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
(三亞學院 藝術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服裝立體裁剪由于能夠直觀呈現面料性能和設計效果,更利于充分發揮面料性能,實現服裝造型的合體設計與創意設計,是高級時裝開發和高級禮服設計制作的先進手段。加強服裝立體裁剪的應用、研究和教學,對中國服裝業從生產大國向品牌強國轉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立體裁剪課程作為專業主干課,其教學改革的成效對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非常重要。
我國高等教育服裝設計專業高等教育已有三十余年的發展歷史,其中立體裁剪教學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其間高校教師們不斷摸索、借鑒和改革發展,僅當當網顯示在售的1997年以來出版的立裁教材就有四十多種。而且,教育部2003年啟動的部本級“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已近十年,2007年啟動的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也已近五年,這些教學質量工程通過設立“教學名師獎”、建設“精品課程”并推動優質教學資源網絡共享等措施,高效推動了全國高等學校教學模式向著貼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方向改革。立體裁剪課程教學領域已經有了許多改革成果,其中,國家級精品立體裁剪課程建設項目,本科、高職各有1項,分別報批于2009年、2010年。這說明,國內服裝專業課程包括立體裁剪課程教學質量正不斷進步,現在已經有了基本成熟的教學體系。
在這樣的背景中進行教改,應首先對照自己查找差距,借鑒已有的發展成果,然后應繼續深入探索和改革。遺憾的是,根據中國知網搜索到的文獻信息顯示,2003年以來至今討論本科服裝立體裁剪課程教學改革的近二十篇論文中,不同人的論文之間幾乎全部沒有相互引用的關系,引用文獻中與立體裁剪教學相關的幾乎只有立體裁剪教材;更遺憾的是,根據不同時期的論文對立體裁剪教學現狀的描述,似乎國內立體裁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近十年來沒有得到任何改善,似乎仍然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好在通過對歷年出版的立體裁剪教材和陸續共享的精品課程材料的前后相互比較,可以看出進步是非常明顯的。這說明,不同高校立體裁剪課程教學改革間的繼承遞進關系,主要是靠對其他高校的立體裁剪教材和精品課程共享材料的借鑒與超越來維系的。然而,我們不能因此忽略了已有的立體裁剪教改論文,在有關課程教學改革措施的內容中還是陸續有新做法的匯報,教改論文能正面討論這些新做法的根據和效益,比其他信息更利于概括反映立體裁剪課程教學改革發展進程,值得去梳理和借鑒。
2003 年江南大學的劉冬云撰文[1]指出了相關課程之間銜接的問題。強調應注意立體裁剪與服裝材料學、服裝美學、服裝工藝學、人體工程學的密切聯系,打牢知識結構基礎,并引導學生在立體裁剪課程中正確運用這些知識;在教學方法上應將立體裁剪教學與平面裁剪、成衣工藝、款式設計的教學相結合。
2006 年攀枝花學院蘇小燕撰文[2]匯報了該校立體裁剪課程5年教改的成果,包括教學觀念、方法、條件、發展規劃等方面,比較系統。突出了“藝術設計綜合能力”的培養,介紹了“模塊”化教學和“以參賽促教學”做法。
2007 年溫州大學魏靜等人撰文[3]介紹了該校立體裁剪課程作為省級精品課程項目建設的成果。突出了“全方位的整體建設”。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確定了“掌握基礎、注重應用、培養能力”的教學原則。緊緊圍繞成衣與藝術裝的立體裁剪為主線開展教學活動,注重“立體化”教材建設,還突出了“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和“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實踐。提出了“從實踐中提出問題,教學做合一”的實訓教學方法。具體措施方面,除了“以賽促學”之外,還介紹了“以展(作業匯報)促學”的做法。
2010 年長春工業大學李鳳仙撰文[4]介紹了面向市場的“項目驅動法”在本科立體裁剪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2011 年溫州大學魏靜等人[5]撰寫了作為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建設實踐的匯報論文,從“多維化培養目標”、“立體化教學資源”、“多樣化教學方法”、“多元化評價體系”、“一體化實訓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對其具體做法作出了系統介紹,標志著國內立體裁剪教學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2012 年寧波大學吳雪平的論文[6]介紹了本科立體裁剪課程中“工作室教學”法的應用,以“教師工作室”作為學生參加國際國內設計賽事的重要場所,同時作為產學研交流的窗口,實現課堂與市場的真正結合。大致同時,江南大學王蕾和梁惠娥也撰文[7],在關于“應用模塊”的內容中提及以“導師制或工作室”方式開展項目化教學。
實際上,在響應胡錦濤主席2011年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關于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協同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號召方面,“教師工作室”都可大有作為,是一個發展方向。
