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貴
(膠州市實驗中學,山東 膠州 2663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社會道德風氣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中學生所處的環境較以前復雜,傳統的德育教育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學德育教育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在方法上,都應該加以調整適應這種變化,這樣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怎樣做好如今的中學德育教育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彌補目前德育教育的缺失和不足,采取適當措施,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課題。
盡管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是中學德育教育依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弊端,這些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德育教育沒有足夠重視,認識不到位。
目前,很多許多學校仍將升學率作為評價辦學質量和水平的唯一指標,從而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即使有學校意識到了德育的重要地位,也被應試教育帶來的短期效益所蒙蔽,種種原因導致各種德育工作無法一一落實。在德育范疇內的很多工作都無法展開,不能付諸實施。一些好點子、好創意成了一紙空文,社會中功利主義的泛濫造成了道德在生活中的低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德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德育對于學生的影響。德育沒有涉及學生的切身利益,沒有有效地解決在生活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德育內容滯后,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脫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的改革推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競爭機制的廣泛引進,社會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無疑,學校教育理應做出回應。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會缺乏廣泛的聯系,因此德育內容顯得陳舊、單薄,不足以解釋當前復雜的社會現象;不講科學,脫離實際,實用主義色彩嚴重,許多闡述和解釋顯得牽強附會,蒼白無力,難以服人。德育就成了和與現實生活和學生實際不相干的東西,成了“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聲音”,既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對其認同,又難促進內化。
3.在整體方法上,重“灌輸”輕互動。
目前,許多中學沒有擺脫以說教灌輸為主的陳舊模式,將道德條目當做對象性知識灌輸,不注意聯系當前的實際,手段單一,不靈活多樣,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斷了道德和生活的血肉聯系,使學生難以將真正的德育知識內化為對信念的動機和熱情。很顯然,這種道德教育缺乏實效性。
4.在教育主體上,重教師主導輕學生參與。
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從狹義上來看,學生似乎僅僅是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當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時,他不僅是受教育者,還是教育者。目前,學校過分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把學生僅僅看做消極、被動的客體,表現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常以批評、禁止、訓斥、說服、榜樣、獎勵、懲罰等方法,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提高德育教育的地位。
隨著社會的飛快發展,各種信息的交流日益增多,家庭和社會對中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影響越來越大。德育教育工作成為了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把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合力,樹立大德育的觀點,社會、家庭、學校聯手共建與人環境,營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圍,是新形勢對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我們抓好社會大環境的治理,實現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的目標。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視,父母的言傳身教隨時隨地教育著自己的孩子,讓家長先受教育,才能使家長有意識地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出表率。這樣家長錯誤的觀點和方法就能得到及時糾正,也能促進學生德育的進步。最終全社會都能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地位。
2.結合學生和社會發展實際,完善德育內容和優化德育方法。
在教育中有一條規律是學生提出的要求通過努力有能力實現,在德育教育中我們要遵循這一規律。如果我們在德育教育中不顧學生實際情況、不顧個體差異,以高標準的嚴格要求所有學生,當學生感到道德標準只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大道理,無法達到時,這樣的教育就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德育教育的內容要結合學生和社會生活的實際,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市場經濟帶來了多種價值觀念的碰撞和沖擊,學校德育工作必須主動適應形勢,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內容,力求多樣化,增強新鮮感,避免抽象講解和空洞說教,改變學生對其乏味的現象,讓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接觸社會,回歸自然,這樣既能陶冶情操,得到鍛煉,又能豐富生活、增長才干。在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定不能忽視教師的表率作用,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3.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新學期的學校教育工作必須納入社會這個大體系中,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合力。建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是增強德育工作實效的重要途徑。全社會都應該重視、關注和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在弘揚社會正氣,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方面為學校德育教育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氛圍,為廣大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營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比如家長接待日、家長會、家訪等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利用社會上各種適宜教育的場所開展一些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學校、家庭、社會要相互配合,共同作戰,拓寬教育渠道。學校德育教育應由校長負責,建立一支由黨組織負責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員、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團委書記和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組成的骨干隊伍,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的德育隊伍,提高德育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對德育教師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使德育教育具有針對性、情感性、趣味性、方向性。
4.轉變德育評價理念。
傳統的德育評價,在評價目的上,要評出優劣;在評價內容上,只看重成績;在評價主體上,要確定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評價方法上,具有單一性;在評價方式上,體現出定量性、靜態性、回顧性、終結性和絕對性。因此,要轉變評價理念,就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價值觀,面向學生未來,以“一切為了學生”為根本的教育目標,以創造適合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評價模式為目的。評價目標和指標體系要具有方向性,評價手段要有激發性,評價信息要具有調節性,真正促進學生個體的健康發展。
中學德育教育作為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一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的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樹立“德育為先,各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運用科學的德育教育方法,中學德育教育工作才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1]張孝順.淺談中學德育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知識經濟,2010,(2).
[2]高超.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4).
[3]馬善國,王文竹,洪艷琴.創新德育模式 提高學生素質——安徽中職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尋[J].職業,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