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錦敏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學生處,廣東 深圳 518055)
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分析與思考
馮錦敏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學生處,廣東 深圳 518055)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高等教育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內容之一。多年來,各高校由于缺乏系統的教學計劃、制度建設、充足的科技經費和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建設等,從而導致目前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本文通過對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進行現狀分析,探索了開展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途徑,以推進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可持續開展。
大學生科技創新 高等教育 重要途徑 可持續發展
高校作為重要的育人基地,擔負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具有科研創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擔負服務社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社會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已成為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教育部在2007年1號文件《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強調:“高等教育質量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亟待加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進一步轉變。因此,迫切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創新性人才的需要。”教育部所倡導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高校大學生科技活動的指導思想,也是高校開展學生科技活動的工作目標。
大學生科技活動是指各個高等學校為了能夠培養大學生的科技意識、科研精神,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而開展的一切活動的總稱。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要形式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科技立項申報與研究、科技作品評審、社會調查與研究、科技競賽、科技作品展示、科技參觀、科研論壇、科普宣傳展覽等。“以活動促創新,以創新促成才”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必須認識到的基本理念。
大學生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對于高校的發展及大學生自身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既可以作為高校從事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并以此進行人才培養過程的優化,又可以作為教學過程中的若干典型教學項目,推動教學改革深入進行,還可以作為載體,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大學生參與到科技創新中更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理解的進一步深化。高等學校的學生在學術方面的創新活動是高等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必須突出科技創新的育人主題,因此引導大學生科技活動的健康發展。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意識和實際科技創新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論與實際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大學生在積極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基礎上,合理利用時間積極投入到課外的科技創新中去,將課外的時間用來學習新知識,探索新領域,以此改善高校的學風和校風。
大學生科技創新對于社會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之間呈現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其關鍵就是人才的競爭。當今世界的知識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對于人才的衡量及評價標準同時也發生了變化,一個人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而是側重于是否能夠具備快速學習新知識新理論的能力及進行科技創新的能力等方面。因此國家及高等院校必須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保證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為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人才。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高校素質教育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對于如何進一步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各高校都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實踐。學校通過加強組織領導,設立科技創新活動專項基金,開展科技立項、科技評審、科技競賽等一系列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廣泛開展,活動形式日益豐富,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就現有的組織模式而言,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資金、師資、設備、場地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影響了其發展規模和綜合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缺乏系統的教學計劃。
目前,我國高校大部分主要是通過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挑戰杯”等實踐環節來作為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形式和載體,希望能夠切實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但是并沒有形成系統的培訓、實踐,以及教學計劃,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科研氛圍的營造,也造成了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時間不足。新生對于科技創新活動較為熱心,但是缺乏基本的知識和能力,對科研不知從何下手,大二學生才開始學專業課,高年級的學生面臨進一步升學或者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很少有精力和時間從事科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指導教師尋找合適的學生進行培養的難度也較大。因此缺乏系統的教學培訓計劃是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的首要因素。
2.缺乏創新的制度建設。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與傳統的文化氛圍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高校推廣速度比較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整體水平尚有待進一步提高,有的甚至還未真正起步。由于缺乏創新的制度建設及保證制度有效運營的長效機制,其內容涉及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管理、活動陣地管理、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指導教師工作量計算、學生科技項目管理、激勵措施等一系列有關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規章制度。從而導致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很難營造出濃厚的科技學習氛圍。
3.缺乏充足的科技經費。
隨著高校規模不斷擴大,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顯著增加,科技經費問題往往成了許多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難以開展的瓶頸。往往學校撥付給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專項資金都是有限的,有時候撥付也不夠及時,與此同時學校教務處和相關部門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持也不是很積極,沒有真正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
4.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建設。
在創新型人才日益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情況下,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雖已走向良性發展,但發展又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為忽視科技活動的組織管理隊伍和學生隊伍專業培訓和素質提高,教師力量嚴重不足,尤其中青年專業教師中存在著創新意識不強、工程實踐能力薄弱的狀況,而教學任務繁重,他們很難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進行高質量的指導,由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隊伍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層次與質量的同步提高。這也是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
5.目前大學生科技創新缺乏普遍性及可操作性。
目前從總體上來看,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存在缺乏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的問題。除了研究生或者一些研究型大學的學生之外,很多普通大學的本科和專科學生比較缺乏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訓。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應有必要的連續性和系統性。目前國內部分高校都是通過學生實習、畢業設計、課程設計、各類專業競賽等方式進行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學習和鍛煉,沒有能夠形成標準及系統化的科技創新課程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部分高校的畢業設計甚至缺乏系統理論及實踐能力的支撐,這些都從根本上制約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6.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發展不均衡。
