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江西省大余縣教研室,江西 大余 341500)
很多語文教師常常捫心自問:“語文究竟是什么?”我國教育部2001年制訂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必須……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些僅僅是解釋了語文是干什么的,“語文是什么”卻遲遲沒有得到正解。如果學科教學的教導者都不清楚該學科的性質,教學將會出現偏差。
筆者在對“語文”之定義模糊混淆之時偶然閱讀到陳金海老師的文章《言語文化: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本體》,從而對一個正思考著的難題:“語文是什么?”有了比較清晰的定義。“言語文化是語文的本體”即“言語文化”。言語文化論,是語文教育哲學上關于語文課程的本體觀。作為語文教育哲學的概念表達式,它是語文教育學的基本概念。[1]言語文化論提出之前,來自不同學科、不同時代、不同目的的學者,在探尋“語文是什么”問題的路上,依次得出“語言”“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工具”“人文”“文化的載體”“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等認識(或表述),可是,因為它們都無法解釋1950年以來中國中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實際,所以沒有在事實意義上被一線語文教師認同為指導職業行為的最高綱領。
語文教師必須對所教的“語文”有較清醒的認知,知道語文是什么”,語文的工具性只是解釋語文的作用,卻沒有對“語文”進行一番定義,所以語文教師在思考語文教育教學問題時不能不認清“語文是什么,即語文之本體”這個根本性問題。自“語文”課程設立以來,在語文教育學理論上,語文教師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思索“‘語文’是‘什么’?”這一問題,這實際就是尋求“語文”的本體、本質、本位,以便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一個尺度。于是,語文老師們在不清楚“語文是什么”的情況下教學語文,此種狀況造成語文教育教學總是停滯不前。
筆者認為,“語文”可解釋為“語言文字和言語文化”。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語言文字”是客觀具體的形式,“言語文化”是主觀能動的抽象。
且先來談談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語文”之“語”。語言文字是一種具體的承載“語文”的形式表現,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口頭化的語言,一種是書面化的文字,故合稱“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發展變化的。語言文字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時代性和地域性等綜合特色。“語言”和“文字”分別分析:口頭化的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工具,應該這樣說,口頭化的語言是先于書面化的文字產生的,先有口頭語言,后有書面文字。比如我國最早的文字是刻在動物骨頭上的“甲骨文”,這種文字是我國遠古人類通過日常口頭交流后為方便記載而孕育產生的,是古人類為記載人類活動而形成的永久的固定的“字”化了的“口頭語言”。當然,隨著人類文明社會的逐漸發展,語言和文字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并且漸漸形成統一的規范的語言文字體系。我國由最早的將文字“畫”下來演變到如今的將文字“寫”下來,由最早的各具地方特色的語言,即“方言”到如今的全國通用語言——普通話。語言文字日臻成熟完善,我國教育教學課程中的重要課程——語文,就是將這種統一規范的書面的語言文字進行普及推廣的主陣地。語文課本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語言文字構成詞、句、段落、章節,語文學習是從學習這些優美的文章開始的,學習課文的規律也是從字到詞再到句和段落章節的理解,進而把握文章主題思想,這樣才是完整的課文教學。語文的學習基礎是學習語言文字,所以,學好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語文”最重要的本體之一。
再來談談文化。“文化”涉及面很寬廣,這里指的是“語文”之“文”,即言語的文化。“言語”好理解,即如上所述的語言文字,而“文化”之定義在當今學界通行上百多項解釋,說法都是各有所解,各有千秋。“文化”也被廣泛地運用于各領域中,比如校園文化、美食文化、影視文化、地方文化、社區文化、服裝文化、廣場文化等諸多“文化”。只要具有可觀可賞可開發的,都被賦予文化性。文化本來不是一種具體的對象,而是內化于人內心和思想的,并且無形之中影響著人的行為活動。可以這樣說,文化是來自某種事物某種環境卻又反過來影響這種事物這種環境的無形力量。它可以 “教化于人”,可以促進事態積極向上發展,所以,“文化”普遍被大眾所運用和喜愛。
言語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種。言語文化不僅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成分。因為人的溝通交流是通過語言表達進行的,民族、人類的活動,無不和溝通交流有關系,由此產生的文化具有最根本性和基礎性,所以言語文化是民族和人類所有文化的主心骨。言語文化具有民族性、歷史性和時代性,它是在歷史進程和民族發展中凝練而成的。
我國的“語文”這門課程就是將語言文字和言語文化相互融合的課程。隨著我國社會水平的快速發展,當今語文課程為不斷適應社會需要不斷調整語文教學內容,公眾對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期望也不斷提高,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一直在一邊走一邊摸索探尋。在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以后,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語文課程并不叫“語文”,因為教授的是歷代古文,所以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后,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于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新中國成立后,葉圣陶先生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此后,“語文”成為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程。由于“語文”一詞定義語文課程教學歷史并不久遠,因此,對“語文”的內涵和本體定義一直是眾說紛紜。
在這種情況下,“語文課程與教學是關于言語文化的科學化活動,語文教育是指向言語智能的教化過程”一說無疑為“語文”的本體指出了一個較明確的定義方向。言語文化,是對“語言文字”的本質抽象,是對“語文課程”整體的傳神描摹,是對語文教育實踐的完美揭示:語文是關于語言文字和言語文化的相互融合實踐,語言文字和言語文化是語文的本體。
因此,有了這一正確觀點為主標桿,我們下一步就是全面思考語文課程和教學的本真回歸。我們應該抓住語文課程具有目標多元的特點,而語文是學習言語即我國的母語的教化過程,母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學生學習母語的過程,不僅是掌握本民族語言的過程,而且是他們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禮和熏陶的過程。通過學習掌握語文課本里那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范文,學生學習規范、優美的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的文化魅力。讓學生在語文課上閱讀這些范文時,學習、揣摩、品味并吸收它們的語言營養同時,感受到這些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積極影響和熏陶。二者相得益彰。如果不著眼于語言的奠基,置學生年齡特點和實際于不顧,一味強調人文的感悟,那將是一種舍本求末的做法,很可能會造成人文素養提高的落空。語文教學中堅持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人文熏陶的統一也是由語言的性質決定的。“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的規律之一,語言文字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馬克思曾明確指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可見,語言是“糾纏”著精神的。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語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謂定型不僅定思想的形式,而且定思想的質料,因為語言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質料,那是合二而一的,思想拿不出來,定型成為語言,這才拿得出來,說出來可以讓人家聽見,寫下來可以讓人家看見,人家憑你的語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我們閱讀一篇文章,其思想和語言是不可分的,內容和形式緊密配合,語言是思想的表達形式,只有把語言內涵了解得透徹,才能體會出文章的思想文化教育。[2]
教育是傳承并創新文化的活動。而文化的第一載體是言語。語文教學應該是對未來社會的主體公民進行言語智能的文化的過程。語言文字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二者有著天然的聯系,語言本身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特色。作為承載著教學“語文”任務的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本民族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字和言語文化,其任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務必先懂何謂“語文”再重裝上陣教學語文課。
總而言之,用語言文字和言語文化來解讀語文,認清“語文”的本體——語言文字和言語文化,對轉變語文教學思路,提高語文教學課堂質量來說是大有裨益的。
[1]陳金海.言語文化——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本體.江西日報社主管主辦之學術理論期刊《大江周刊》,2010,(10).
[2]高恒利.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之本——談葉圣陶先生有關語言訓練思想.http://www.lyedu.com.cn/jiaoyan/xyuwen/200405/20040518165211.html200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