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華
(營口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營口 115000)
放眼全球的早期教育,可以欣慰地看到,一場前所未有的早期教育運動正在世界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當今社會,望子成龍的美好心愿,更催生出早教的熱門話題,隨之而來的是在五花八門的早教理念襯托下,社會上建立起各種各樣的早教機構,于是出現了趨之若鶩奔早教的熱潮。面對早期教育的現狀,理性地加以思考、選擇是當務之急。
從古至今,早期教育在國人的教育觀念中一直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從孔子母親“割不正不食”的胎教觀念,到著名的“孟母三遷”、“畫獲教子”,中華民族的教育智慧中,無處不滲透著人們對早期教育的重視。從當代心理學及教育學的研究成果中可以了解到,早期教育時期是兒童教育的萌芽階段,此時加強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對兒童一生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改善及人口素質的提高,對兒童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近年來已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伴隨著兒童早期教育需求而來的是巨大的商業市場,有關兒童早期教育的書籍、教具等各類用品在市場上泛濫,社會對于早期教育的強烈關注,也使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陷入了誤區,所以,我們應對早期教育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分析。
(一)早期教育對人的一生發展的必要作用。
有人說:“早期教育是培養‘神童’的根本途徑?!鄙鲜鲇^點似乎過于絕對,單純強調了兒童智力的發展是外在教育的結果,忽視了遺傳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對兒童進行適宜的早期教育意義非凡,對人的一生都影響深遠。早期教育抓得好,超常兒童可以大顯身手;平常兒童可以接近超常兒童;低常兒童只要沒有嚴重的生理缺陷,就可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甚至成為超常兒童。
其實只要教育方法得當,分量適當,早期教育就不會損害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反而會刺激身體各器官的迅速成長,從而更加有利于孩子智力的提高、創造力及想象力的發展,對孩子今后的發展也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甚至會改變孩子的一生。如美籍華人何森美9歲考入哈佛大學;文壇巨匠郭沫若更是神童,他3歲學字,6歲已會背《唐詩三百首》、《千家詩》;而近幾年被媒體熱炒,現在就讀于天津某大學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也得益于早期教育。與此相對,一些孩子因在其身心發展的關鍵期,沒有及早得到恰當的早期教育,而在智力發展、身體發展,社會性發展等方面平平,甚至低于普通兒童,其中便以“狼孩”為典型代表。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了兒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所以成人要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環境,進行科學的早期教育,讓孩子在自由快樂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二)科學研究揭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幾十年前,嬰幼兒在大多數世人眼中還是一個無能無為、只長不學的完全依賴者;而承擔著教養責任的成人,不必為其成長環境的營造苦費心機。然而,當生理學、心理學、腦科學、神經科學等研究,終于累積到它們階段性質變的時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腦的十年”研究計劃,對于世人重新認識嬰幼兒的能力,以及后天環境對其發展的價值都是一個嶄新的轉折點。“出生之時,嬰兒已經做好了認識世界的準備?!薄皬某錾揭恢軞q,在這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嬰兒的感覺運動中樞要實現飛躍式發展?!薄鞍藗€月大的嬰兒在經常聽到故事以后,已經顯示出對他們經常在話語中聽到的單詞,擁有一種長期的儲存。”
這些研究成果都在證實:人類大腦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兒童一出生就是非常出色的學習者。在人生的早期,相應的生理基礎做好了最佳發展的準備,同時與最適宜的家庭養育環境配合,將會最大限度地促進兒童早期心智的發展。
