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夏杰 倪月園
(無錫市山明中學,江蘇 無錫 214035)
一直以來,語文教學中學生最怕的就是寫作文,而老師對如何引導學生寫作文、評講作文也有一種說不明道不清的為難情緒。心理學證明,凡是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知識),就很容易接受,并能積極地認識、嘗試。所以,語文教師只有讓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甚至享受寫作的過程,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1]因而,我們要利用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讓學生卸下包袱,找到“教”與“學”共同的興奮點,讓學生不再畏懼寫作,使寫作不再是師生的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和享受。正所謂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作。”這個“時”就是生活實際。作文離開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好比“關在屋子里放風箏”,無論使用怎樣的技巧,風箏是無法起飛的。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社會生活這個“萬花筒”,充實他們的頭腦,引導品味生活內涵,思考生活真諦,生活空間擴大,關注思考的空間擴大,寫作空間也必將擴大。生活中,真正的作文產生過程常常是這樣的:對親自經歷的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的感受,并且覺得需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告訴大家;記下一些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景象,對一本富有哲理的書有了新的思考,想把他們訴諸文字;抑或是通過想象,將藝術加工再現現實生活中的體悟。這么一個寫作過程告訴我們,生活才是作文的根本,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晝夜不息。
作文教學應該聯系生活,脫離空泛的道理,成為學生的成長、興趣、情感言之有物的抒發渠道。例如班級管理工作是學生最好的學校生活體驗的作文題材。我曾以“我的地盤我做主”為題,要求學生每人做一天班主任助理,當家做主,完成早自修、午自修等自修課的紀律維護,家庭聯系本的批閱,同學的教育,家長的聯系等日常班主任管理工作,然后寫一篇體驗文章。許多孩子真實細膩地寫出了做班主任的煩惱和樂趣,也體會到了班主任的辛苦。當學生的作文真正和生活聯系起來之后,學生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成長歷程是一種享受。當寫作已成為學生的一種愛好時,教師將收獲累累碩果。
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是體驗作文最基本的內容,教師通過游戲、課本劇、模擬現場、等表演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在參與、表演、展示、交談等互動中產生作文素材,訓練思維模式,體驗新的情感,完成口頭或書面作文。
第一步,我們可以用一種隨意的,看似無目的的形式,例如課前三分鐘的自由演講,每天一人,沒什么限制,但要有話可說,講足時間。這個階段鼓勵學生多上臺表達,可以采用多樣的方式,比如演講、自我介紹、點評時政、讀后感、觀后感,甚至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之后,教師針對語言表達、精神面貌、體態等作簡要點評,維持學生興趣。第二步,采用尤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的游戲形式,在游戲中激發學生的一切感官,使作文呈現出“游戲中見真理”的智慧。例如 “魔術商店”讓學生拍賣 “知識”、“美貌”、“機遇”、“地位”、“環球旅游”等商品,拍賣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當堂完成作文。結果令人欣慰,相當一部分學生生動描寫了“拍賣”場景,準確細膩地寫出了自己的心理活動。這樣的形式對調動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心智,都有良好的效果。第三步,采用情景模擬的形式,在課堂上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圍中活動,在活動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如“模擬招聘”、“模擬工作”等,學生不僅可以成為參與者,而且可以做旁觀者,更可以對活動進行采訪和調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或者以改編課本劇的形式,通過生動活潑的符合現代潮流的新編課本劇展開情節,塑造人物,發掘作文的可觀賞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語言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自然得到很好的鍛煉。
課堂活動的豐富多彩,可以豐富作文題材,提高作文教學的廣度;這種體驗式的活動能夠深挖作文的內涵,讓作文教學更有深度;多變的活動過程則促進了表現手法的變化,加大了作文教學的靈活度;當然,在此過程中,學生享受到無比的樂趣,作文興趣油然而生,于是一篇篇有思想、有真情的佳作就產生了。
學生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教師還要想方設法進行思維激活和情緒激活,使其產生內在動力。要激活學生的“潛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思維尤其是求異思維的培養。我們可以有目的地細心引導、耐心培養。
我們可以用成語翻新的形式訓練求異思維能力。如:曇花一現:畢竟有過瞬間的燦爛,不求永恒,但求曾經擁有;吹毛求疵:就是要用挑剔的目光尋找錯誤,做到精益求精。我們還可以用片斷作文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多角度開拓思維途徑。如《我眼中的O》,可以有多種理解:看成石磨、鬧鐘、彩燈;“零的突破”“從零開始”;O就像一個集合,知識越豐富,人的認識能力就越強……實現有外形特征到本質的飛躍。我們同時可以依據原材料借題發揮。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愚公移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談對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然后可以進一步想象:如果你是愚公(智叟),你會怎么做?
