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彥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微小說”曾經作為短篇小說的一個品種存在于小說家族之中,后來經過自身發展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它也被稱為“微型小說”、“小小說”或“袖珍小說”等。隨著網絡的發展,“微小說”逐漸從微型小說的家族中獨立出來,成為了一種更具有普遍性與全民色彩的新興網絡文學形式,它既與傳統的“微型小說”相區別,卻也繼承了微型小說的一些審美特征。現今這種獨立的“微小說”脫胎于網絡,名稱中的“微”字因此具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表現其短小袖珍文體特征的“微”;另一種則是“微小說”脫胎的母體——“微型博客”,即“微博”的“微”。
“微小說”在網絡中被定義為:“以微博形式發表的微型小說,是微博價值延伸的一種生動表現形式。”[1]盡管“微小說”脫胎于微博,被認為是微博價值的延伸,但由于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人參與創作,現今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存在價值。新浪不但為此舉辦了微小說大賽,這種新興的短小精美的文體還引發了一種新的電影形式,即“微電影”的產生與流行,并在廣播劇和繪畫上都出現了一系列的衍生產品。
然而和“微小說”在網絡中的人氣相比,這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并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同,很多人認為,微小說并沒有文學研究價值,它只是網絡中形形色色流行文體的一種,最終會曇花一現而漸消失。另有一種廣泛的觀點認為,研究微小說的興起是社會學問題,因為在這之中可以透視出一種廣泛流行的社會心理,即現代人對于文學的忽視,他們缺乏耐心并熱衷于簡單快速的快餐文化,卻又希望表達自身的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然而這些并不能抹消“微小說”本身具有的文學特性。作為一種僅有140字數上限的文體,微小說的確是將語言壓縮和簡練化了,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學的逆流,但我們也并不妨將之作為文學問題來探討,畢竟所有現時的文學現象都不能簡單判定其好壞,也無法斷定其價值,它們都是值得關注并付出精力來分析研究的。
基于此,本文將會對“微小說”的特質作一個淺顯的探討。
自“微小說”產生以來,關于“微小說”是不是小說的問題便一直存在著爭論。“微小說”是不是小說的一種,這之中錯綜復雜并且涉及甚廣。如果說微小說是小說的一類,它卻無法形成宏大的敘事篇幅,跌宕的故事情節,也不具有圓潤的小說技巧,優美的描寫抒情,和正統的小說相比,缺少了很多光彩。從這些角度來看,“微小說”似乎夠不上小說的條件。然而即使字數限定在140字以內,微小說也沒有丟失小說必要的各種要素。以一篇微小說大賽獲獎作品為例:
村里有個孤兒叫Nasa,經常奔跑高呼“不好啦~外星人要來啦~”,盡管村里連根外星人的毛都沒出現過。樂此不疲的Nasa有個秘密,他是個超能力戰士,每次外星人來襲都被他擊潰了,次數多到數不清。而看到Nasa就會生氣的村民們,其實也有個秘密,就是周末夜里,套上麻袋,扮外星人陪Nasa玩。[2]
傳統的小說必備的三要素為:人物,情節和環境。這三個要素在這篇微小說里都體現得一應俱全。環境是“村里”,雖簡略但也有所描述。人物是“孤兒Nasa”和“村民們”。情節則是這篇微小說最出彩的部分,它具有三層含義:最表層的情節是村民們在周末夜里套上麻袋,扮外星人陪孤兒Nasa玩,第二層情節是由定語“看到Nasa就會生氣的村民們”體現出來的,由此可見村民們平時對于Nasa這種可笑的行為故意持著一種善意的否定態度,第三層情節則是Nasa對此樂此不疲,并一直以為自己是打敗外星人的超能力戰士,因而可以想見村民們做這些事的原因是出于對孤兒Nasa的善意和關愛,并且他們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讓一個孩子保留了快樂和純真。從這個角度來說,“微小說”似乎又具備了成為小說的條件。甚至除了小說三要素之外,微小說同時還體現了一些小說的寫作技巧,比如設置懸念,謀篇布局,甚至隱藏情節等等,從而讓一篇小文字百轉千回妙不可言。
