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艷春
(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依托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已成為國際慣例。然而,我國的教學發展中心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構建符合地方高校自身特色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而助推高校內涵式發展,值得我們探討。
1.建立教學發展中心是國際大勢所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高等教育進入了以提高質量為目標的時代。西方各高校紛紛成立了“教師發展和教學設計中心”、“教學發展中心”、“課程教學發展中心”或“教學、研究及技術研究中心”等促進教師教學發展的機構。這種基于大學自身建制的旨在提升“教”與“學”的教學中心以及由此形成的覆蓋全校的內部教學支持系統遂成為 “改進大學教學與學習的最普遍的方式。 ”[1]
2.地方高校缺乏內部質量保證機構。據統計,目前全國高校專業教師達到134.31萬人,絕大多數教師來自非師范院校,剛畢業就走上教學工作崗位,缺少教學實踐。[2]但至今,我國大部分地方高校還沒有建立起比較成熟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或類似機構。地方高校要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首先必須建立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健全內部質量保證機構。
3.國家政策支持。教育部與財政部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引導高校建立適合本校特色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積極開展教師培訓、教學改革、研究交流、質量評估、咨詢服務等各項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和人才培養特色需要”。教育部等五部委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規定:“推動高等學校設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開展教師培訓、產學交流、教學研究、教學咨詢、評估管理以及職業發展咨詢等,幫助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近期已批準30個國家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每個中心資助500萬元。這一政策的實施,必將推動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進一步發展。
從上我們可看出,加強地方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是順應國際高等教育潮流的趨勢,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地方高校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
地方高校教學發展中心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的高度重視,管理部門的支持與引導,更需要廣大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
依據教育部提出的教學發展中心的教師培訓、產學交流、教學研究、教學咨詢、評估管理以及職業發展咨詢等建設內容,教學發展中心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學術性原則。教學發展中心應把教學作為一種學術,堅持教學的學術性。美國學者博耶把大學教學看做一種學術,一種提高和支持教師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學術。“教學支撐著學術。沒有教學的支撐,學術的發展將難以為繼。”[3]教學專業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教學發展中心引入教學學術原則,有效地承認和保障了教師在教學上的時間,從而為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提供保證;同時教學學術思想引導人們要關注教師的總工作量而不僅僅是在教室中的時間,這對于糾正目前我國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扭轉評價教師簡單化、數字化、公式化的傾向,具有現實意義。
2.研究性原則。教學發展中心以教學研究為導向,引領教學改革實踐,以此保障教學質量。[4]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思想、教學內容、課程設置等教育實踐也在日新月異地變化。教師要在不斷變化的教學實踐中立于不敗之地,就不能僅僅做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知識的創造者。通過教學研究,一方面洞悉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可在實踐中檢驗教學理論的學術性和普遍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支持性原則。教學發展中心的支持性原則體現在,主動為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提供援助、服務和咨詢等教學服務職能。例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為學生提供輔導、學習技巧咨詢等服務。諾丁漢大學專門為學生研究和設計有效的學習方法。[5]教學發展中心主動為師生服務,將極大地激發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1.組織機構。參考國內外優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組織機構設置,建議地方高校設置相對獨立的教師發展機構,即獨立建制,獨立預算,配備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工作隊伍。中心主任宜為研究型和管理型兼備的專家,具有一定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經歷,能夠協調各方關系,謀求支持;若干名專職工作人員,應具備一定的教學經歷、研究能力或管理協調能力,開展日常工作。同時,考慮到學校教育的專業化特征,應建立一支兼職專家顧問隊伍,聘請各學科專家和教師志愿者組成,為調動各專業院系的積極性,必要時可以在院系設立分支機構。
2.管理體制。從各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組織機構的演變歷程來看,有以下幾種主要類型:當前,各地方高校的教學促進和教師發展工作大都分散在教務處、人事處、工會等部門,因此,在成立專門的教師發展機構時務必注意理順與各職能部門的關系,明確職責分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既可以重新調整職能、整合資源,將有關職能轉移到中心,也可以采取中心統籌,教務處、人事處等相關部門密切合作、相互配合的方式,開展教學促進和教師發展工作。不論采取何種運行機制,新設置的教師發展專門機構必須有獨立的人員編制,充足的運行經費,必要的工作條件。中心的工作內容必須在以往傳統的教師發展模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拼盤。機構設置時也應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突出重點,適應變化,可持續發展。
3.運行機制
(1)高端人才培育與績效評估機制。著眼拔尖創新平臺建設,發現、認定和引進一批高水平層次的領軍人物,并且逐步創建績效評估和認定機制;結合高校“十二五”和中長期人才規劃目標與預期,招聘和儲備一批青年人才,培育一批中青年骨干。
(2)教學能力培養機制。提供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及教學設計的咨詢與相關訓練,請專業人士為教師提供教學理念、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做好教材開發和教學名師示范課等項目。
(3)科研學術活動促進機制。以課題為紐帶,以項目為平臺,舉行教師沙龍或研討會等,組織教師進行交流,組建科研共同體,打造老中青年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層次教師間的交流與經驗分享,相互合作,促進教師發展。
(4)學術行為與師德風尚考評機制。編訂教師師德規范,對教師進行師德方面的考評,促進師德建設。
(5)教學科研資源整合與運行機制。結合硬件、軟件資源,建設與運用教師發展數據庫、資料庫和教材庫,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促進教師教育科技與媒體資源運用的能力,推動全校性教學科研資源的整合與運用。
(6)個性化咨詢服務機制。通過老帶新、一對一輔導,利用博客、網絡等方式,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咨詢服務。采取“導師制”,根據學科或課程,為每位青年教師指定指導教師,為青年教師提供現場教學幫助,并明確導師的職責,導師從備課、聽課、講課、評課各個環節對青年教師實行指導和幫助。
(7)教師發展激勵機制。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命名和表彰“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師德標兵”及“創新團隊”等,促進教師創新爭優、追求卓越。
(8)教師利益表達機制。學校應該通過經常舉辦座談會、個體對話、調查問卷等形式,為教師提供表達合理訴求的渠道,以此了解教師的思想狀態,有針對性地幫助每個教師進行個體發展診斷,引導青年教師明確努力方向。學校的這種人文關懷會給教師以極大的精神力量,這是保障教師健康成長的良好條件。
[1]Ouelett M.Overview of faculity development;History and choices[A].In K.J.Gillespie.A Guide to Faculty Development(2nd edition)[M].San Franceciso;Jossey Bass:1.
[2]劉奕湛.教育部:將建設30個高等學校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 [EB/OL].新華網,2011.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5-30.
[3][美]歐內斯特.博耶著.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Z].涂艷國,方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汪霞,崔軍.本科教學質量保障: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的建設[J].江蘇高教,2012(1).
[5]李勇,駱有慶,于志明.國外著名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建設的經驗與借鑒[J].高等農業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