無論是信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零歲教育、歷史悠久的國學啟蒙、舶來品的“蒙氏教育”、“奧爾夫音樂教育”,還是代表新生代的“全腦開發”,令年輕的父母們目不暇接之余又深感無從選擇,無奈之中有些家長只好采取全盤接收的態度,讓幼小的孩子在各類訓練班中疲于奔命。大多數的早教機構會從商業的角度出發,在市場競爭的前提下,力求打造出中國最好的早教品牌,因此大多會用所謂“全國聯盟、投資夢想、連鎖、加盟、培訓、經營全方位、商家行業信息”等諸多商業氣息濃厚的詞匯,來吸引家長的眼球和更多的加盟以獲取利益的最大化。
在中國目前的“早教”機構中有個公認的默契,不管是有海外背景還是土生土長的早期教育,名稱中都在回避“早教”這個關鍵字眼。由于按照工商部門相關規定,早教公司注冊名稱及經營范圍中不得出現“早教、幼教”等字眼,而這種沒有“早教”名分的“早教”機構跟幼兒園等正規教育機構也有很大不同。這樣以追求利益為目的的“早教”出現問題是在所難免的。
(一)缺乏監管機制。
對于學齡前教育機構,作為職能部門的教育部門,目前只負責幼兒園的準入和管理,對“早教”機構沒有任何的監管職責。而早教機構的經營形式,又讓工商部門很難監管,披著“咨詢機構、培訓機構”等外衣的“早教”市場就自然而然地處在了一片監管的空白地帶,甚至出現了課程復制化、師資復制化、管理復制化,發展日趨商業化、利益化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二)復制式、模式化經營。
伴隨“80后”、孩子爸、孩子媽的閃亮登場,早教已然成為育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了一種時尚。巨大的市場空間造就出早教的不菲收費。一堂不到一小時的早教課程,少則百八十,多則數百元,而一期完整的早教課程就得上萬元,這個收費標準簡直可以跟名校MBA課程有一拼。如此大的利潤使得商家紛紛加入早教機構的隊列中。很多早教機構的硬件條件非常好,但應該作為重點的軟件卻常常無法與之匹配。經營理念、師資培訓、授課模式等大同小異,如同電腦軟件在同一模式下被不停地復制。例如,我國現在沒有專業教育機構培養早教師資,師資力量的專業性無法保證,教師只是經過其總部培訓即可上崗,只要在工作中定期進行考核,培訓老師再定期進行培訓,整個過程就如同程序的拷貝復制一樣。經調查,規模大些的早教機構,僅一家分店,就可以復制培訓1000名左右的會員。而課程也是在各種教育理論的包裝下被一再復制,這種制式化的課程效果也是見仁見智的。一位媽媽在新浪親子博客上寫下了《上早教課的十大誤區》,她在其中提到:“早教機構的商業化利誘手段太厲害,說是當天不報下次來就貴了,愈是這樣家長愈是反感,真正好的課程不需要推銷。”說出了相當一部分家長的心聲??梢钥隙ǖ氖?,缺乏有效監管的市場,早晚會給消費者帶來無盡的煩惱,日趨成為創辦者商業化牟利的市場,而違背了教育真正追求的本質和目的。
(三)經營理念商業化,背離教育本質。
嬰幼兒教育的本質,首先是能滿足嬰幼兒需要的教育,開展與嬰幼兒成熟度相適宜的教育,能給予嬰幼兒快樂和挑戰的教育。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核心在于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習慣,適合并促進嬰幼兒的發展。中國有一億多兒童,0~3歲的嬰幼兒7000多萬人,據調查:有90%以上的0~3歲嬰幼兒在家中由父母、祖父母和保姆照料,在科學喂養和育兒觀念,以及知識和方法方面都需要科學的指導。在教養獨生子女這一不可重復的過程中,父母們迫切需要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系統的幫助。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課堂。教育無論何時都是父母的必修課,我們可以不花大錢讀早教班,但是,更要用愛心和足夠的精力陪伴孩子成長。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嬰幼兒教育目標: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該規劃指出,要明確政府職責,把發展嬰幼兒教育納入城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僅僅依靠復制的商業化的早期教育培養模式只會阻礙中國的教育改革,阻礙嬰幼兒的個體身心發展,阻礙兒童健康人格的完善與發展,阻礙未來民族的綜合素養的提升。
(四)兒童成為文化的簡單復制者。
據對全國的早期教育市場調查發現,各種品牌的早教機構只是提供給幼兒各種活動的空間和智力玩具,以進一步帶動和刺激智力玩具的市場。但是,如果早期教育僅僅被當做一個文化的復制者而非建構者,兒童的潛能的開發就會受到極大的阻礙。
劉曉東博士在《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一書中提到:“最可恨的是那些教育市場中的投機分子,他們看好教育市場,看到家長望子成龍的急切心情,于是投其所好,炮制各種早期教育方案?!弊尯⒆咏邮茉缙诮逃羌议L愿意做的事情,也是最舍得投資的消費。商家看準這一點,夸大早期教育的作用,擴大早期教育的范圍,不管是否是幼兒所需要的,只要家長有消費傾向,就極力復制或炮制。從商家的經濟效益出發,一切以顧客為中心,帶著純商業的目的開辦早期教育機構,為向宣傳單承諾的教育效果并攏,采用機械的教育手段,完成所謂的國內外先進的理論學習,把兒童淪為文化的復制者,忽視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忽視兒童的情感和社會性,無視兒童教育的教學觀。
(一)創建全日制早教機構,滿足幼兒教養的需求。
