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大鵬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和“綠領巾、紅校服”事件從正反兩面詮釋了師德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提及“師德”幾乎無人不認為它是重要的,對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國來說,再從“師德為何”的角度去論述已毫無意義。因而“何為師德?師德何為?”這樣的命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師德建設而言,其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師德建設需要我們進一步深思。首先,要弄清楚師德的內涵及要求,在此基礎上才能更有效地提出師德建設的途徑。
道德基本分為三大領域,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所謂職業道德,是指在從事各種正當社會職業活動過程中,人們的思想及行為應當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規范和準則。它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于從事一定社會職業的人們的一種特殊道德要求,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一種具體表現。教師在社會分工中作為一種職業,從事的是職業勞動。由此“師德”即“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1]從道義上來說,它規定了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教師以什么樣的思想、情感、態度與作風去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從而為更好地教書育人盡職盡責。在教育職業活動范圍內,它也是調節教師個人與其他教師、教師個人與學生、教師個人與集體和社會相互關系的一種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統治集團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師的職業道德是全體教師順利進行教育和教學工作,履行自己崇高社會職責的重要保證。
師德是教師個人道德品質與職業行為規范的統一,這是它的基本內涵。進入新世紀后,關于師德規范的基本內容和規范要求,人們對于其認識正逐步加深與發展。胡錦濤同志于2007年8月31日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中,對一線廣大教師提出了四點希望:“一是希望廣大教師愛崗敬業、關愛學生;二是希望廣大教師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三是希望廣大教師勇于創新、奮發進取;四是希望廣大教師淡泊名利、志存高遠。 ”[2]《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于2010年7月發布,其中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章中,對師德的要求是“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3]2011年4月24日,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同志也指出:“廣大教師要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強師德建設。 ”[4]對于師德建設的規范要求,具體表述可能不一,但其實質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精神,中小學師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新修訂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于2008年9月1正式頒布實施,它為新世紀中小學師德建設提出了具體明確的基本要求:“終身學習、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愛國守法”。[5]這六條要求簡約而不簡單,它體現了教師職業勞動特點在新形勢下對師德的基本要求,“愛”與“責任”作為核心與靈魂貫穿其中。
1.“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每個公民包括教師在內的神圣職責與義務。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完善社會主義法制。為實現這一目標,每個社會成員須知法、守法、用法,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相關法律法規。這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前提和基礎。
2.“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辦好教育需要堅定的責任感,做好教育工作需要投入真感情。教師應志存高遠,時刻牢記自己的神圣使命與職責,把自身的進步成長同祖國繁榮富強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緊密聯系起來,在豐富的教育實踐以及深刻的社會變革中履行自己的崇高使命與職責。
3.“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教師要樹立高尚情操,嚴于律己,知榮明恥,以身作則。在各個方面率先垂范為學生做好榜樣,以自己的學識和人格魅力影響教育學生。要團結協作,關心集體,尊重同事與家長;要廉潔奉公,作風正派,不得利用職務之為自己謀取利益。
4.“教書育人”——教師的天職。教師要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規律,樹立新的課程理念,采取多元化、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良好品行,實施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的素質教育。
5.“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沒有愛的教育,后果可想而知。教師必須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對學生寬嚴相濟,關心學生健康,保護學生安全,維護學生權益,爭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6.“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時代的發展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要求,教師的職業特點也決定了教師要把教學生涯當做自己一生的事業來做。教師必須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拓寬自己的視野,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同時,教師還要潛心鉆研,探索創新,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師德建設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教師三方的共同努力與協調才能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開辟新的路徑與方法,三方應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措施來為中小學師德建設提供新途徑呢?
1.以人為本,創造良好社會環境。教師也屬于社會的一分子,社會大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小學教師產生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在社會上還客觀存在,因此,國家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提高教師社會地位,維護教師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道德情操、弘揚正氣的優良之風來為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構建一個更加純凈的良好社會大環境。
2.轉變學生家長觀念,加強監督。極少數中小學教師師德敗壞與學生家長的推波助瀾是有一定關聯的,“請客送禮”不良之風開始彌漫到學校,學生家長應該明確,教師與學生和家長之間不是物質金錢關系,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所在。由此,家長應與教師多溝通交流,配合教師一起來教育孩子,對教師的師德行為勇于檢舉和揭發,以此來遏制師德敗壞行徑。
1.完善并嚴格執行教師考評機制。要在“教師入職”和“教師在職”兩層次上形成一套系統的關于師德建設的考核管理與監督激勵機制以此形成嚴明的紀律。一是教師入職:加強教師入職考試中有關個人品德、教師道德等內容,對“有才無德”者堅決不用。二是教師在職:建立多元化教師評價機制,把師德放在首位并嚴格按制度進行檢查監督和獎勵懲罰,以此保證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純潔與高尚。
2.強化教師教育中“師德”的內容。赫爾巴特曾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應提升道德教育和教師職業道德在師范生專業教育中的比重,把學科知識和教師道德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強化道德教育和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并將其落到實處。保證師范院校培養出博學多才、師德高尚的合格的中小學教師。
師德建設其實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培養,教師才是其實踐主體。社會條件、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只是師德構建的外部條件;教師自身的德行修養和行為自覺性才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根本所在。中小學教師自身良好的師德修養是師德建設的思想條件;立足于教育教學實踐并在其中踐行高尚的道德是師德建設的目標;學會慎獨是中小學師德建設的最終目的與歸宿。
1.加強自身學習,增強師德修養。首先,應當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知識,樹立正確的三觀,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師德覺悟。其次,應當學習社會主義師德理論,明辨榮辱是非,提高遵守師德規范的自覺性。最后,應當學習優秀中小學教師的先進思想和事跡,樹立崇高的師德榜樣,升華自身的師德境界。
2.在教育實踐中檢驗、履行師德。馬克思主義的道德科學認為:“個人道德修養,不能脫離人們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客觀實踐。”由此,中小學教師加強師德修養,不能脫離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與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不斷進行自我改造與自我教育,是強化師德修養的根本途徑。
3.師德最高境界:學會“慎獨”。德謨克利特曾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處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會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這就是慎獨。中小學教師要向這種“慎獨”的師德最高境界去攀登。
總之,中小學師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在遵循以上六條基本規范要求的基礎上,需要社會、學校、教師三方的共同配合與努力,他律與自律有機統一,才能保證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更上一層樓。
[1]王正平.教育倫理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7-09-01.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
[4]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
[5]教育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