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謙
(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江蘇 淮安 223001)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則去做,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因此,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也提出了“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這一總目標。
魏書生曾說:“學生通過資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師只起到百分之一的作用。”孩子進入高年級,已經掌握了一些語文學習方法,初步具備了一些語文學習能力。此時,培養他們的預習習慣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如果抓住這個時機,有計劃地系統地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高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有一定的求知欲,尤其是對新鮮的內容。開學初,新書一發下來,很多孩子會迫不及待地打開,這篇課文讀讀,那篇課文看看。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預習,是習慣養成的良好基礎,但離習慣養成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教師要專門對學生進行預習習慣培養重要意義的教育,利用鮮活的案例提高學生對預習的認識,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
預習可以有效地運用已經掌握的學習方法學習新課文,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提前學習課文,梳理出疑難問題,以便課堂教學有的放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可以節省更多的課堂時間,對課文進行深度探究,拓展學習內容。
學生對預習的好處有了深刻的認識,就能自覺地投入預習過程中,享受預習的樂趣,積極培養自己的預習習慣,形成學習習慣養成的內部驅動力。
怎樣才能做到有效預習呢?首先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對于課文,筆者嘗試教學生運用“五讀預習法”:一讀,了解大意;二讀,掃除障礙;三讀,正確流利;四讀,質疑問難;五讀,查找資料。
每一次的閱讀,都有明確的目標,建議使用的方法。一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是寫什么的,大概意思是什么,對全文有個整體印象。可以就文題猜文體,大致內容,在有所期待的基礎上,對全文進行驗證性或探究性閱讀。讀后即進行反思,獲得初步認知。至于生字讀音,新詞意思,只要不對大體了解產生障礙,都可以不去深究。這次閱讀可以采用默讀的方法,也可以輕聲讀。這樣的初讀,符合一般的閱讀規律,也適應孩子初讀課文的心理需求。
二讀課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詞,對照生字表,讀準字音,查字典等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對生字表中的一類字,還要求查工具書,進行擴詞練習,同時運用方法巧記字形。這次閱讀,要求使用工具書、動筆做記錄。只有掃除了閱讀障礙,才能更深入地走進文本。
三讀課文,要求做到正確、流利。這似乎不算高要求,但對很多孩子來講卻很難做到。學生必須大聲、反復地朗讀課文。遇到難讀的句子或段落,要停下來反復練習,直到達標:不錯、不破、不漏、不回。不計遍數、不論時間,不達目標不止。有的孩子要讀好一句話,甚至要反復讀八到十遍。朗讀是一種技能,必須經過反復訓練才能獲得。課堂教學的時間終究是有限的,讓學生在預習時,過正確流利關,為感情朗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讀課文,要求采用默讀方法,邊讀邊思,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提出心中的疑問。幫助學生梳理質疑問難的角度:1.字詞方面,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仍然沒有認準的讀音、弄懂的意思,詞語的表達效果等;2.句子方面,句子的意思,表達的感情,運用的方法,表達的效果等;3.段落方面,大概意思,結構方法,在全文中的作用等;4.篇章方面,主要內容,中心思想,謀篇布局的思路等。可以就文題質疑,內容質疑,也可以就表達方法質疑。學生在反復閱讀與思考中學會提問,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梳理問題,歸納出有價值的問題。在這樣的反復訓練中,逐步提高學生質疑能力。
五讀課文,要求學生敏銳地發現需要查找資料的地方。如,關于作者創作背景資料,關于文中人物經歷的背景資料,關天事件前后資料,名言警句出處的相關資料,等等。這種發現,需要智慧,學生要根據自己閱讀理解時的需要去確定查找什么資料。起步時,要求要低,只要能有意識地搜集資料,便給予鼓勵,以后逐步提高要求。
清晰的步驟,嚴格的規范,詳盡的講析,標準的示范,使預習方法深入每個學生的心坎里,為學生自主預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知道預習什么,怎么預習,達到什么目標,學生才能學會預習。