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需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當代中學生的自我表現欲望是十分強烈的,面對新奇的人、事、物,他們有話可說,但是如果讓他們用文字表達出來,他們就立馬“熄火”,因為畏懼寫作文。因而筆者在指導作文的初級階段,盡量淡化作文概念,強調它的娛樂作用與宣泄作用,采用一些個性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寫作熱情,讓他們在不自覺中表達出個性,展現出自我。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應該把握好,進一步引導學生寫好自己熟悉的“興趣話”,讓學生迅速地在生活中找到寫作的切入點和興奮點,覺得有話可說,暢所欲言。這樣才會讓學生從此不再害怕作文,且開始自覺創作,愛上作文,使寫作成為學生的一種樂趣。
展現出個性是創新的基礎,也是教育轉型的起點。筆者認為作文教學同樣需要展現學生的個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正確對待學生的個性發展,要尊重個性,不打壓學生,針對學生不同性格特征,有效引導、健康發展中學生健康、活潑、生動的個性在作文中體現,而不是要求學生抒寫統一的沒有新意的,缺乏個性的感受。我們要讓學生走自己的路,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精彩,而我們教師只是迷途指津,正如陶行知所說:“敬其所長,恕其所短。”[2]
我們要接受學生的不同風格,正是有了這千差萬別,我們的世界才多姿多彩。樂觀開朗的學生,他們的作文語言幽默風趣,表現出自己的生活和內心世界陽光、個性飛揚,具有時代感染力。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平時言語不多,與人不善交談,但字里行間自有一番別致的情趣。他們細膩溫情的心聲,用或憂傷或含蓄或奔放或熱情的語言,時而古典、嫻靜,時而現代、激昂,正因為這些詩一般的韻味讓你我產生了強烈共鳴。我們甚至還可以引導那些喜歡上網的學生用一些新鮮的時髦話,結合自己的語言表達特征,吸引讀者的眼球,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在作文這一個自由空間里,你不一定要嚴肅正經,你可以調侃戲說,可以嬉笑怒罵,可以不拘一格,因為這些文字才是你真實的情感,你的字里行間滲透的是獨特的你的思想的靈魂,你的作文因此才有了最純真的人情味。寫自己的事,抒自己的情,以我手寫我心,才能讓學生覺得作文是為自己而作,于是逐漸喜歡上作文并以之為樂。一個具有平和寬容的精神的教師,應帶著他滿腔的耐心和愛心,讓學生成為一個獨立的、有人格的群體,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盡量開發每個學生的個性潛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快樂的寫作,從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3]在寫作文評語時,教師必須改變觀念,重視評語對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的重要作用,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各種渠道,深深地感受到教師的愛心和關心、鼓舞和贊賞,每一個學生在知識上獲得了滿足,在心理上得到了平衡。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秉質,是被人欣賞的渴望。”[4]相信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希望能夠被承認被肯定的意愿,但因知識、閱歷等因素的影響,不可能每篇文章都是優秀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此時如果教師將每一處毛病都指出來的話,必定會把文章批得一文不值,學生的自尊與自信也就蕩然無存。我的想法是把作文批改中的“挑刺”變成“插花”,讓每位學生都能品嘗成功的美酒。我們要努力找到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或立意深刻、或感情真摯、或語言精彩,或一句話特別有表現力、一個字特別精當,實在沒有,甚至可以肯定其書寫有進步。夸獎,而不是浮夸的、無價值的夸獎,相信只要是用心捧出的這朵雛菊,一定都能夠成為艷麗的花王。
不過對學生鼓勵、表揚的時候,也不可以對作文中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必須要有一個評判。教育工作者必須有良好的批評藝術,不能簡單用一個“好”“不錯”來代替了事,要恰如其分地給出評語。如有不當的文字、語句、思想,一定要進行正確的有效引導,不能冷酷地簡單否定。只有在教師的精心細心指導下,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享受獲得成績的那種快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告訴我們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標本,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催化作用。在學生心目中,魅力無窮的老師不單單是看外表,而是靠他的學識,他的能力,試想一個能寫得一手好文章的語文教師,能不在學生心里占據有利的位置嗎?況且,語文教師只有親自動筆寫學生習作,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些作文題難寫不難寫,學生喜歡不喜歡,切入點在哪里。只有“下水”的語文老師,才有可能摸清“水情”,才能理解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指導起來才會事半功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用自己的第一手資料給學生以最有益的啟發和最實際的經驗。這時學生只要用心領會,認真習作,就能一次次地進步,在獲得成功的時候,學生自然感受到了寫作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樂”在寫作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新課標“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個性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體驗到作文的樂趣。當豐富的生活情感成為學生寫作的元素,當學生內心的真情實感得以準確表達,精彩明凈的文字就會汩汩流淌于學生們的筆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3.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7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174
[3][明]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87.
[4][英]許斯特選編.黃繼忠譯.世界名人書信集[C].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