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惠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1952~1997),大家都說他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一位行吟詩人,一位自由思想家;更是一個頑童,一個浪漫騎士,一個崇尚理性、自由和富于奇思異想的人。從云南農場的知青到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師,再到一個由理科生轉行到文壇的文字高手,王小波的職業經歷著實特別。而且,他又屬于那種典型的“墻內開花墻外香”、身前平寂卻身后“熱鬧”的作家。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王小波的“另類”呢?不同論者給出了各式解讀。比如艾曉明在《世紀之交的文學心靈》一文中說:“在我們既往的文學生活中,一直都有那條波瀾壯闊的暗河;那河是存在的,它從西方的,從那源頭深遠的古典文學里流過來;那些擁有才能卻被剝奪了創作機會的中國詩人翻譯家們,在喧嚷的、僵化的當代文學河床之下,引來了那遠方的活水。”[1]再比如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談道:“有人說,他是從古典文學,從那里面探索出來的。其實不是這樣,因為我知道的最清楚,我們那時看的什么東西。他那時思想的形成,和前人不一樣,都是從外國的東西里面來的。”[2]其實,這些說法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一個事實,即以歐美文學為主的西方文化對王小波的創作影響甚大。
為此,學者仵從巨曾著文《中國作家王小波的“西方資源”》進行過探討。他把王小波獲取對其發生影響的“西方資源”的途徑概括為三條,分別是家庭、學校教育和閱讀,尤其是閱讀,發揮了近乎“決定性”的作用。此外,他還對包括“時代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雜文隨筆全編》、《浪漫騎士——記憶王小波》等在內的6本著作中涉及的“西方”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就是王小波曾讀過誰、關注誰、欣賞誰)等做了爬梳式的“量”化統計,得出這類人物的數量共約173人、510人次。其中,王小波談得比較多的作家有法國的杜拉斯、尤瑟納爾,英國的蕭伯納、奧威爾,美國的馬克·吐溫,意大利的卡爾維諾以及捷克的米蘭·昆德拉等。仵文總結道,王小波從杜拉斯處汲納了“感性(化)”與“完美化”的藝術追求,從卡爾維諾處汲納了“小說有無限的可能性”的樂觀精神,從馬克·吐溫與蕭伯納處汲納了“幽默與諷刺”的藝術個性,從奧威爾與昆德拉處汲納了知識分子作家清醒自覺的社會批判意識和對現代人的生存狀況的深度關注。應該說,這篇文章的作者用純數理化的統計開展對王小波與西方資源關系的研究,方法是否太過機械、有違文學的樂趣,見仁見智,尚存疑;但其最后的那一段概括,分析得在情在理,既大致勾勒出了西方資源對于王小波的相關影響,又給后來者的研究不少啟發。本人就在此沿著這一思路,以王小波的中篇小說《萬壽寺》為例,簡單談談這個文本所接受到的西方資源及其意義。