早期教養的主要場所在家庭。創建全日制早教機構首先應指導家庭的幼兒早期教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前教育國際協商會議上提出:學前教育要從零歲開始。在《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中對“終身教育”也作如下闡述,即“終身教育”在空間上涵蓋了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宇宙各人類活動領域。三者之間的密切合作與相互支持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改革的關鍵。以“教育領先”為行動指南,早期教育工作者提出要讓每一位3~6歲幼兒入園率為100%,教育要向下延伸,普及0~3歲嬰幼兒早期科學教育工作。這是一個相當宏偉、浩蕩的工程。尤其當我們考慮到所面臨的現狀:少的可憐的托兒所、陳舊不適宜的硬件設備、能力不足的指導教師……以這樣的軟硬件欠缺機構,去達成普及早教工作(更不用講高質量的早教工作)的目的,實乃天方夜譚。
未來十年,將會迎來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到那時,又將有不計其數個新的需求家庭產生,教育需求會更加不平衡。同時,也必須考慮到:目前三歲前,早期教育指導的開展次數非常有限。平均每個孩子每周參加一次活動,每次兩個小時,且不說活動本身設計的如何,這樣的指導頻率,著實很難對孩子的發展有實際意義。畢竟,嬰幼兒絕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環境的改變,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改變。因此,可以充分發揮家庭與社會力量、城市社區、農村鄉鎮等機構的聯系,積極創建全日制的早期教育機構,滿足幼兒教養的社會需求。
(二)指導渴望得到育兒知識的父母,擺脫家庭早期教育的困境。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站,也是對其終身發展影響最大的環境之一。兒童年齡越小,家庭所能對其施加的影響也就越大。在家庭中,時刻在給予愛和關照。家庭最具有安全感,是兒童永遠的心靈港灣。在這個充滿愛的安全環境中,孩子可以放心地探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家庭將成為嬰幼兒最適宜的成長環境。所以,三歲前孩子在家庭內教養比其他環境下教養更具優勢。
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基本元素,也經歷了重新的拆分與組合。一向以多代同堂為典型特征的中國家庭,已大部分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洋溢著獨立色彩的三口之家。帶養孩子的主體,也更加多元——祖輩、保姆、父母、單親、寄養、收養、領養;更為關鍵的是,孩子的最佳教養人選的父母親,他們的角色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核心小家庭的父母,要獨自承擔家庭生計和孩子的教養工作,兩大重任對他們來說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們不能有嘗試的機會,他們從心底不敢有失敗的想法。所以,當我們聽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心靈吶喊后,也就不足為奇了。
新的家庭結構中,母親走出了家庭,與父親共同承擔家庭的經濟支柱。核心家庭脫離了祖輩,經濟基礎、情感支持都更加薄弱。因此,鋪天蓋地的早教宣傳、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各類育兒訓練場所,還有成千上萬類別的育兒書籍,都從不同方位刺激、指導家長的教養觀念。這批本為獨生子女的新生家長,面對著未來社會人才競爭激烈的嚴峻形勢,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面對不同類別、不同性質,甚至是不相一致的教養信息,使得嬰幼兒父母無所適從。面對教養中的問題和困惑,可以開展校外講座、家長學校、社區教育活動,以及參加親子園等,幫助他們擁有一個學習如何做父母的機會,得到科學養育孩子的幫助。
(三)完善早教機構的主要任務,全面指導家庭的早期教育。
由于科學研究成果的提示,國家人才奠基工程的需要,以及現實的家庭早教的困境,我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支持早教工作的順利展開。如《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就明確提出:“爭取到2010年,嬰幼兒家長的科學喂養知識普及率達到85%以上?!庇秩?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十個部分(單位)關于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也有相關指示:“大中城市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全面提高兒童家長及看護人員的科學育兒能力。”各地方政府,對本地區的早教指導工作,還有更具體詳盡的要求。嬰幼兒家長和看護人員接受科學育兒指導率要達到95%以上;城市的嬰幼兒家長,每年都要接受多次高質量的早期教育指導,等等。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公立性質的嬰幼兒早期教養指導與服務中心,相繼成立。這就預示著早期教育的指導工作迎來新的契機。從政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公立早教中心,將承載著嬰幼兒早教指導的主要任務,對家長進行教養指導與服務工作。