盡管大部分微小說都能夠擁有小說這三大要素,然而也并不能說它們就可稱之為小說。小說的中心是塑造人物形象,這一點也是“小說”和“故事”的主要區別,而由于篇幅短小,微小說塑造的人物往往不超過三個,并且人物個性較為單一,不能形成飽滿的戲劇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相比,微小說更傾向于利用人物創造戲劇沖突。此外微小說的語言簡約,細節精簡,甚少使用一般小說中常見的形容詞和副詞,并且通常缺乏場景描述,這一點也是區別于一般小說的一大特點。我認為微小說設計懸念,熱衷戲劇沖突的特點,使之具有了故事的某種特質,因而它是一種介于小說和故事之間的文體形式。當然這和微小說的創作主體廣泛是有一定關系的,由于并沒有形成系統專業的創作規范,導致微小說的成果多種多樣,有些含有類似于小說的描述,有些是有寓言意義的故事,有些則是具有啟發意義的片段,即使如此,微小說本身所含有的人文含量,也使它并不簡單地等同于故事和段子。由此可見,微小說的文體界定是無法一言以蔽之的,然而也正是這種難以界定和規范的特性,使得微小說有了引人入勝的魅力。
微小說與微型小說同作為袖珍文體,可以說微小說是更縮小了的微型小說,它同時也具有了一些微型小說的審美特征。研究者曾經將微型小說的審美特征概括為三點:“微與小”為微型小說的形體特征;“以小見大,以微顯著”為微型小說的本質特征;“凝蘊和含蓄”為微型小說藝術形象的構成規律[3]。我認為這三點也可視作微小說的審美特征。
“微與小”主要是指微型小說情節的單一性和人物形象的單純性,即由于篇幅與容量限制,微型小說不可能描述兩個以上的具體事件,因此構成其結構的事件必須是單一事件,它所描寫的人物形象也多數重點抓住一個側面來突出一個人物。微小說更是如此,相比微型小說而言,它的篇幅更為短小,容量只足夠容納一個事件,且人物形象更為單純,有些甚至通篇只有一個描寫主體。如以下這篇獲獎微小說:
他每晚回家走在樓道里,會用尖厲的口哨聲點亮每一層的聲控燈。忽然有一天,樓道里的燈換成了紅外的,只要有人,所有燈都會亮起來。他很失落,半個月之后搬了家,換到了一個有聲控燈的樓房里住。這個樓里的聲控燈特別遲鈍,他每次都要拼命吹響更為尖厲的口哨。他在這棟樓里幸福地生活了一輩子。[4]
這篇微小說篇幅短小,然而場景眾多,但所有場景發生的事都指向了一個事件,即“他”每晚回家,一定要用尖厲的口哨聲點亮聲控燈,因此這仍是一個單一事件。并且這篇微小說的描述對象只有一個,即故事的主角“他”,并且最終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執著于習慣,難以“放下”的典型人物形象。
“以小見大,以微顯著”是指“在單一中追求精美,從單純中體現豐富”[5],篇幅雖小,但卻要探尋其中蘊含的深意,并且在單一情節里也要完成一個審美全過程。以一篇微小說為例:
2500年清明,他走進了器官銀行。存好良心,三十年整。遂闖蕩社會,一帆風順。期至,取回良心,未污染,甚歡喜。病床上,他暢想有了良心后的種種打算。手術做了三天三夜,失敗告終。診斷書上只有四個字:排異反應。[6]
這篇微小說是網絡中廣為流傳的一篇,內容雖簡單,其中卻蘊含著殘酷卻無奈的現實意味,舍棄良心之人可在社會中一帆風順,闖蕩出天地,而一旦舍棄,這良心便再也尋不回來。并且末尾“排異反應”四個字可說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頗符合微型小說中“結尾驚奇”這一歐﹒亨利式的藝術手段與特色。
“凝蘊和含蓄”中,“凝蘊”是指要將生活現象凝聚在某一點上,講究藝術形象的凝蘊美,而這一聚焦點又必須是有審美價值和有包容性的,“含蓄”則是指縮小信息量,調動讀者參與,講究使用藝術留白。篇幅限制的藝術作品要體現更大的容量,則必須要有凝蘊和含蓄這兩種特征,才能體現更為深刻的含義,若非如此,則會減弱其藝術效果,使得作品流于平淡。以一篇微小說為例:
電話里面 “This is a wrong number.Please check up and take the telephone number again……”;電話外面“孩子,你為什么每天都說外語,媽聽不懂,但是媽想你……”[7]
這篇文字聚焦的是,生活在外的年輕人輕視親情、忽視父母的社會現象,選取的點是母親給換號碼的孩子打電話,電話里卻傳來她聽不懂的外語這一事件,而再換個角度思考,這位母親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換了號碼嗎?不一定,也許她是知道的,卻還是忍不住抱持著希望來撥打自己僅僅知道的這一個號碼。這篇文字并沒有描寫出這一點,卻可以通過讀者的想象和推理得出這一結論,并且讀者還可以通過這一句對話想象出一位舉著電話滿臉悲傷的孤獨老人形象,這就是藝術留白的效用。