《萬壽寺》的開篇第一段是:“莫迪阿諾在《暗店街》里寫道:‘我的過去一片朦朧……’這本書就放在窗臺上,是本小冊子,黑黃兩色的封面,紙很糙,清晨微紅色的陽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誰的。我觀察了許久,覺得它像是件無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來看;但心中惕惕,隨時準備把它還回去。過了很久也沒人來要,我就把它據為己有。過了一會兒,我才驟然領悟到:這本書原來是我的。這世界上原來還有屬于我的東西——說起來平淡無奇,但我確實沒想到。病房里彌漫著水果味。米飯味、汗臭味,還有煮熟的芹菜味。在這個擁擠、閉塞、氣味很壞的地方,我迎來了黎明。我的過去一片朦朧……”[3]首尾呼應,乍看之下,兩部小說多少會有些聯系。認真讀下去,《萬壽寺》的確在對比《暗店街》,并且一直貫穿始終,后者對前者的深層意蘊和整體結構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暗店街》是法國作家莫迪阿諾寫于上世紀70年代的作品,是一部關于尋找自我的小說。主人公“我”——私家偵探居伊·羅朗(本名彼得羅·斯特恩)在一次事故中喪失了記憶,只能依靠偽造的身份生活。為了擺脫失憶造成的痛苦和迷惘,居伊決心追查自己的過去。經過種種艱難曲折,最后,居伊不遠萬里來到南太平洋的一個島嶼,尋找他的昔日好友弗雷迪——這是他所知道的唯一能夠揭開他前半生之謎的人。然而在他到達之前,弗雷迪就在一次航海事故中神秘地失蹤了。悵然若失的居伊決定到他的出生地——羅馬暗店街2號——去進行最后的嘗試……于是,小說在一片濃重壓抑的陰霾中結束了。這部小說是一個“復合型”文本,“主文本”里記敘著主人公的自我追尋,在這之外充斥著大量由往來信件、調查材料、身份證明、《博坦》(一種電話簿)和年鑒摘錄構成的“次文本”,它們甚至獨立成章,并不時取代主人公的第一人稱敘述,成為小說的另一重視角。《萬壽寺》的結構也是如此。小說的主干情節是失去記憶的“我”在發現手稿、重述手稿的過程中恢復記憶,其間穿插著“我”失憶前寫好的有關晚唐人薛嵩的故事,“我”在尚未恢復記憶時改寫的薛嵩故事,“我”失憶以前想好、恢復記憶后寫下的薛嵩走上塔頂去修鍋爐的故事,“我”為了“和沒有記憶的生活告別”而寫下的故事——長安奇情。整個故事不斷起頭,不斷重復,周而復始。由此,小說中便出現了兩個平行且相互對照的語義空間:現實中的萬壽寺——一個暮氣沉沉、荒謬絕倫的凡俗世界,想象中的鳳凰寨和長安城——一個充滿嘉年華色彩的童話世界。最后,“當一切都無可挽回地淪為真實,我的故事就要結束了……我和過去的我融會貫通,變成了一個人……一切都在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4]
“我究竟是誰?”這是困擾著《暗店街》主人公的一個難題,也代表了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普遍精神病癥——自我意識的淪喪及由此引發的內在焦慮。所以,“我”要去追尋,而這尋找自我的過程正是尋找作為人的存在性的過程。它是一場個體從生存到存在的探索與掙扎,更是人類為自己舉辦的一次精神救贖。王小波在《萬壽寺》里延續了追尋自我的命題,但他在莫迪亞諾的基礎上又深化了一步,即“真實的我到底存在于哪里?”是在現實中嗎?于王小波看來,顯然不是。現實中的自我不過是一個扭曲了的異化了的自我,而真實的自我只在個體的想象之域里,屬于“詩意的世界”。故而,莫迪亞諾筆下的“我”若是找到了“暗店街”,就可以解開所有的過去之謎,達到拯救自我的目的。可是,王小波筆下的“萬壽寺”卻似乎要殘酷得多。它不僅不能成為自我瀕臨迷失絕境的最后一計,反倒像一個壓抑自由個體的堅固城堡,自我追尋至此確實找到了一個“我”,卻又同時陷入了別無選擇的人生宿命。《暗店街》中一段關于“海灘人”的描述很有意思,顯示出莫迪亞諾對人類存在狀態的一種思考——個體何等渺小與無奈,總是處于被遺忘的恐懼和對自身價值的懷疑中。然而,莫迪亞諾至少是充滿希望的,堅信“我最終一定會找到他的”[5]。王小波卻不盡然,他覺得悲劇的背后也仍是虛無的深淵。現實的荒涼讓他體味到“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6],這樣才會在詩與美中實現個體生命的自由與超越。不過,詩意世界在真實世界的威逼下,最終不得不低下頭來;因此,薛嵩還是會和紅線匯合,而“我”的真實生活也將走向無可挽回的庸俗。王小波從莫迪亞諾那里汲取了現代人類精神羈旅中的悲劇性主題,但他在小說的結尾處表達出的這種無奈也許是莫迪亞諾沒有體會到的。
