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敏卓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有這樣一位作家,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就讀,同時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熱血青年,參與火燒趙家樓,參加北伐革命軍,后又加入晏陽初創辦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箲鸨l后,隨愛國將領馮玉祥輾轉南京、武漢、重慶,堅決主張抗日到底,被推選為“文協”常務理事并出任出版部主任。他是文藝創作的多面手,中、短、長篇小說,散文,故事,歌謠,各種民間說唱形式他都能寫;又是異常勤奮多產的高手,《論語》、《人間世》、《宇宙風》、《抗戰到底》、《抗戰文藝》等雜志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但他卻長期湮沒在現代文學史中,直到1999年被現代文學館列為現代文學百家之一,出版專輯《老向代表作》,這位在三四十年代光彩熠熠的文壇“三老”之一老向,終于在現代文學的殿堂上重新占有了一足之地。不過,老向沒有進入文學史視野的現象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
一
在分析老向的作品前,有必要介紹一下老向其人,因為在現代文學史上老向被忽略了半個多世紀,人們對老向很少有了解,同時更重要的是老向的文學成就是與他的人格特點分不開的。
老向(1901.1—1968.8),原名王向辰,河北束鹿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九一八事變后參加河北定縣平民教育會,同時創作民謠和故事。抗戰后他到武漢,和何容一起幫助馮玉樣辦《抗到底》月刊,致力于抗戰通俗文學的創作,后去重慶北碚,進國立編譯館。復員后隨館返南京,繼續任職,同時做國民黨河北省黨部委員、省議員和監察委員。曾參與北平國劇學會的恢復和修訂國劇劇本,記錄民間藝人高元鈞曲目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重慶市文化局搞戲曲改革,寫川劇劇本《柴市節》等,并任通俗文藝編輯。1958年被劃為“右派”,調重慶市藝術館戲曲改革工作委員會管理資料,后并入重慶市川劇院,整理過老藝人李樹成、張德成等的舞臺藝術歷史。“文革”中去世。①
(一)植根于大眾的“平民文學家”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老向也曾嘗試過小知識分子的風雅,創作了《茶話會》、《孤女》等小說,在《現代》上發表,但初試鋒芒便即被證實“趨雅的失敗”。雖然此后勵精圖治,卻始終“洗不脫滿身的黃土泥,掙不掉滿頭的螞蚱籽”。盡管“白天不俗,晚上做夢俗,表面不俗,靈魂也俗”,于是他索性“棄雅從俗”,正告“我是鄉下人”。
此后,老向的創作實踐了他的文學觀念。在他的作品里可以顯見得到作者對農村及農民的喜愛,欣欣然扎根于勞苦大眾。1936年,上海人間書屋版的《黃土泥》問世,在不到兩年時間里,發行三萬多冊,被稱為“真正描寫農村的作品”,并列為民國教育部的“普及叢書”。1937年又經由北平民間社出版《民間集》,繼續堅持于底層寫作。
(二)超越黨派政治的堅定的愛國者
老向在1919年即加入國民黨,但在1930年前后國民黨作為執政黨為壓倒左翼文學而推行的“三民主義文藝”和“民族主義文藝”運動中,老向并不是政治目的強烈的國民黨文藝隊伍的主角,沒有做國民黨的御用文人為其吹風。相反,他創作了長篇小說《庶務日記》來諷刺國民政府的官僚腐敗??箲鸨l后,老舍發出“我是一個抗戰派”的呼告,同樣,作為老舍的好友,老向也在抗戰中運用文藝的力量挽救民族危亡。他在馮玉祥支持下,與老舍等人辦起了抗日通俗文學期刊《抗到底》,撰寫的《抗日三字經》《抗日千字文》軍民爭相傳頌。
