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偉
(淮北衛生學校,安徽 濉溪 235100)
要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我認為,只有在感興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快樂地學習。
一個好的開始可以決定整堂課的效果,由此可見新課導語非常重要,學生對你將要講的內容感興趣,才會有繼續聽下去的欲望。政治教師應該注重新課導語的設計,有藝術性和科學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內容,善于利用已有條件,巧設教學情景,渲染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對所講內容產生興趣,喜歡并期待聽接下來的內容,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之進入最佳的亢奮狀態。所以,政治課的導語要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課時,我用一則事例導入:有幾個不同國家的顧客在某餐廳喝啤酒,突然發現啤酒里有一只蒼蠅,顧客們的處置方法各不相同。英國人以紳士的口氣吩咐服務員:請換一杯啤酒;法國人會將這杯啤酒倒掉;日本人命令服務員叫來經理,訓斥道:“你們就是這樣做生意的嗎?””沙特阿拉伯人則叫來服務員:“我讓你喝……”而美國人卻向服務員微笑著說:“以后請把啤酒與蒼蠅分開放置,讓喜歡蒼蠅的客人自行把它放到啤酒里,你覺得怎么樣?”事例一講,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于是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1)你喜歡哪一種處置方式?為什么?(2)請以哲學角度談談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多的處置方式?(3)你作為中國人應該學習上述國家哪些公民素質?兼收并蓄又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回答這些問題時,學生既從唯物論的角度思考了不同的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異性,又從辯證法的角度思考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問題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感興趣,因而回答正確率很高,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意識,引發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21世紀應充分體現現代意識,創造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往往決定著學生對學習政治課興趣,高尚純潔的愛是溝通師生心靈最直接的橋梁,是啟發學生心扉的鑰匙,課下教師應常面帶微笑用充滿愛的話語與學生溝通,與之成為朋友,對于成績略差的同學不要放棄而要多鼓勵,用愛的胸懷理解、善待他們。想要學生信任你、親近你,首先你就必須懂得尊重他們,真心地愛他們,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這樣你傳的道、授的業他們才會認真聽,記在心里,只有學生肯相信你并且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體會學習的奧妙,他們才會倍加珍惜,從心理學上講,這叫:“有意后的注意”。
學生的認識能力能否取得長足進步,往往取決于我們能否提供良好的外界條件。在過去教學中,多是“填鴨式”教學,教師只是講講、寫寫,學生只是聽聽、記記,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很多東西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難真正搞清楚。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恰好彌補了這個不足。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電視、多媒體教學,代替了過去黑板、粉筆作為唯一教具的傳統教學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片、音樂視頻、動畫及圖表等信息演示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這不僅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鮮活,做到“圖文并茂”,而且很容易讓學生輕松進入學習狀態,有身臨其境之感。例如,在講“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這一內容時,先播放了VCD,讓學生欣賞其中的生動畫面,聆聽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結合歌詞內容,向學生講述深圳那空前的政策舉措,讓學生感受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正確性,這樣學生就輕松自然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認知能力,領略教材中的深刻含義。
教好政治課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這時,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就屬授課教師了。教師可以嘗試設計多種并不斷更換教學模式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以良好的“態勢”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端正態度,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肢體語言,表情要豐富。態勢反映一個人內心喜怒哀樂情感活動的積極性。肢體語言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不但對口語起著輔助作用,還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是生活中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常用工具。通過以上所述足以證明“態勢”的重要性,因此面對枯燥乏味的政治課教師更應充分利用肢體語言,恰到好處的夸張動作、一束期待而又現實的目光,配上親切和藹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述,足以將肢體語言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進而替代了死板的聲語教學模式。這樣才能使得教學有張有弛,妙趣橫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一個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才能學好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并掌握其精髓,不再把上政治課當做學習負擔,而是享受整個學習過程,陶冶情操。
2.以富有感情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閃耀著智慧光輝的語言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種最重要的創造工具。”政治課的說服力、感召力來自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語言風采。如果教師有嚴謹、簡潔、準確、情感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活躍其思維,豐富其想象。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政治課的實效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3.形象的比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政治課教材中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描述得比較抽象,但不等于講授過程中就一定枯燥無味。假如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在注意理論性、科學性的同時,能添加一些趣味性的比喻,巧妙地將兩者融為一體,就可以使政治這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增添許多感情色彩,讓學生喜歡上學習政治課,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
4.組織辯論、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不在于能告訴學生真理,而在于要教會學生怎樣發現真理。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學生對政治課學習缺少的不是語言能力,而是懷疑和批判的思想。一個從小不會用自己的腦子分析思考的人,又怎能指望他去開拓、去創造?要增加學生的悟性,提高思維能力,組織辯論是個極為有效的方法。教師有意識地就一些重點、熱點問題使學生展開討論、辯論,比如在教學“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時,可給出辯題:心想是否一定事成;在教學“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時,可給出辯題:常在河邊走是否就濕鞋。這些問題提出以后,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據理力爭,毫不相讓,最后又能被正確的觀點折服,表現出一定的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當然,也有個別同學不著邊際、信口開河,這時教師就要及時點撥,恰當引導,使他們迅速回到議題上來。討論中,教師應把握好導向,提煉出正確的主題。學生要參與討論、評論,就必須先熟悉教材,搜集材料,在討論中才能有理有據,增強說服力,并且要注意傾聽反方的觀點,以便針鋒相對,這實際上是一個運用知識的過程;討論過后,學生興猶未盡,議論紛紛,這種“反芻”式的學習比教師在課堂上講十遍作用都大。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