在小說的結構方面,雙重結構無疑是《暗店街》的一個重要特征。小說的顯性結構以主人公尋找記憶為核心線索,隱性結構則是寄居巴黎的一群外籍人在上世紀40年代的坎坷經歷。兩邊各有一位主角——顯性結構中的居伊·羅朗和隱性結構中的彼得羅·斯特恩。他們其實是同一個“我”,所以追尋自我正是要使分離的“我”彌合起來。當然,結果是失敗的。這種結構也被王小波借鑒到了《萬壽寺》中,小說里出現了現實世界中的“我”和想象世界中的薛嵩;但是王小波顯然擴張了隱形結構,把想象世界里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改寫。作者這么做的目的同樣是盡量疊合兩個主人公之間的裂隙,并試圖在詩意的虛構世界里提煉出真實的自我。《暗店街》還借用了偵探小說的手法,“我”即偵探,偵察的對象也是“我”,“我”不遺余力地要排除障礙搞清楚“我”。如果說《萬壽寺》的行文一樣是套用偵探模式的話,其中的“我”肯定不是個積極尋求真相的偵探,白衣女人、倒騰木材的表弟也不是阻止“我”確認身份的障礙,相反在他們的引導下“我”只用了一個星期,就把很多事情想了起來,實在缺乏偵探小說應該具備的懸念感;倒是作者圍繞著薛嵩、紅線、老妓女、小妓女和刺客等人又會編寫出怎樣的故事,成了留給讀者在閱讀文本時的最大懸念。因而,就這一點而言,王小波更像是借了莫迪亞諾的瓶子,卻往里面倒入了新酒——將偵探模式當成供作家拆解和戲謔的對象。他或許就是要在小說中刻意營造出這樣一種境界:一件事情可以有無數種可能,處處都在上演著羅生門。因而,《萬壽寺》,這部類似于“關于寫作小說的小說”[7]后現代主義的色彩挺濃的。
盡管在《萬壽寺》中不乏王小波小說一貫表達的內容,像是對現實荒謬性的摹寫與嘲諷,對烏托邦神話的懷疑與反抗,對詩意世界的渴慕與信守之類,而現實世界與想象世界的交叉敘述也正是其小說敘事的一大特點,但將上述種種素材技巧熔于一爐,構成一個堪稱總結性的藝術整體,卻又不能不歸功于《暗店街》的啟迪。另外,王小波在創作時亦非簡單地仿擬莫迪亞諾的筆法,他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大膽開拓,使得在《萬壽寺》中,《暗店街》的深層意蘊“還獲得了某種意想不到的‘增殖’,作為一個富于啟示性的參照文本,它在另一重維度上引發了作者綿長的沉思和澎湃的想象”[8]。還有一個不可不提的有趣現象,莫迪亞諾在中國并不是一個名聲很響的作家,早前幾乎沒什么人了解他。后來,人們知曉這位法國人,完全是因為王小波在作品中提及他,大家出于好奇才去拜讀他的小說。這么看起來,莫迪亞諾的文字是王小波的寫作源泉之一,王小波的一部作品又拉高了莫迪亞諾在中國的人氣。
[1]艾曉明,李銀河編.浪漫騎士——記憶王小波,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7.
[2]艾曉明,李銀河編.浪漫騎士——記憶王小波:99.
[3]王小波,萬壽寺.王小波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3.
[4]王小波,萬壽寺.王小波文集第二卷:257-258.
[5]莫迪亞諾著,薛立華譯,暗店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227.
[6]王小波,萬壽寺.王小波文集第二卷:258.
[7]張懿紅.王小波小說藝術的淵源與創化,中國比較文學,2004(4):136.
[8]程鴻彬.通往沉思和想象的陷阱——論王小波小說《萬壽寺》中的“戲仿”,理論與創作,2006,(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