微小說和微型小說同為限制篇幅的文體,它們的容量卻有所區別,微小說產生于網絡微博,因而字數限制在140字以內,而微型小說則是1500字。微型小說即使篇幅短小,情節單一且人物單純,但情節描寫仍符合小說的規范,1500字足夠其寫清楚事件的起因、發展、經過、高潮和結尾,即使有些微型小說并沒有全部體現這些要素,但都至少含有這些要素其中的三個或三個以上。而微小說過于袖珍的容量不允許全部寫清一個事件的發生過程,因而其構成則以片段和描述居多,這就更加考驗著作者選取聚焦點和藝術留白的功力。然而微小說的字數限制源自于微博,因此微小說也有可能隨著微博的發展突破這一限制,適當延長自身的長度,也許屆時微小說將會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
除容量以外,“微小說”與“微型小說”最主要的區別是傳播方式的不同。微型小說作為傳統小說的一類,依賴于紙質書刊作為其主要的傳播方式。而微型小說則依附于網絡,它的發表載體為微博這一網絡互動平臺,無論是作者的創作還是讀者的反饋都便捷和迅速,具有即時性。同時這種形式也更密切了寫手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由上文對于微小說與小說以及微型小說關系的陳述中,可以總結出“微小說”的一些基本特征:篇幅短小、情節單一、人物單純、細節簡化、語言簡單、結尾出人意料等是它的外部特征,選材精心、結構巧妙、含義深刻、內容凝練則是它的本質特點。微小說還有它最為獨特的一個特征,即發表載體為網絡互動平臺,讀者可以隨時看到內容,作者也可以隨時和讀者交流,聽取他們的評論和意見,這一點無疑是進行文學交流的新方式。
作為以網絡為媒介發展起來的新型文學形式,微小說具有一定的爭議性。并且自它產生的兩年多來,其自身所具有的優缺點也體現得較為明顯。微小說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它是對主流文學的延伸和補充,這種延伸和補充可引導漢語文字之美的回歸。140個字的限制使得寫手必須進行語言的錘煉,去掉濫用的形容詞、副詞,文字因此簡潔、干凈、有張力。二、如同前文所述,微小說的發表載體為網絡互動平臺,作者和讀者雙方可以進行即時交流。而且這種網絡平臺的運用也有利于“微小說”的傳播。三、參與人數眾多,創作主體廣泛,激發了更大范圍的廣泛的創造力,同時也更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這一代人的心理和情感世界。這些都是“微小說”面對主流文學所具有的獨特優勢。
與此同時,微小說存在的缺點也表現得十分明顯:一、缺乏強大的文學性,這一點也是它最主要的缺點。如前文所述,如果將現有的微小說算為小說類別的一種,從某種程度上說會使得小說的格調有所降低,因為它無法具有宏大的敘事篇幅,跌宕的故事情節,圓潤的小說技巧,和優美的描寫抒情。且由于創作門檻低,因而寫作主體眾多,導致微小說創作水平良莠不齊,并且多數語言淺顯,并不精美。和其他的文學體裁相比,微小說的文學性實在處于劣勢。然而字數的限制不能逾越,假使一篇微小說能夠做到展現出一段有意義的故事,給人以觸動和啟發,已經十分優秀。二、創作遵循寫作主體的主觀意愿,內容大多是反映情感世界,能具有社會意義的佳作不多。然而我認為,微小說作為一種“野生”文體,這種隨心所欲的個性,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正是它的可貴之處。
微小說可以說是在網絡時代應運而生,并得到了愈來愈熱烈地發展。但由于字數的限制導致了它文學性的限制,這一點的確無法改變,因而它也遲遲不能得到主流文學界的認同,甚至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境況當中。我認為,也許我們不能將它視作主流文體的一種,卻應該接受和正視它的存在,甚至也可以參與和引導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畢竟,一切新的文學形式都是應運而生,文學史告訴我們,所有的新的文學形式,都是從草根走向殿堂、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所以,對待新的形式,我們應該有一種樂觀其成的寬容,不僅允許試驗,允許失敗,更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共同試驗當中去,以使其臻于成熟和完美。
[1][2][4][6][7]引用自網絡.
[3]劉海濤.微型小說的理論與技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21-58.
[5]劉海濤.微型小說的理論與技巧: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