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關于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思考
王馨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但是現今的大學生禮儀觀念確日趨淡薄,究其原因是很多方面共同形成的,如:家庭影響,社會環境,學校培養方向的偏重點,等等。在一系列問題暴露之后,高校逐漸意識到了禮儀的重要性。本文從幾個方面分析了禮儀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變現狀的幾點建議。旨在提醒大學生加強禮儀觀念的培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禮儀觀 傳統文化 禮儀素養 綜合素質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么?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各有分說。我國著名的史學家錢穆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臺北會見美國學者鄧爾麟時說:“你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只是看到了它的手指和腳趾,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中國之心。”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禮。在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方言、風俗彼此歧異,但是,無論你走到哪里,“禮”,都是一樣的。“禮”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說的就是一個人如果不學習禮儀,就不能有所成就。禮儀不但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還能體現一個學校、一個群體、一個國家的道德風尚。
知書達理,待人以禮,應當是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養。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禮儀都將是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高校通過禮儀觀的不斷培養讓他們在步入社會后能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做知禮懂禮的高素質大學生。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卻是非常殘酷的,當代大學生文明禮儀修養嚴重缺失,不知禮,不懂禮,不尊禮的現象普遍存在,它不僅破壞了大學生自身的形象,同時也損害了高校的良好形象,反映出我們教育的缺失。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如果禮儀觀缺失,對其未來的事業發展會形成難以逾越的障礙。甚至可以說成也禮儀,敗也禮儀。因此,大學生的禮儀缺失現狀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生成為我們必須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從培養一個“技術機器”到培養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涵養的綜合型人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尊師重道,尊老愛幼,謙卑禮讓”,這些古訓在當代大學生心中的地位已經日益淡化。他們在學校見到老師很少問好,見到同學很少打招呼;在學校的公共場合經常看到男女學生勾肩搭背,還有的學生亂扔垃圾;學生穿著拖鞋進教室,帶著早餐進教室,在食堂隨意插隊,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問題屢禁不止,這些都反映出了當代的大學生禮儀文化的嚴重缺失。
現在是一個追求個性的年代,被大家所認同的很多道理在當代許多大學生看來都是沒有個性的表現,他們選擇與這些經過歷史沉淀的禮儀背道而馳,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證明自己是有個性的,不從眾的。許多大學生都將這個看成是自己的成就,并樂此不疲。而這種個性脫離道德的行為,對大學生的發展將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甚至影響到大學人才輸出的質量。
1.家庭和學校的教育重點偏離
學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要場地,禮儀道德都需要從小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然而,在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計劃生育大力推行,基本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小孩,這些獨生子女就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每個父母都將自己認為最好的給自己的小孩,孩子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不論任何事情他們都有優先享有權。因此,他們不會分享,不會謙讓,更加不會關心他人。家長錯誤地認為只要給小孩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學生的學習,以及人格的完善的任務是由學校來完成。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繁忙,小孩很少有機會能與父母溝通,父母對自己的小孩缺少了解,不能在小孩思想行為發生偏差的初期及時地糾正,最終讓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錯過了人格形成的最佳時機。
而學校方面,由于我國的基礎教育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學校將大部分的時間和關注重點都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升學成為學校最大的任務。“高考指揮棒”在我國的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引導著學校的教育重點。在這種巨大的升學壓力的控制下,老師將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進而忽略了學生的禮儀教育。
