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莉
(曲靖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有效教學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良好結局,也是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學反思作為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在有效教學中的作用重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反思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是否高效開展,但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存在一些問題。
通俗地講,意識就是人的感知能力,是任何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說,這種感知的能力體現在各個方面,如對自身的意識、對學生的意識、對教學過程的意識等。在教學中,教師敏銳的感知力能有效地促進教學的開展,因此強烈的教學意識對教師高效開展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雖能夠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并有意識關注學生,有意識地開展教學,但對教學反思的意識并不突出。盡管課改要求教師要具有相當的反思能力,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反思能力并不強,原因是很多老師教學反思意識淡薄。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意識淡薄的現象更為突出。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大多停留在“一節課上完”就意味著教學任務完成的層面上,而不會深入思考課程背后的東西,如課堂上自身的行為是否得當、學生的表現說明什么問題等。老師們并沒有充分意識到教學反思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后續階段,沒有自覺地對自己所經歷過的事或即將經歷的課進行反思。即使有的教師有反思的意識,更多時候也只是就事論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少從更大更廣的范圍考慮教學有效開展的問題,這樣的反思對于教師自身,對于學生,對于整個教學過程作用并不大。由于教學反思意識淡薄,導致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同一課的教學時沒有明顯的進步,這樣的教學何談有效。
教學反思從本質上而言既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教學與生活方式。反思并不等于靜坐冥想式地回顧教學實踐,而是需要教師將帶有批判性質的思維方式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因此,不僅僅需要思想層面的認同,還需要后續行為的跟進。隨著語文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目前小學語文的一線教師對于教學反思的認識已明顯提高,但不容樂觀的是很多教師不能把反思的過程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以為教學反思只要在頭腦里回顧就能帶來教學的改進,實際上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教學意識如果發生偏曲就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哪怕教師對教學有多么深刻的認識,多么精彩的想法,如果沒有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這樣的教學反思可以說就是無效的或低效的。在跟一線小學語文老師訪談的過程中,很多老師反映由于自身、學校、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在教學反思中大多拘泥于思想層面,很多想法過了也就過了,并不會很自覺主動地把考慮的東西記下來,原因是沒有這樣的習慣。實際上教學反思落實到實踐還要有一個“記錄”“寫作”的過程,教師可以把自己對教學的思考寫成日記、隨筆等作為改進教學的參照,可是很多小學語文老師由于過重的教學任務很少進行教學反思,更不用說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了。
目前教師對于反思的理解多數停留在“技術層面”上,關注的是解決顯性的“方法”問題,很多教師反思的內容是“教學內容”,關注的是對教學內容的解讀與開發。而對于教學目標、環境、評價及教學理念的反思所占比重很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多數教師仍舊是以“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看待教學實踐,沒有解放性、批判性地看待自身的專業發展及教學本質,沒有深入挖掘教學實踐背后的依據和理論。任何教育教學實踐都是多種因素交匯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教學反思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承載著教師對于一定情境中的主體、對象、條件、目標、手段等多種因素及其關系的理解。因此,教師要主動地、持續地反思“我為什么這么做”、“我這樣做的效果如何”、“我所做的是否合乎公正與平等的原則”及“實現教學目標的路徑是否合理有效”等關鍵問題,從而尋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師的教學反思應全面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自身行為,如教學理念如何落實、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把握是否得當、如何正確運用教學方法及教學智慧、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何對學生客觀評價、師生關系是否平等和諧、教學環境是否有利于教學的開展等。教師只有從這些方面對教學進行全方位的反思才能找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在下一步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
