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琦敏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趨向補語“起來”的引申用法對于初級強化班的留學生來說是個重難點。在平時教學中,常常會有留學生向我抱怨“起來”、“出來”等詞語越往后學越混亂的感覺。“卷起來”、“看起來”、“熟悉起來”到底為什么這么說?它們和之前學習的表示基本義的“起來”有什么關聯?一個詞語從古到今的發展和演變,與人類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規律相符合,與外因諸如社會、壞境等相配合。認知語言學以語義為中心,認為詞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語義和語用因素支配和制約的。“起來”除了基本的趨向義外,還有表示評價、結果、狀態等。本文以“X+起來”為研究對象,X表示動詞或者形容詞,以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為研究語料,用認知模式和手段來具體解釋“X+起來”的語義發展理據。
“起來”從用法上看,可以作為一個動詞單獨成句或出現在句子中。比如“起來!現在也才三點”,“你起來給老大爺讓個座兒”。這里的“起來”表示起床或者站立,意思明確。“起來”還可以出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面,功能上充當補語的成分。
《漢語初級強化教程》綜合課本Ⅲ中對“起來”做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的解釋如下:
1)表示動作完成,兼有聚攏的意思。
例句:客人馬上就到了,快把這些東西收拾起來吧。
看完以后,他又把禮物仔細地包了起來。
2)用在某些動詞后面,可以表示從某個方面進行估計、評價。
例句:這個菜看起來很不錯,吃起來很一般。
電子詞典帶起來很方便。
3)動詞或者形容詞后面,表示進入一個新的狀態。用在動詞后面時,表示動作開始進行;用在形容詞后面時,表示新的狀態開始。
例句:聽了他的話,大家都笑了起來。
你不是不喜歡打球嗎?今天怎么打起球來了?
4)趨向補語“起來”表動作的完成。可以表示動作達到了一定的目的或結果,也可以表示聚攏的意思。
例句:我想起來了,我們在一起開過會。
這兩年,城里建起來很多新房子。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起來”做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的解釋如下:
1)用在動詞后,表示向上:中國人民站~了。
2)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表示動作或情況開始并繼續:一句話把屋子里的人都引得笑~|唱起歌來|天氣漸漸暖和~。
3)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完成或達到目的:我們組是前年組織~的|想~了,這是魯迅的話。
4)用在動詞后,表示估計或著眼于某一方面:看~,他不會來了。
搜集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所有出現“X+起來”的句子共126句,對此進行歸納整理。同時,對比以上兩部材料中對“起來”趨向意義的引申用法的解釋,初步把“X+起來”的語義分類為四部分:方向義、完成義、開始義、評估義。方向義,表示人或物體自下往上的趨向;完成義,表示動作完成或達到一定的目的;開始義,表示進入新的狀態或動作開始并持續著;評估義,表示評價、估計。統計語料庫中檢索出來的126句例句,進行人工分類標注,表方向義的小學課本例句有23句,完成義的18句,開始義的76句,評估義的9句。“X+起來”在小學課本中以表開始意義出現居多,占60%。
生理和物質是萊考夫意象圖式形成的基礎。萊考夫意象圖式從人類與自然界相聯系的身體出發,認為基本的認知結構是建立在身體經驗的基礎之上的,認為“由于人體的特點和地球的引力,人與外部世界首先形成一種空間關系(spatial relations)”。[1]它并非具體的形象,只是包含少數構成成分和簡單的關系結構,是抽象的認知結構。它可以通過“觀察角度”的變化,完善人認識事物的結構。
根據萊考夫(1987)的論述,作為認知模式之一的意象圖式模式是這樣表述的:“所有意象圖式都涉及空間結構,所以凡是涉及到形狀、移動、空間關系的知識是以此模式儲存的。”比如“X+起來”的基本意象圖式便是表示從下往上的移動。
隱喻思維能力是人們認識世界、抽象事物或現象的一種認知能力。隱喻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語義的產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人類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其自身的經驗中構成了上—下的意象圖式。然后通過一個源域構造另一個目標域,這種過程便是“投射”。當然,源域是指人們比較熟悉的、具體的、有形的概念,而目標域則是抽象概念。所以,通過基本的上—下圖式,我們可以投射出諸如社會權利、地位等的隱喻概念,社會地位高為上,社會權利大為上,反之為下。因此可以說,一個意象圖式模式從某一源域投射到目標域上就形成隱喻模式。
與隱喻有所區別的轉喻所指的是一種“接近”和“突顯”的關系。不論是事物還是概念,它們各自都有一些屬性,其中最易被人注意到的往往是最易被理解和記憶的屬性,這類屬性就是“突顯”屬性。比如“炒”將其【+使熱】的屬性突顯,便產生了“炒作”。所以,在某種或多種模式基礎上,使其中某個成分與另一成分發生聯系,從而使某個成分能夠代表另一個成分,這便形成了轉喻模式。
人們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比如當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候,他們不希望也不需要學習每一個詞語的每一種意義。比較好的一種引導方法是,讓留學生在學習了詞語的基本意義后可以順著認知的思維規律推導出具體語境中這個詞的意義,進而掌握它。一個詞語從基本意義發展到現在的多種意義是存在某種聯系的。如上所述,由于人體的特點與地球引力的存在,人類首先形成了空間概念,空間經驗成為最初的經驗,空間圖式則成為最基本的意象圖式。這些又通過隱喻成為人們理解其他概念的基本模式。在用空間圖式理解抽象經驗的基礎上,人們逐漸擁有了形成抽象概念、復雜結構等能力。
3.3.1“X+起來”的方向意義
上文提到,“X+起來”的基本意象圖式是表示從下往上的一種移動,來源于動詞“起來”的本義,都表示從某一表面的某種狀態到離開某一表面的過程,過程中產生一段位移。