抗戰勝利后,眼看在大陸大勢已去,一些國民黨成員紛紛跟隨蔣介石逃往臺灣。曾是老向好友的何榮(老談)也在新中國成立前去往臺灣發展,成為島內知名的語言學家和文法學家。老向卻依然留在大陸,默默致力于通俗文學的編輯、創作和研究工作。
(三)富有責任感的民間文藝家
他在散文《民間藝人》中說:“他們最能自動地去接近民眾,號召民眾?!脑焖麄儽旧?,改造他們所用的教材,不是藝人自己所能辦得了,是教育家的責任,也是文藝家的責任!”他的通俗創作實踐了他的理念,他運用鼓詞、相聲、小調、韻文、童謠、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十幾種舊形式,創作出多篇民眾喜聞樂見的通俗作品。如大鼓詞《鼠竊橫行》,以1935年華北事變為背景,虛擬了黃玉蓮、黃漢奸一對兄妹,暗喻國共兩黨本是同根生,同為炎黃子孫,現如今當聯合起來共同抗敵,尤其國民黨當改過自新,負起保家衛國之責任。還有創作于1938—1939年國共合作、全面抗戰時期的《抗日三字經》和《抗日千字文》,作者嘔心瀝血,寓教于通俗,看得人殺敵之心大振,可想而知普通民眾的抗日情緒必定因此高漲。
二
香港文壇泰斗劉以鬯在評老向的《村兒輟學記》時說:
老向作品的重要性,為史家所忽視,是一件必須引以為憾的事情?!墩撜Z》時期,寫幽默文章最受注意的,是“三堂”——語堂、知堂、鼎堂(郭沫若)。論幽默,“三堂”似不及“兩老”——老舍與老向?!皟衫稀弊叩奈膶W道路頗多相似之處,得到評價卻不同。老舍聲聞遐邇;老向則一直受到不公平的漠視。從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老向寫過不少優秀的小說與散文;尤其是在抗戰時期,老向在曲藝方面所作的努力,即使不超過老舍,最低限度也有同樣的成就。在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能竭力擺脫西洋文學的影響的,老向是極少數中間的一個。他的作品,民族風格顯明,不大有洋蔥味。②
劉以鬯先生的評論切中肯綮,指明了老向的兩個重要文學特點:幽默、民族風格。
能名垂文學史當然是每位作家的愿望,這里說老向理應得到文學史地位是有他杰出的文學成就做證明的。
老向的文學創作按體裁分種類繁多,僅小說,就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除散文外還有各種通俗文學形式如歌訣、大鼓詞、韻文等。按時間劃分,主要集中于1932—1938年間,1941復又發表中篇小說《禿油錐》。他的主要作品集有短篇小說集《黃土泥》、《民間集》,散文集《巴山夜語》。
(一)老向文學創作的內容
1.鄉間民俗風情的謳歌。老向沒有像“鄉土小說派”那樣以啟蒙者的高姿態痛斥農村的落后愚昧,最多只是用溫情的諷刺。在他眼里,鄉村就是好,“到了野坡,天高地闊,不必戰戰兢兢地顧慮車擠馬撞,打著旋風腳走,也不會妨礙著別人……天上一耙子,地下一掃帚,評古論今,罵朝廷也沒人管”。③淳樸的民風,寧謐的景色,充斥在他的作品里,尤其在他的散文中,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鄉間風景畫。
2.國民黨統治下各級地方政權的腐敗。長篇小說《庶務日記》,以一名小庶務的視角,采用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內官僚機構的腐朽與領導者的各種荒淫無度,敘述瑣碎流水化,廣泛采用對比手法,揭露國民黨政府內體制的不健全,買官鬻爵、樹倒猢猻散、不負責任、不談國事、大小事皆報公賬等的各種腐敗現象,是一部三十年代國民黨的“官場現形記”。1934年,他還在《論語》上發表一篇《居官書紳歌》,以說唱文學的形式寫出混跡官場應有的“做”字秘訣,也是南京國民政府當局官僚體制不健全的體現。
3.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烈憤慨。作品中始終流露著濃重的反日情緒,不論是《庶務日記》中“我們應該去抵抗兇惡的敵人”的吶喊,還是《禿油錐》中“日本這個野種”的唾罵,大鼓詞《鼠竊橫行》中“勸人莫做漢奸,大家努力抗敵”的呼喊,作者的反日愛國立場一目了然。