教學反思是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后續階段,對教師而言則是提高自身綜合素養與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的教學反思是要對自己已經經歷過的教學活動從各個方面做出自覺的判斷、推理與分析的過程,包括對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教學設計、教學調控能力、學生反應情況等做出自覺的內省,以期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如何才能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開展教學活動,但不一定會有意識地反思自身經歷的教學實踐及其背后的理論意義。只有對教學反思有明晰而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使這種帶有批判、探究性質的思維活動從無意識的變為有意識的,并將其付諸實踐。反思意識強的教師永遠將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個結構不良領域,會經常有意識地將貌似正常的情境“問題化”,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教學實踐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在長期的反思實踐過程中,反思意識就會慢慢形成,這樣自然提高反思行為的自覺性。同時,要提高教學反思意識,不能僅僅將反思的理解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要從更寬廣、多元的社會、文化、政治的角度分析教學實踐,才能夠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實現“知、行、思”的統一結合。
教學反思是知識建構、專業成長的過程。通過反思將教師實踐中的知識呈現出來,不斷地解讀與建構教學經驗中的意義,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挖掘教育實踐潛在的意義。教學反思是需要一定知識基礎的。教學反思要求教師根據教育教學的情景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這些“要求”和“運用”是離不開教師一定的知識基礎作出判斷的。因此,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是以一定的教學知識為基礎的。首先,教師應當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包括本學科的知識及與本學科相關的邊緣學科的知識,如語文學科教學論、文學、美學、文化學、生態學、社會學等,這是教師教學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的必備條件。其次,教師要具備深厚的教育科學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這些教育理論可以幫助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對教育活動的理性認識。最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知識。教師的實踐知識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及與之相關的知識,包括教師的教育信念,教師關于學生的知識,教師關于課程與教學的知識,教師的情景知識(通過教學智慧反映出來),以及教師的策略知識(運用理論知識的策略)。教師要始終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對教學過程中教育理念的運用、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內容的把握、教學設計的恰當與否、學生學法的指導等進行多方面的反思,確實朝著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面前進。
教師在自我檢視中要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教師對自己已有行為和習慣進行刻意的審視和考察,篩選并保持好的行為習慣,淘汰和改造壞的行為習慣,如認真檢討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否表現了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情愫和敏銳的判斷力,是否有耐心、親切感和幽默感等。通過自我檢視,反思自我,使得教師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促進自己教育教學的發展。雖然,教學反思可以在頭腦中運作,只要思考深刻,則仍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起到好的作用,但如果不把精彩的反思過程和內容記錄下來,也許就會很容易在以后的教學中遺忘了,消解了教學反思應有的價值,因此,真正有效的反思還要學會積累自己精彩的反思,這樣才會避免重復性的勞動,也具有共享價值。而寫作是一個深入反思并系統表達思想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寫反思日記、教學隨筆、教育博客、教育敘事等把自己在教學過程的點滴記錄下來,并進行深入思考形成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運用到下一次的教學中。同時,教師要對寫作載體進行思考,捕捉關鍵信息,在分析與推理中再思考這些想法的可行性并把它們付諸實踐。只有這樣,反思的問題才能在實踐中得到解決,才能達到有效教學。
俗話說當局者迷,為了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除了自己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外,還可以尋求同事的幫助,讓同事幫助自己尋找自己教學的不足。首先,教師可以尋求與專家對話和交流,在與專家的對話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這里,教師與專家的對話,除了面對面與專家進行交流外,還可以多讀一讀教育專家的論著,因為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有機會與專家面對面的,而文本對話,也可以從文本中領略專家的教育智慧,與專家進行精神交流,思維進行碰撞,在這種交流中提升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和反思。其次,教師要自我開放。教師的自我開放意味著一方面讓別人研究自己,讓別人幫助自己跳出認識上的盲點與局限,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從別人的課堂吸取經驗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因為反思不僅僅是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還需要同其他教師進行真誠的交流、討論。因此,教師除了開放自己的課外,還應開闊眼界,善于從別人的課堂中吸取經驗。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3.
[2]張立昌.自我實踐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教育實踐與研究[J],2001,(03).
[3]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學實踐與教師素質的提高[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4.
[4]馮晨星,和學新.教育敘事研究的研究[J].學科教育,2004.6.
[5]吳衛東,駱伯巍.教師的反思能力結構及其培養研究[J].教育評論,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