(四)指導早教機構設計課程、開展活動。
公立早教指導中心,私立早教機構的出現,使非全日制早教機構大約有兩類,一類是由政府立策開辦的早教指導機構,成立各個幼兒園的親子指導站,另一類是各種名目的私立早教機構,有的是獨立開設的,有的是集團連鎖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兩類機構,早教機構的定位不同,目標不一致,在開設目標的定位上有很大的區別。公立的早教指導中心,定位于向家長宣傳早期教養理念,以及普及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技能。大部分私立早教機構,則主要是直接針對孩子的特定發展,開展早期訓練,例如現在很流行的奧爾夫、多元智能、英語口語、大腦開發、蒙氏教學等。由于前者旨在普及,因此面向的是各種階層的嬰幼兒及其家長。而后者是立足于超越普通孩子發展的實效性訓練,收費很高,所以更多地以中上階層家庭嬰幼兒為服務對象??梢?,前者是面向家長開展的早期教育指導,后者是針對少數孩子進行的早期教育。
本文無意去實證后者是否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客觀上確實是反映了社會的早教需求,也證明了引導家長早教理念、進行早教指導的現實必要性。
早教指導在學前教育機構中,畢竟是一種新的實踐嘗試。對長期從事全日制托幼機構教育的的教師來說,轉化為一個早教指導者,其實踐的內涵將發生質的變化。早教中心的課程如何設計,全然是一個新的課題。
出于一種慣性,各早教中心及所屬親子指導站設計和組織的一系列活動,仍以嬰幼兒為直接指導對象。以嬰幼兒身心發展的認知、情感、社會性、語言、動作或者其他的分類方式等為指導的依據和內容,基本上以嬰幼兒發展的語言,音樂智能等為切入點,例如內容;“讓寶寶學會正確地爬行”、”讓寶寶靈活地將豆子送到瓶子里”等,關注的是嬰幼兒個體的發展。在活動的組織形式上,一種是將孩子們集中起來,進行集體游戲活動,家長的主要職責就是配合教師,照顧嬰幼兒順利進行活動。除了集體活動以外,早教中心還提供了各種游戲的設施和玩具,由家長帶領嬰幼兒有選擇地進行自由游戲。而作為指導者的教師則蜻蜓點水似地巡回指導孩子的游戲。至于對家長進行早教指導的這一任務,則由專家咨詢和講座,媒體宣傳資料去實現。
顯然,早教中心或親子指導站的現場,成了嬰幼兒活動中心,其結果是家長并不滿足。有家長提出,如果僅僅是帶孩子到這里來玩,那么好玩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必費時費力來這里玩。家長想知道的是,這種游戲活動對他(她)孩子的意義和價值,孩子在活動中收獲了什么。同時,即使活動本身對孩子的發展是有用的,但一周這么一次,一個年齡段那么幾次,對孩子發展的價值有多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疑問。
而造成早教活動與早教指導的混淆,以早教替代了早教指導的局面也并非單純由機構本身性質所決定,而是受到很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目前公立早期教養指導中心的指導,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階段,不僅沒有一種特定的課程編制依據或者建立系統化的課程內容或者評價系統,也沒有建立起專門、成熟的嬰幼兒教養指導教師培訓計劃,資源配備大多也是借用3~5歲階段的。指導教師可用的只是3~6歲的全日制課程或者是一些零星的國外日托制保育機構的嬰幼兒活動方案,因此,早教中心教師,只會設計一個個具體的嬰幼兒活動方案。建議各類師范院校、教研部門、包括全日制的幼兒教育機構對其進行全面的教育指導,使幼兒的早期教育科學化、系統化、普及化,為實現教育的發展規劃,培養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提升人格奠定扎實的人生基石。
另外,政策支持也很重要。充分利用教育布局調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師舉辦早期幼兒園(班),是未來解決現實早期教育的商業化發展模式的途徑之一,這樣才能保證嬰幼兒早期教育的教學質量。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早期幼兒教育行業發展的前景才樂觀。
[1] 但菲.關于0-3歲嬰兒教育的思考.學前教育研究,2002(3).
[2] 胡育.試論親子教育的內涵與功能.教育科學,2002(3).
[3] 樂國安,等.中國的母子關系模式及文化傳遞.天津師大學報(社科版),1997(3).
[4] 劉曉.家中的親子教育.山東教育,2003(18).
[5] 李紅,李輝.關于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學術探索,2001(3)3.
[6] 董旭花.談談親子教育.山東教育,2004(3).
[7] “家長教育觀念更新的實驗研究”課題組.促進家長教育觀念轉變的實驗探索.教育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