例句(來源蘇教版小學課本,下同):
(1)它嘰嘰地叫著,慢慢站了起來。
(2)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
(3)他猛地跳起來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如圖1所示,A表示出發點,B表示目標,箭頭表示方向,直線表示路徑。這四個要素在“起來”表方向義的時候,都是必要的。

圖1
統計語料庫中的例句,當“起來”與“托、站、抬、飛、跳、坐、豎、升、爬、端、挑”等動詞搭配時,出發點必低于目標,目標在高處,方向朝上,發生位移。可以認為,該方向義是本文所討論對象的原型。但“X+起來”表示的是方向義還是開始義或完成義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結構中動詞或形容詞的影響的,受到具體語境影響的。
3.3.2“X+起來”的開始義
僅根據蘇教版小學課文的例句統計,我們可以看出“X+起來”表示開始意義的例句遠遠多于其他三種意義的數量,占總數的60%。“起來”表示由下往上的位移時,因為有位移,所以有“起始”的意義。語境中,往往會有時間詞或某個事件來標記動作的起點。
(4)突然,小鳥朝著窗外叫起來。
(5)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6)“太像了!太像了!”聰聰高興得嚷起來。
上述例句中“突然”、“一……就……”作為表示時間的標記,表示著“叫起來”、“捶起來”這個動作的開始,從無到有。“起來”的意象圖式在該類語境中,被從空間范疇投射到了時間范疇。在該時間范疇中,“起來”的出發點被“突顯”,目標淡化,而移動過程還是存在,只是時間的方向并非從下往上而是從過去到未來或從某一起點A開始并持續著,具體到哪一時刻B被忽略。
“X+起來”在被從空間范疇投射到時間范疇后,如果X是動詞,則如上所述,表示了該動作的“起始”、“持續”;如果X是形容詞,則該結構又被從時間概念引申到了心理空間的概念中,表示開始一種新的狀態。
(7)他們都想征服對方,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
(8)這株柳樹怎么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造成高原如此壯觀的一方獨立的風景?
(9)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10)孔子先是側耳傾聽,過了一會兒,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
萊考夫的十條方向性隱喻中有一條是“happy is up,sad is down(高興在上,悲傷在下)”。上述語境中,“X+起來”均表示了一種從弱到強,從悲傷到高興的概念。當人高興時,呈挺直狀態——高,當人悲傷時,身體呈萎靡狀態——低。這與“起來”基本意象圖式中的方向是一致的,從下往上。
3.3.3“X+起來”的完成義
當“X+起來”表示完成義的時候,意象圖式突顯的是目標,出發點被淡化,它需要通過一定的過程即路徑來達到一定的目的,方向虛化。
(11)鄭和的船隊迅速將海盜包圍起來。
(12)劉老師個子不高,微微發胖的臉上有一對時常瞇起來的慈祥的眼睛,一頭花白的頭發更襯出他的忠厚。
(13)我要好好地把這本書珍藏起來,等我有了兒子,我就把這本書再傳給他。
比如例句(12),憑個人身體經驗,“瞇起來”是為了達到看清楚物體的目的,因此表示了完成義。“圍起來”、“珍藏起來”都有所需要達到的目標在語境中。
3.3.4“X+起來”的評估義
評估義是對語境中某事件或人物等的評價,是說話人的一種看法一種總結。
(14)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15)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烏黑的頭發,象牙色的皮膚,精致的眉毛,笑起來像個天使。
(16)我抬頭看去,原來窗外也有一只鳥在叫喚,那聲音聽起來多焦急呀!
隱喻模式在“X+起來”表評估義時發揮作用。評估義從某一方面評價、估計某事或看待某人某物,它表示說話人從某一個角度出發,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帶有一定的總結性,是一個新的話題的開始。這里隱喻的實現并非從空間范疇投射到時間范疇,而是從空間范疇投射到言語行為范疇,在空間范疇表示開始的意象圖式被投射到言語行為范疇后,表示一個新話題的開始,因此出現了評估義。
在小學階段,“X+起來”表開始意義明顯多于其他三種意義并非是沒有理由的。在已知的世界語言中,時間的表達大都是借助空間的語言表達形式,例如英語的空間介詞at、on、in,也是最常用的時間介詞。語言的這種普遍現象說明了一種重要的認知普遍現象:時間是空間的隱喻。
通過認知模式對四種“X+起來”語義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X+起來”的習得順序,方向義必定是留學生最容易習得的意義,它與動詞“起來”的原型基本一致,并且是以人的身體經驗為基礎的。開始義緊接其后,它被投射到時間范疇,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狀態的開始,并且這個狀態多為由壞到好。“他的身體慢慢好起來”,我們一般不說“他的身體慢慢壞起來”,更多的表達是“他的身體慢慢壞下去”。這與意象圖式自下往上的方向還是密切相關的。而評估義應該是留學生最難習得的意義,它虛化了“起來”的原型,投射到言語行為范疇表示新話題的概念后,也顯得更加抽象。
注釋:
①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P68.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文旭,徐安泉.認知語言學新視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王曉凌.補語“起來”的隱喻認知過程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5]呂曉軍.漢語趨向動詞——“起來”的多義性認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
[6]房玉清.“起來”的分布和語義特征[J].世界漢語教學,1992(1).
[7]肖溪強,朱敏等.漢語初級強化教程——綜合課本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張輝,楊波.隱喻與轉喻的區分:研究現狀和分歧[J].外國語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