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錫明
(平度市崔家集小學,山東 平度 266727)
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加強素質教育,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往往人民的幸福都歸于自己的習慣。”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與堅持自學五個方面的習慣,其中以閱讀的習慣訓練難度最大,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充分發揮教師的向導作用,有的放矢,加強指導,養成學生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高閱讀能力,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這就要求老師學識淵博,在教學過程中能讓課堂充滿情趣,滿足學生求知的欲望。還要緊扣文章主題,加強對文章的意境的渲染,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脈動,品味語言獨特的美,不可為美而美,脫離學生的生活。
其次幫助學生選好課外讀物。《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且學段不同,年齡不同,心理特征不同,那學生的閱讀取向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在推薦閱讀讀物時一定要尊重學生 “個性化閱讀”的權利,同時也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每個新學期開學的時候,可以建立自己班級的QQ群,可以制訂年度閱讀計劃,在群中、班級中及時公布適合本年級學段閱讀的讀書目錄,家長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去購買或是借閱這些書籍,要求家長陪同孩子閱讀同一本書。例如《哈利波特》、《賣火柴的小女孩》、《狼外婆》、《魯冰花》等,讀后還組織他們一起討論書中的人物、情節,這樣就會大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作為語文老師,對課內文章的閱讀應該放在重要的位置來對待,將課內的閱讀延伸到課外來。例如,學完《丑小鴨》一文,鼓勵學生去看看這篇童話的原著,讀讀安徒生爺爺的其他童話;學完了《草船借箭》一文,組織一個“三國小故事”的討論會,推薦學生去閱讀少年版《三國演義》。這樣,不但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故事的背景是什么,這樣認真思考,一定會對他們的閱讀能力有所裨益。
其實閱讀教學并不單單是語文老師的事,這就要求各學科的老師共同努力。例如,如果生物老師講到蝴蝶時,告訴同學們法布爾的《昆蟲記》這本書中有詳細的記載,相信這本書一定會成為學生爭相傳閱的新寵。當講到《爬山虎》這篇課文時,老師不妨告訴學生,要想詳細了解爬山虎的有關資料,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仔細觀察一下燈下的爬山虎是如何捕捉獵物的,學生一定也會興趣盎然。
現代生活節奏極快,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如何讓學生把關注點放到閱讀上呢?以下幾種做法可以一試:
1.樹立典型。孩子的模仿性強,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孩子更是如此。根據學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點,可以給他們講一些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們熱愛書籍,認真地閱讀書籍,從書籍中汲取知識,獲得體驗。平時,還要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老舍、葉圣陶、冰心等古今中外的歷史名人熱愛讀書的一些故事,這種名人產生的“蝴蝶效應”所產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從我做起。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教師作文是孩子最大的模仿對象,首先要為孩子身先垂范,要孩子“給我讀”變成“跟我讀”,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無聲的教育,給他們帶來深深地震撼。閱讀時,老師所流露出的熱情、投入和歡樂之情,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學生在濃濃的讀書氛圍中,體會到文本的樂趣,從而激發其自覺地進行閱讀活動。
3.適時鼓勵。生活中或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抓住閱讀點、閃光點,不失時機地樹立閱讀典型,例如當學生說出一些精妙的詞語或對某一人物做出客觀評論時,教師都要及時給予鼓勵,這樣便在學生中營造了讀書的氛圍。
其次要進行讀法指導,使學生學會讀書。課外閱讀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要以課內帶課外的方法來進行。不過課外閱讀書籍的題材豐富,種類千差萬別,再加上文章的內容深淺不一,學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別。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節,忽視文章中心及語言描繪,要注重運用以下幾種閱讀方法來進行指導。
1.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小學一到六年級要根據年級不同,分別提出不同要求。例如低年級以摘抄詞句、仿句為重點;中高年級側重于摘錄佳句、精彩片段和寫讀后感,注重讀與寫相結合,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指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清朝有個維新人物叫曾國藩的,他曾指出自己的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就是要根據不同體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在小學階段,一般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瀏覽“三讀”法。精讀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做上記號,以便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弄懂了再繼續讀;略讀速度較快,常常一目幾行,意在了解大概內容;瀏覽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來瀏覽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常常只看看標題。閱讀初期,一般以精讀為主,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和閱讀能力以后,以上三種讀書方法可交替進行,一般內容略讀或瀏覽精彩的部分精讀。
3.加強仿寫訓練。如閱讀介紹竹子的文章,可引導學生為各種竹子編寫標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或為文章內容“空白”處作擴充、填補,不但訓練了學生閱讀能力,還進行了創造想象力的訓練。
4.利用零碎時間堅持閱讀。每周兩節讀書課是遠遠不夠的,時間上要善于抓零取碎,方能積少成多。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往往人民的幸福都歸于自己的習慣。”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與堅持自學五個方面的習慣,其中以閱讀的習慣訓練難度最大,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想方設法增加閱讀時間,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例如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小午、課外活動、星期天每天廣泛涉獵,大量閱讀,做到每天至少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讀書,節假日、星期天每天至少讀三小時書。其實可以給學生算了一筆賬,以一小時讀5000字計算,一本10萬字的書,20天就可以讀完,再加上假期,只要堅持不懈,收獲將會是巨大的。
5.以活動為抓手,促進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
①每節語文課前,舉行課前演講。學生將平日讀到的精彩篇章或段落推薦給同學,或脫稿,或有感情地朗誦提前準備好的詩詞歌賦都可。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收效明顯。
②定期舉辦“追尋偉人的足跡”、“他(她)是我最崇拜的人”等主題活動,要求學生每人將一句你認為最有意義的名人名言介紹給全班同學,同時簡要介紹這位名人的事跡,或者講述這位偉人一生中最精彩的一個片斷。如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及他的事跡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偉人不向命運低頭,敢于向命運挑戰的大無畏精神,既陶冶了學生情操,又推動了學生閱讀名人傳記風氣的形成。
③不定期組織學生對當時熱門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如:“釣魚島事件的背后”、“‘中國小康之我見”、“中國夢”、“正能量”等。這些活動需要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比較熟悉和了解,迫使學生廣泛閱讀報紙雜志,甚至把自己流連在電視動畫片中的時間也擠出來留意新聞報道,從而使學生逐漸養成了讀書讀報看新聞的習慣。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做生活中、教學中的有心人,一定能激發起學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