲。同樣道理,教學光靠經驗不行,更需要教師能經常反思、自省常新。反思對于教師專長有很大的作用,反思是連接教師自身經驗與教學行為的橋梁。教師是否愿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志。
有兩個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兩個玻璃瓶里各裝進5只蒼蠅和5只蜜蜂,然后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亮光的一方,而將開口朝向暗的一方,過了幾個小時之后,科學家發現,5只蒼蠅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來,而那5只蜜蜂則全部撞死了。蜜蜂為什么找不到出口?觀察發現它們一味地朝光源飛,被撞后不長教訓。而蒼蠅為什么找到了出口呢?它們在被撞后知道回頭,知道另外想辦法,甚至不惜向后看。雖然教師不注重反思不至于像蜜蜂那樣有生命危險,但不善于反思則窒息了他的創造,阻礙了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是探索的科學,只有主動探究,才會觸到語文教學的真諦;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遺憾應是自我感到的遺憾。只有主動遺憾,才說明發現不足,才會對今后的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對自我專業化的發展產生催化作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那么,也許這樣的“更”會越敲越亮,越敲越美,必將敲出獨特的風格、流派和主旋律。
第五,敲“更”善等待。“課文中,你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請提出來?”這個看似簡單的提問,答案完全由學生說出來并非輕而易舉,就是老師也有難度。我想:如果在課堂上斥責學生:“你竟然會提出這么一個詞語讓大家思考?請坐,下一位……”這樣就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急功近利,收獲的將是幾枚青澀的果實。我覺得舍得把課堂時間讓學生占用,就是把學生裝在心里,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自己退一步,讓學生進一步。等待一會,也許就使那位學生有了自信。課堂上應該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探究、發現、解讀,課堂的走向、情境的發展操縱在學生手中,才會“春色滿園關不住”。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學生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似乎有很多話想說,卻繞來繞去,越急越表達不清楚。他們面紅耳赤,對自己很不滿意。老師等不及了,不耐煩地說:“你坐下吧,聽別人怎么回答。”這些學生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們不情愿就這樣坐下,不甘心以這樣一個形象留在老師和同學的記憶里。他們多么希望能得到老師的指點和幫助,多么盼望能看到老師充滿溫暖和信賴的目光。他們渴望一份等待,然而,最終以一個失敗者的姿勢坐下去了。教學本應是為人的,而“人”卻在被教學拒絕和放棄。“一個真正關注人的發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葉讕語)。教育要關注學生生命成長,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一節課負責,而且要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放棄意味著摧毀,等待就意味著新生。有了等待,才能夠喚醒;有了愛,才會有教育。
磨刀不誤砍柴工。等待,是對學生的尊重,是對學習規律的尊重。它是與學生心靈的約會,它將孕育課堂最具生命力的花朵。
等待也許是不盡如人意的,心若在,希望就在,越是陳釀的酒,越是綿軟甘醇。
等待需要信心,需要堅持,需要付出,也需要智慧。等待需要舉重若輕,等待需要蓄勢待發。建設生命課堂,不要忘了學會等待,并善于等待。
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努力學會善于等待,因為等待不僅是教學的需要,是教師的責任,更是一種求真,一種愛。
無眠的更夫敲著自己的無眠。我愿是一位新課程改革浪潮中的“更夫”,時刻不忘敲醒敲亮自己,更要牢記為學生的發展本本分分、扎扎實實敲好每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