學生在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走進大學校門后,因為不適應“不強迫”“無任務”的學習環境而手足無措,有些認為這是高中學習方式的延續,繼續給自己布置各種考試任務,并疲于應付這些考試;有些則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下徹底地放棄學習,選擇用戀愛等方式來打發自由支配的時間。并沒有意識到大學是他們走向社會前最后一次完善自己、洗禮自己的最佳場所,而忽視了個人禮儀修養的培養。
2.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
近幾年,隨著網絡等各種信息渠道的擴展,人們可以通過許多便捷的手段得到最新的信息。這些信息渠道無法分辨信息的良莠,負面的信息和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使學生受到不良影響。大學生處在生理成熟但是心理并不成熟的階段,在這些負面信息的不斷影響下,他們默認了許多不良的社會現象。如:艷照門、手機門等各種門事件。部分學生認為這是個人的事情與他人無關,并且有人相繼模仿,聲稱這是一個體現個性的時代,尊重個性的時代,覺得很多不雅的行為是一種個性的體現。在這些負面消息的影響下大學生出現了行為和意識偏差,如果不及時更正就會造成人生觀世界觀的偏差,禮義廉恥更無從談起了。
3.大學生不注重提高內在修養
有學者做過一份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可以做到習禮、用禮的大學生遠遠少于知禮、懂禮的學生人數,在生活中隨時注重禮儀的自覺性和堅持性缺乏。然而禮儀修養的提升關鍵就是“用禮”。大學生都知道穿拖鞋、背心上課是不禮貌的,上課過程中手機鈴聲響起是不禮貌的,但是這些現象卻屢禁不止。當代大學生普遍比較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有部分學生對禮儀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內心缺乏對禮儀規范的認同感,還有部分學生帶有極大的功利性學習禮儀,用以塑造形象,獲得求職的成功。禮儀的本質是尊重,只有在思想上意識到尊重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將所學的禮儀知識付諸實踐活動,自覺遵守禮儀規范,用所掌握的禮儀規范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一)將禮儀教育貫穿于日常教育過程中。
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需要的是一種潛移默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貫穿到教育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如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等。在學校設立禮儀標準,作為學生的日常考核項目,并且定期選舉禮儀標兵,時時提倡,時時督促。對不文明現象進行披露,讓大家引以為戒。同時從學院領導到老師都要踐行禮儀標準,從自身做起,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做到為人師表,從而不斷地影響學生,讓他們不斷地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修正自己的行為,做到人人講禮儀,時時講禮儀。
(二)開設禮儀課程,培養學生的禮儀意識,豐富學生的禮儀知識。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一直缺乏專門的禮儀教育,學生接受這些知識都是從思想政治課程中淺顯地接收了少量的信息。很多學生希望自己是個有禮之人,但是他們因為缺乏獲得禮儀知識的渠道,很多時候不明白該如何做才是有禮,如何正確地與他人握手,與他人交談,如何正確地坐,如何正確地站等等,這些都需要系統地培訓才能很好地掌握,并且進一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通過專門課程的培訓,讓學生在課堂上反復地練習,并安排他們不斷地實踐。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體會到禮儀的作用,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收獲自信和逐漸形成一種認同感,自覺地學習禮儀,在生活中遵守禮儀。
(三)在學校開展與禮相關的各種第二課堂活動,通過活動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
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在學校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而讓學生自覺地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大學生在學校除了課堂時間外,有豐富的課余時間去參加一系列的活動。學校可以不間斷地舉行各種比賽,如:舞蹈大賽,演講比賽,模擬應聘大賽,化妝大賽。同時還可以邀請專家來為學生們進行專題講座,通過講座的形式讓同學們學習禮儀相關知識。人與人的密切交往才能夠充分地體現出個人禮儀,學校可以成立各種社團,并且鼓勵同學們參加,在社團活動中學會如何以禮待人,懂得禮儀謙讓。
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禮儀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開設大學生禮儀課程,多角度、多層次地培養大學生的禮儀規范,已經成為加強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環節。講究禮儀是良好個人形象的表現,也是人類優秀文化底蘊的再現。禮儀教育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功用,對一個民族文明的興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學生對禮儀認識的多少,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也是成為衡量一所學校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參考。加強學生禮儀規范建設,重點在引導,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展教育、開展活動。應從教師帶頭做起,形成一種學習氛圍,以領導老師帶動學生干部、以學生干部帶動廣大同學,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形成氛圍,促進學生自覺遵守禮儀,自覺踐行禮儀,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1]牟蘭.淺論高職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現狀及其成因和對策[J].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2]葛仲夏.大學生禮儀教育缺失的現狀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