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安徽理工大學 能源與安全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
王軍
(安徽理工大學 能源與安全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科技創新能力對于國家、組織和個人的發展都具有異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高校師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措施及途徑。
大學生 科技創新 能力培養
胡錦濤同志指出,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根本靠科技,基礎在教育,關鍵是人才。要大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著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強國富民的重要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高等學校是培養造就高素質和創新型人才的基地,不僅要傳授大學生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
1.創新教育理論思想因素。
不少學者擔心中國缺乏創新型人才,將影響中國未來的競爭力。前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指出: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一代、二代的年輕人缺乏創新能力,這也是我們國家今后發展的瓶頸。Facebook、IPhone是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的學生在課余之間研究出來的,但中國的學生卻很少有這樣的原創能力。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中國的應試教育模式,高校僵化的教學方法,以及行政化氛圍,也許只會打造出會考試、寫論文的紙上談兵的“趙括”。因此,對創新教育理論的認識、思想觀念的轉變顯得迫切而重要。創新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實踐創新教育的根本保證,而創新教育理論的實踐總結又促進創新教育思想的發展。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培養學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性思想品德、知識和能力,治學態度和方法,是進一步創新發展的基礎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獨立、探索的主體精神和創造力的人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最本質的要求。
當前創新實踐的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系缺乏整合,缺乏系統性。理論研究和實踐雖有一定程度的結合,但總體上仍脫節。對一些理論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對實踐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還缺乏審慎考慮。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建立一個覆蓋范圍廣、可操作性強、服務效果優、高效率、低成本的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實踐研究與理論的脫節,阻礙了國內對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2.創新主體因素。
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薄弱、動手能力不強。由于受應試教育體制影響,強調書本知識的灌輸,忽視大學生個性創造力的培養,導致大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崇尚意識和獨立開展科技創新實踐的意識薄弱,嘗試創新實踐的勇氣和能力不強。另外,創新實踐特點要求大學生需要有良好的求異個性。沒有求異就不可能有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和獨到的發現。因此這種個性特征是創造性活動不可缺少的,是學生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學生創新實踐參與面和積極性較低。高校學生管理評價體系制約了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在大學期間,學生會無意識地按照學校的學生管理評價標準來制定大學學習的計劃和努力的方向,達到學校要求的標準是他們最初努力和前進的目標,若學校制定的評價標準不利于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學生一旦獲得學校的評優評獎的承認和肯定,將很可能不再有足夠的動力和意愿去挑戰更高難度更具原始創新能力的創新實踐,勢必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大學生自身求知欲不強,知識面不寬、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水平不高。知識是人類進行觀察、思考和想象的基礎,是形成創造力的前提。必要的知識準備對創新活動具有重要的前提作用。部分大學生雖然有對新事物較強的好奇心,但由于自身知識面窄,思維單一,在創新實踐的道路上遇到困難就氣餒退縮,害怕失敗,尤其是挫折感消磨了他們的創新激情,不再堅持,不再前進。
3.創新環境建設因素。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能夠孕育創新思想的環境土壤,能夠進行創新實踐的操作平臺和智力支持。當前部分高校對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認識不足,定位不準確,缺少相應的保障體系和措施,一些學校的科技創新活動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和依賴少部分學生上,缺乏系統組織和長期的物質和財政支持,分散而且不穩定,既不能形成整體優勢和影響,又不能拓展學生參與面,普遍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學生一些好的創意項目因無資金支持而無法開展,高校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室開放力度不夠也制約了創新活動的開展。傳統的大學生評價體系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動性,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另外,高校課堂上往往還沿用灌輸式教學方法,缺少具有關愛學生、關注學術前沿,具備創新素養,具有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熱情的高水平教師指導也是制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
1.加強中西方創新能力培養思想比較研究,注重借鑒創新思維和意識。
國內外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優勢,通過加強對國外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借鑒,可以全面總結和汲取西方的教學經驗教訓,從而為我國創新教育思想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著力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系統培養模式。大學生學習一些相關的創新理論和掌握科學的創新方法,是培養創新思維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2.注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與求異個性發展。
歷史上的許多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技術革新能手等都比較注意豐富自己的各種知識,因為知識面越寬,見識越廣,知識結構越合理,就越有助于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扎實的專業知識,具有獲取和綜合運用新知識實施知識創新的能力,都將有助于提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就創新個體而言,創新活動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是一種求異性思維,要注重對發揮創新作用的學生個體、個性予以尊重和充分發揮,提供寬松的環境和適宜發展的空間。培養他們樹立遠大理想、自信、有抱負,調動創新動機;善于開動腦筋,保持思維的獨立性,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對創新需求能夠敏銳預測和準確把握;保持良好的競爭心態,積極參與競爭,在競爭中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3.加強大學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科學精神。
思想道德教育對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功能,崇高的個人理想信念是推動人們從事創造活動的精神動力,是從事以創新為核心的創造性活動的直接原因。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意志和實踐,而充滿激情、自信、敢于冒險、獨立思考、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良好的心理品質是高素質創新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高校所培養的優秀人才既要具有創新精神和競爭能力,又要具有高尚的品德。科學精神應是嚴謹求實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堅韌不拔的探索和開拓進取的發展觀念。不僅是科學素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誠信程度同樣也會影響他們的創新能力。
4.加強基礎知識積累和運用,注重創新潛能培養。
基礎研究是提高原創能力的重要條件。通常來說,做基礎研究需要長年累月,甚至需要幾代人的積累才有可能取得成果。如果沒有這樣的研究,沒有這樣的積累,我們國家的原始創新能力,國家的科技就不可能得到發展。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加強基礎知識積累和實踐運用,注重創新潛能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是培養科學精神的有效載體,鍛煉學生進行基礎研究的能力,學會研究方法,為創新實踐奠定基礎。
5.著力加強培養平臺和學術環境支持建設。
高校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創新能力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學生評價體系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無論是評優評獎還是其他推優評優判斷標準,都應以有利于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為目標,改變單純以學習成績排名為主的評價狀況。
高校要構建適應創新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實施富有創新性的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建立和培養一批富有創新意識,具有創新熱情和能力的教師和教學管理隊伍,改變過去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有所增強,著力培養出有獨立精神、批判精神的人才。
高校要注重發揮校園文化活動、學術氛圍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之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實踐能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實踐是創新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高層次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創新實踐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優良的高校學術環境氛圍是啟迪大學生萌發創新思想的重要途徑。高校要致力于創新型校園文化平臺建設,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積極與校外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具體的創新實踐活動中充分鍛煉、思考和成長,培養承受挫折的能力、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
綜上所述,加強素質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前提條件,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參加科研實踐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高校要從系統的角度認識大學生科技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注重教育培養模式的有效轉變,全面提高教師的創新教學能力,構建有利于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并為大學生創新提供良好的校園和社會環境。
[1]喬學琴.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南方論刊,2009,(4).
[2]胡敏.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董長宏,梁旭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探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9,11(6).
[4]王東方.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體系中評價因子的導向性意義分析[J].科技創業,2006,(10).
本文為安徽理工大學青年教師科學研究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