(二)老向文學創作的藝術成就
1.幽默諷刺性。老向不是幽默文學的開山祖師,但卻是“論語八仙”之一。老向的幽默諷刺承繼了林語堂和老舍的特點,呈現出一種生活化的幽默?!叭谩睂崒佘浫醯拇蚬?,而“兩老”——老舍與老向卻是善意而混合的諷刺。吳福輝在《戴上枷鎖的笑》一文中將老向作為比老舍更接近通俗諷刺文學的作家來談。老向的諷刺作品讀來非常具有口語化的生活氣息,夾有雜文筆法。
2.生動流暢的語言,半文半白,可見功力。他的短篇小說《糖瓜祭灶》就用了半文半白的寫法,更顯幽默。散文《抗兒誕生記》、《缺德軒》亦全用古文,讀之耐人咀嚼。
3.撲面的地方農民風味兒。老向的作品,民族風格顯明,沒有洋蔥味,有的只是濃厚的黃土泥氣味。他的《黃土泥》和《民間集》兩個短篇小說集子帶著“平民教育”的實踐,重視農民,謳歌農村天然的生機和鄉民純樸的民族品格,關注農民文化道德的改良。
值得一提的是老向對于抗戰文藝的突出貢獻。1941年發表在《抗戰文藝》上的中篇小說《禿油錐》,寫一名被大風大浪逼訓出來的有勇有謀的農民兵,文字流暢,人物形象典型豐滿,喜劇結尾,積極向上,快慰人心。同樣描寫戰爭題材,語言還更加形象生動,可讀性強,不似左翼作家那么直白,主題至上,藝術表現力要高過同時期的左翼作家。
三
與老向的文學成就不相對應的確是其尷尬的文學史地位:細觀現行各種文學史教材,很難尋覓到關于老向的蛛絲馬跡。但假設老向的文學成就已經得到文學界廣泛認可,又該將其置于文學史的哪個方位?
左翼文學?
雖然老向是一位熱忱的愛國作家,但老向的“國民黨”身份注定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將作為一個“非主流”的存在,自然與左翼的“普羅文學”不沾邊。
論語派?
老向走上文壇,正是“論語”“幽默”文學盛極之時,他的第一篇小說《繡花絹》是對幽默文學的實踐,手法尚顯幼稚。進入三十年代以后,老向的筆觸日見成熟,成為《論語》長期撰稿人,榮列“論語八仙”之中。但他的創作比起林語堂的“閑適”、周作人的“沖淡”,諷刺的意味要濃郁得多。身為一個“非主流性”的自由作家,老向始終關注農民的現實存在,顯示出現實主義的批評態度,在“論語派”中,又是一個特殊的個案。
鄉土文學?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魯迅為代表的鄉土文學家,主要靠回憶重組故鄉生活,靠居高臨下的姿態,審視和批判農村的凋敝落后和農民的愚昧不覺悟。但在老向那里,鄉紳地主、小知識分子不是刻畫重點,活生生的農民及農民生活才是主角。老向歌頌鄉村的自然美景,贊美鄉民淳樸美好的品格,沒有激烈的批判和揭露,有的只是內蘊的深沉的關切和盼望。
京派文學?
老向與沈從文一樣,以“鄉下人”身份自居,也多欣賞鄉村的和平美好,對城鄉差別、所謂的“都市文明”厭惡及否定,但兩者從審美風貌上講相去甚遠。講究通俗平民化的老向與學者氣、遺老風的京派文人相比,在文學趣味上自然是不同的。
抗戰文藝思潮?
在民族救亡運動高漲之時,作家們紛紛確立起為戰爭服務的文學觀,老向自然也積極響應,辦起了《抗到底》雜志,旗幟鮮明地表示要與侵華日軍抗戰到底的決心。在此期間,老向創作了朗朗上口、以軍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的《抗日三字經》和《抗日千字文》,卻陷入了關于大眾文藝“利用舊形式”的大爭論。雖然這一討論對推動通俗文學創作,在宣傳抗戰、動員民眾的啟蒙教育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為文學大眾化的實踐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向卻沒有被介紹給讀者。
只有吳福輝在《戴上枷鎖的笑(為未來的現代諷刺小說史準備的提綱)》中將老向單獨列出,作為通俗諷刺文學的代表,注意到了老向在諷刺小說史中的獨特位置。只可惜這部專門的文類史迄今尚未面世。
四
可以看到,即使老向的文學成就有目共睹,文學史對他的定位也是困難的,其中的因素是復雜的,老向的文學史評價究竟該何去何從?