目前的調研數據顯示,大學生科技創新發展在不同層次的高校及不同專業之間的發展很不均衡。從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所取得的成績來看,重點院校在獲獎層次和數量上明顯多于普通院校。近幾年來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及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中較高名次與科技創新獎項幾乎都被重點院校獲得,部分高校甚至到目前為止,沒有能夠獲得過相關獎項。從專業學科門類上來看,理工科學生進行創新在各個方面要明顯優于文科的學生。理工科學生在軟件設計及發明創造上與文科學生相比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文科的學生只能夠通過調查報告等獲得成績。同時高年級的學生在科技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方面都比低年級的學生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江澤民同志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時代、高校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大學生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需求。對于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高等學校適應時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內容,是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廣大青年學生進行素質拓展、全面成才的寬廣舞臺。近年來,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在積極探索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1.將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納入教學計劃。
在高校的平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能夠突出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可以將學生的科技活動納入到應用性的教學環節中,并因此為大學生開設科研相關的課程,奠定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的基礎。在具體的操作中,每個學年組織一定次數的學生科研立項工作。所有有興趣的同學都要填寫對應的申請表,經過審核后進行存檔。學校要能夠鼓勵個人或者創新小組參與科技的制作發明,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對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進行考核。
2.實施制度建設創新。
制度是完成任務的重要保障,大學校園中一定要能夠營造良好的科技氛圍,不斷提升全體師生的參與率,加強制度的創新,不斷提高組織管理水平。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制度的建設,不斷健全規章制度以增強組織管理方面的科學化以及規范化水平。在學生科研的組織管理工作方面一定要重點抓好立項申報、過程指導、結題評審、成果展示這四個環節。規章制度的建設與創新主要包含活動的組織管理、活動陣地管理、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指導教師工作量計算、學生科技項目管理和激勵措施等多個方面的工作。
3.加強“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骨干、指導教師團隊”隊伍建設。
在隊伍建設的過程中,首先要關注的是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要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質量及層次,指導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制定指導教師的工作職責,要加大指導工作量,通過評獎評優等途徑增強指導教師的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在指導教師中大力開展教書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指導教師對高校培養創業與創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指導教師在指導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責任意識,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在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和實踐能力培養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增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還應加強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骨干隊伍的建設。學校要通過各種方案加強學校科技創新氛圍的營造,培養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意識;學校要培養學生從事科技創新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不斷加強學生創新骨干的選拔和培訓。要通過廣泛開展科技方面的交流豐富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經驗;要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項目研究的實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通過以上的各種方式培養學生對于科技創新的興趣,充分發揮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后,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方面一定要注重管理隊伍的建設。管理對于事業及各種實踐活動具有決定性因素。學校要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管理工作的專門隊伍。要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管理干部的培訓,幫助管理隊伍了解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目的、規律、途徑,以及發展的狀況,切實有效地提高管理隊伍的科技創新意識及業務管理水平。同時,要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網絡的建設,為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組織宣傳、項目評審等工作提供平臺。
4.拓寬資助渠道,加大企業與大學生科研的合作力度
隨著高等學校的快速發展和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參與到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的大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科技創新活動所需要的經費也成了學校面臨的現實問題。為此,各個高校一定要進一步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在學校專項資金支持的基礎上,要不斷爭取到相關的教學部門的支持,在學校形成多部門協抓共管,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要爭取到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幫助。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一定要具有社會實用性及市場推廣價值,爭取到企業及其他社會團體的贊助,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創新資金不足的問題,也才能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供有效的途徑,為實現高校服務社會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此外,大學生及指導教師參與到企業的項目研究中也能夠切實提升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5.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
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科技創新氛圍是高校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前提,高校、社會、個人要能夠積極營造多位一體的良好科技創新氛圍,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新聞媒體要通過加強社會對于人才培養的期待,激發教育機構進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積極性。高等學校要能夠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活動的非強制性屬性,努力創造獨特的文化來實現課堂教育之外的創新教育的目的。作為科技創新活動的大學生要能夠積極投身到科技創新中去,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整體創新氛圍的形成。
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而創新的希望就寄托在青年人在身上,大學生是青年中具有較高學術素養和較強能力的群體。科學方面的研究表明,18歲到24歲之間是人最具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時期。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大學是創新的搖籃,是創新最為重要的基地之一。大學生則是科技創新最為重要的排頭兵及創新最具活力的對象。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綜合能力的優秀人才是高校承擔的重要使命。大學生的科技活動也必須服從并服務于這一使命,通過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開展創新實踐,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一項系統工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不僅是高校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延續,同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增強高等教育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彭娜.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現狀分析[J].商業文化,2011,(10).
[2]周培松.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調查與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6,(19).
[3]江云青.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現狀、問題以及對策[J].中國地質教育,2004,(03).
[4]薛緋.構建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體系的途徑和意義[J].中國青年研究,2008,(09).
[5]華正偉.關于大學生科研創新的調查研究[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