每天上課前段時間,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反饋的方式可以多樣化:預習案反饋法,即教師根據預習要求編寫預習案,學生在預習時完成預習案,教師上課前進行檢查;家長簽字反饋法,即教師將預習內容與要求明確告知家長,請家長協助檢查,并簽字證明,課前進行普查;課堂交流反饋法,即教師基于學生預習要求,在課堂設計相關環節進行交流,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在反饋時,要及時鼓勵充分預習達到標準的學生,尤其對他們預習的態度給予大力宣揚,發揚他們堅持不懈、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對于字詞預習的反饋,可以采用聽寫過關的方式進行,起初階段用表揚、加星、加分的方式鼓勵優秀學生,還可以小組互查、教師抽查書本上記錄情況。對于課文朗讀,則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檢查。個人自薦、他薦,集體朗讀,他人、教師抽檢,根據朗讀情況記分,評選優勝小組。這樣一來,預習沒有,預習效果怎樣,就不再只是學生個人行為,而與集體榮譽關系緊密。一個學生預習態度不好、質量差,在檢查中很容易就會被暴露出來,他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在集體輿論的壓力下,會有抬不起頭來的感覺。小組同學會主動出擊,督促他認真預習。
每學習必預習,從課文到練習,到習作,乃至復習,都布置學生預先進行。持久地嚴格訓練,預習的意識就會扎根于學生心田,預習的方法就會逐步被學生掌握,學生預習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只有學校教師的倡導與要求,沒有家長積極主動的配合,是不利于學生預習習慣養成的。學期初,就要召開家長會,以生動的實例使每個家長認識到良好學習慣培養對于孩子成長的意義,從而激發他們配合工作的積極性。繼而,對于本班重點培養的學習習慣進行介紹,特別是預習習慣。孩子預習時,要做什么,每一步達到什么目標,讓家長知曉。家長怎樣督促檢查,教師也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在進行預習訓練的過程中,要通過校信通及時向每位家長通報檢查情況,表揚做得好的孩子,提醒家長關注做得差的孩子。必要時,還要做家訪或電話聯系家長,了解孩子在家預習的時間、方法、投入程度等。只要有老師的高度關注,及時反饋,就能帶動家長的高度關注,以保證孩子的長期堅持。
學期中,要召開家長學生共同參加的會議,對班級預習工作做得好的孩子與家長進行表揚,注意搜集典型事例。還可以挑選做得好的孩子介紹自己的預習經驗,挑選做得好的孩子家長進行經驗交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邊的優秀典型會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帶動全體學生提高預習能力。
家校攜手,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為孩子預習習慣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預習要成為孩子自動化行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孩子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預習方法,且在老師要求、家長督促下已能夠堅持不懈地預習的時候,就是老師家長可以漸漸放手的時候了。這個階段,老師可以設計一張表格,指導孩子自我檢查預習完成情況。教師每周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一次匯總,利用班會進行小結,獎勵優勝小組和優秀學生,獎勵形式要適合學生需要,富有創造性,如小組集體活動、免除一天值日等。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反饋依然是很關鍵的環節,一旦發現孩子預習不充分的現象,必須在第一時間內進行個別交流,必要時適當批評教育,以強化預習行為。
十個手指伸出來還有長有短,孩子也有著千差萬別。在習慣養成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家庭特殊,家長沒有條件督促孩子完成富有彈性的預習任務;有的孩子底子薄,能力差,完成既定預習任務有困難;有的孩子頭腦靈活,意志力差,會投機取巧;有的孩子善于瞅準機會,偷懶應付。面對差異,教師要承認它,并且熟知孩子稟性,因材施教。家庭情況特殊的,起初教師要辛苦些,把這樣的孩子留下來,代替家長督促指導孩子預習,或發揮小干部作用對其進行幫扶,以后逐步放手,鼓勵自覺。底子差的,要特別聯系家長關注,最初適當降低要求,但要保證質量,課堂多給他們展示的機會,以增強學習信心。意志差的,要以名人偉人事跡、身邊榜樣感染教育,教給他們自控的方法。偷懶應付的,高度關注,及時獎懲。教師要深入學生實際,開動腦筋,充分發揮教育智慧,采取有效策略,培養學生預習習慣。
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過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我們要注意對學生預習習慣的指導,不只是說教,而要家校共同配合,不斷地將良好的預習習慣轉化為孩子個人的需要、準則,并用來支配自己的行動,才能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說的就是,要形成好習慣,貴在行動。就讓我們積極行動,促進學生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1]陳峰.好習慣好人生[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2]林格.教育就是培養習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