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香
(福州教育學院 公共基礎部,福建 福州 350108)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因此,法治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高校法治文化作為其中重要內容更應大發展大繁榮。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歷時20多年來,已經取得一定成效,要更好地發揮引領性、塑造性的作用,關鍵在于法治文化建設的創新。
高校法治文化這個概念已經提出一些年了,但是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概念,可以確定的是它應該是法制建設法治建設發展和高校文化進步相互融合孕育的派生物,屬于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法治文化這個概念的內容、主題應是法制,形式、載體應是高校文化。所以,高校法治文化主要是指在高校中特別是以大學生作為主體的法律思想、觀念、意識、取向等相對抽象的方面和高校相應的法律制度、理論、組織等具體的內容。它應具有寬泛性、教育性、傳承性等特點:廣泛性是因其對象主體是大學生,涉及的內容體系應該是比較寬泛的、淺顯的;教育性是因其與高校文化密切相連、具有較強的教育性;傳承性是因其宣傳和教育必須結合高校文化氛圍,與人文環境相和諧。
高校法治文化包括培養大學生法律品質與法律意識、增強大學生法治觀念。只有健康優良的法治氛圍、法治精神才能確保高校文化的積極健康發展。“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覺地以習慣的力量代替權威的力量……”。[1]大學生正處于生理與心理成長關鍵階段,其辨別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還相對較弱,很容易受到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對處于困惑中的他們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適當科學的法治教育,能促使大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提高評判是非曲直的能力。因此,做好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創新工作,才能使大學生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面對所遇到的困難,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以理治事,依法行事,促使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法治文化建設在高校文化發展中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大多停留在法治教育這一層面,而就連法治教育也定位不明。法治教育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放在了一起,同時被安排在最低的那一層,教育定位不明確、學生法律知識缺乏、教學模式單一等成了問題中的問題。在高校中完善法治文化建設,創新成為最主要前提,在繼承優秀法治文化的基礎上,創新理念、推陳出新。不創新,就是原地踏步、蕭規曹隨,不能與時俱進,不能適應新時代、新社會的發展需要。所以,必須創新高校法治文化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完善,高校管理體制必須全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和社會民主體制、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1)管理制度創新必須理念先創新。高等院校若要創新管理體制,必須緊跟時代潮流,不斷調整管理理念,以此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比如,樹立市場經營、法治經營的理念:依據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實施法治化的管理制度,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積極地、適時地調整發展規劃;樹立開放教育、人本教育的理念:積極與社會發展接軌,結合學校科研機構的自身優勢,與社會事業、企業單位建立起穩定的合作關系,積極利用社會有利因素打造學校辦學優勢。學校的管理活動要以人才為中心,尊重個體的創造性。在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時,高校領導要充分考慮教師在精神、物質等方面的各項需求,從而為教師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2)管理制度創新必須確實創新制度建設。制度建設的創新表現為各種激勵機制和動態管理機制、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等的規范化、法治化及系統化。比如:高校有關部門和黨委機構要健全完善政治激勵機制:實施激勵要從縱向、橫向著手,從正反兩方面對高校教師的教學成效和行為水平進行評價;建立合理的聘任、考核機制,從崗位競爭到人員管理,構建公平、法治的用人管理制度。“依法加強管理。學校要依據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學校章程,經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審核后,作為學校辦學活動的重要依據。要根據法律和國家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學校教育教學制度,保障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2]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中的理論研究創新主要針對的主體是教師隊伍。教師創新法治教育教學理論及法治理論學術才能使得法治文化建設在高校建設中取得新突破。首先法治教育與相應學科教育教學要相結合。在教育中遵循德育的基本規律的同時,對大學生法治觀教育這個系統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及發展規律進行創新性探討,而不是僅僅停留對德育的配合。比如:法治教育和校外實踐活動互動,法治教育與專業培訓結合,法治教育和自身理論研究互補;建立高校法治教育與基礎法治教育的銜接機制,高校法治教育與社會法制宣傳的銜接機制,高校自身法治教育與其他教育機制的配套,等等,讓制度創新和建設創新相互促進。其次要實現法治文化建設的學術創新。“一個社會,法學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一個社會法律文化的狀況和法律文明的程度,直接影響著一個社會的法制或法治的現狀,以及能否或多大程度上實現法制和法治”。[3]
在法治的學術創新過程中,要吸收中國傳統優秀的法治文化元素和世界各國先進文化成果,盡量使其接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實際。還要把學術創新和教育教學創新相結合,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注入活力。法治理論研究創新與法治教育活動創新,為法治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要讓教育教學創新和學術創新相互促進,從實踐中總結、把握法治文化建設的新特點、新規律、新辦法,通過感性上升為理性,用以指導解決現實教育教學問題,推陳出新,為我所用。“要想使法治教育真正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必須在教材和教學等各個環節加以切實的落實,從而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現時代的特色、符合時代的要求”。[4]
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將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做好、落實,必須依循黨的教育指導方針,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法治校,依法執教。尤其是在學校管理活動涉及大學生的權利義務時,必須做到實體和程序都合法,既要做到實體正義,又要達到程序正義。
(1)大學要依法行教。一方面,教師的行為表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校規章制度、教育教學法規方面的尊重和遵守,是以身作則的表率,是對法治教育的較好宣傳;教師的意識理念表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其擁有的正確的知識,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更是學生無聲的榜樣。當然,對于教師的嚴重背離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行為,學校和相關國家機關應當依法懲戒。另一方面,學校和任課老師必須高度重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等課程。“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不僅詳細介紹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容及基礎的法律知識,而且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思想道德、倫理傳統等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重要性。
(2)法治教育陣地、途徑和方法要突破陳規,銳意改革。課堂教育是高校法治教育的主陣地,但是通過簡單的幾十個課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無法達到良好效果的。可用包含廣闊的選修課、社團活動等教學和活動呈現,在教育陣地上發揮多元作用,充分利用微博、博客等網絡、刊物、講座等現代化的宣傳手段和傳統教學相結合。而對途徑和方法的突破則需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項實踐活動,積極以志愿服務和法治宣傳活動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比如:參加校內外普法活動,現場觀看法庭審判,參加聽證會,等等,以此實現法治教育效率的提升,真正實現有效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設。
總之,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要正確處理好法治文化建設的創新工作,改變過去制度老化、機制陳舊等現象,重視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學的突破,提高高校法治化水平,更好地實現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目標。
[1][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58.
[2]教育部網站:教育部關于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03]3號),2003-7-17.
[3]卓澤淵.法治泛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8.
[4]楊偉榮.具有系統性的充實的法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