(一)拋棄黨派顧慮
綜觀各類文學史的通行教材,從未提及老向與各思潮流派的關系,更遑論深入研究。即使與老向顯性相關的通俗文學史、抗戰文藝思潮史中,也不曾見提及老向當年與老舍一起所作的民間通俗文藝工作及代表作品。(主要有《抗戰文藝研究》、《現代學術史上的俗文學》、《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等著作)
老向的名字不僅在大陸的文學史中難以尋覓,臺灣文學史亦不曾提及,既不是臺灣的“鄉土文學”作家,更不在“反共作家”行列。就是說,老向既沒有被大陸文學史承認,又沒被臺灣文學史接納。
顯然,因為老向不曾作為國民政府御用文人的存在,也不曾遷往臺灣為臺灣社會文化發展做貢獻,自然不被臺灣文學史認可。但在大陸,雖然老向擁有國民黨的政黨身份,但他始終對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廣大農民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既然軍閥馮玉祥最后得到中央領導者以“愛國將領”稱謂的認可,愛國文學家老向的文學地位也應得到文學史家的認可。既然能接受當年認賊作父的劉吶鷗、穆時英在三四十年代現代派小說中的文學地位,為何不正視老向在通俗文學領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二)文學的民族化與平民化問題
與其說老向是一位通俗文學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平民文學家。老向的創作始終自覺地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以“鄉下人”的平等身份了解農民的所思所想,是真正的“文藝為工農兵”“文藝為人民”服務。
1919年初,周作人發表了《平民文學》一文,對此前《人的文學》進一步規劃,提出以普遍的文體記普遍的思想與事實的“平民文學”,并將“平民文學”闡釋為一種文學的精神,是“貴族文學”的反其道而行之。但事實是“五四”以來的經典文學的平民化主要集中在對“人的文學”主體性的思考上而不是別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接受新文學的幾乎只是少數愛好文學的青年學生,廣大無文化的群眾幾乎不是文學的受眾。文學家們關心的是作品啟蒙理性的深度和藝術價值,而非文本的通曉性和交換價值。④
“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漸漸演變成了精英文學、知識分子的文學,這不僅是老向年代的問題,而且是當代文學的問題。好在當代文學允許“底層寫作”和“打工文學”的出現。老向的年代,“新文學”一味求新,一味拋棄封建的形式、驅趕封建的毒瘤,在啟蒙方面確實有進步的一面,但新文學的領導者們、文藝理論家們卻很少關注老中國土地上數量龐大的農民們。他們“反反復復探討大眾化問題,可是作品還是不夠大眾化”。⑤即使后來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號召,也只是政治意識指導下的行為。
老向的作品,以農民為讀者對象,以鄉村生活為內容,既是農村題材的文學,又是為農民服務的農民文學,與二三十年代所謂的鄉土文學迥異,他是“國統區的趙樹理”。他在《關于抗日三字經》中說:“調唱得越高,大眾越不敢附和;不是不敢,而竟是不能?!笨梢娎舷驅ξ乃嚥荒苌钊氪蟊姷膽n思。老向生活在民眾中間,站在民眾的隊伍里面,始終走與人民大眾相結合的道路,就像當年的柳永一樣,就算混跡于市井酒肆之間為士大夫不齒又怎樣,歷史終究會對老向的文學地位作出公允的評判。
從“雅文學”的嘗試,到對鄉間“美”的歌唱,對黃土地人民的憂慮、關切和盼望,再到進一步地平民化、大眾化,老向始終恪守著為底層寫作、為農民服務的寫作姿態,并創造了不可磨滅的文學成績,然而老向在文學史中的歸屬和定位問題當是文學史家必須重新考慮的問題。
注釋:
①中國現代文學館編.老向小傳.老向代表作.華夏出版社,1998:300.
②古遠清.作為文學評論家和研究家的劉以鬯.中國文化研究,1994,(3).
③老向.郊外窺井記.論語,1935.2,(59).
④田青.老向創作的黃土情結和大眾風格.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
⑤范伯群.歷史的經驗教訓還需作進一步探討.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插圖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577.
[1]中國現代文學館編.老向代表作.華夏出版社,1999.1,(第1版).
[2]馬良春,張大明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下冊),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
[3]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學林出版社,1993.1,(第1版).
[4]楊守森主編.20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1,(第1版).
[5]吳福輝.帶著枷鎖的笑.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12,(第1版).
[6]古繼堂主編.簡明臺灣文學史.時事出版社,2002.
[7]董文璞.通俗文學大家老向.文史精華,2004.10,總第173期.
[8]田青.老向創作的黃土情結和大眾風格.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