如前所述,國內立體裁剪課程教改論文間缺乏引用關系,評估現狀時盲目悲觀,這說明論文作者們普遍缺乏對同行發展進步的積極關注和充分肯定。
此外,普遍側重教改流行做法的引入應用和實踐探索的匯報,而極少針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適用性的理論分析和對實踐的反思。下面將針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論述。
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服務于教學目標。在同類教學內容前提下,有教學目標的先進性問題。在同類教學目標前提下,有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先進性問題。不同類教學目標之間,有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適用性問題。
在教學目標先進性方面,高校教改的大方向是在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基礎上強調人格素質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本科立體裁剪課程作為服裝設計專業核心實作課程,應該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立體裁剪基本技能訓練和成衣設計與藝術裝設計及實現能力培養為中心,兼顧服飾審美、時尚鑒識、設計思維、市場意識、成本意識和溝通互動等職業素養的熏陶。
在課程知識與技能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問題上,由于立體裁剪課程本身所要講解的理論知識并不難,且大都與實物、實作直接關聯。因此,立體裁剪課程理論知識的單純講解應該盡量精簡,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學習,大部分的理論知識教學應該融入技能教學中,“以實驗室為課堂”,“教學做合一”,更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首要的是技能應用教學,適合的基本教學模式是任務驅動模式。要確保任務驅動法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注重任務背景的真實性及其變化。任務可以是虛擬的,任務背景卻必須是真實的;不同任務背景間的變化可以培養實際應用技能時的應變能力。若要克服虛擬任務雖背景真實但情境不真實的弊端,就必須穿插真實項目的教學,但這屬于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條件建設中解決的問題。
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技能綜合應用教學也是重點。這就要求立體裁剪教學與平面裁剪、成衣工藝、款式設計的教學相結合,要求在課程內容安排和教學組織上做好銜接,并以綜合性強的大作業驅動多課程技能的綜合應用。“以展促學”、“以賽促學”都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不同任務形式,也是技能綜合應用教學的組織方式。
適合設計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輔導模式,這就要求在項目教學法的基礎上加上過程教學法,強調自主完成任務和創作過程中表達、交流、評價、輔導活動的結合。
對服飾審美、時尚鑒識、設計思維、市場意識、成本意識、溝通互動等職業素養的熏陶,除了通過項目教學和過程教學實現外,還應該組織鑒賞教學。
培養立體裁剪實踐能力,最終要體現為面向市場的成衣、禮服與藝術裝設計及實現能力。面向市場的設計實踐能力培養則還要求穿插有真實項目的實踐教學。以校企聯合辦學為條件的雙導師制教學是比較理想的一種組織真實項目實踐的教學形式,但通常缺乏對企業方面的教學導師的正規激勵機制,無專職導師的企業實習仍是學生在企業得到實際情境熏陶和實際項目設計實踐歷練的通常形式。教師工作室可以組織虛擬項目的教學,也可以到市場接洽真實項目,也方便組織學生自主并且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學,也是實現服裝設計項目教學和過程教學的較好形式。如果校企“協同創新”機制發展完善起來,就可讓學生參與其中,帶動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層次的提升。
國內立體裁剪課程教學改革發展的先進成果應該得到業內積極關注和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相互借鑒,相互趕超,同時加強理論反思和指導工作,這樣才能更加高效地推進全國各相關高校的立體裁剪課程教學改革發展。這個結論對其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高效推進也有啟發意義。
[1] 劉冬云.立體裁剪教學探討[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3(3):203~204.
[2] 蘇小燕.關于對服裝立體設計與裁剪教學改革的思考[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6(6).71~73.
[3] 魏靜,陳明艷,葉茜,陸琰.精品課程“立體裁剪”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08~111.
[4] 李鳳仙.項目驅動法在服裝立體裁剪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技術教育,2010(14):59~61.
[5] 魏靜,歐陽心力,張振岳.“服裝立體裁剪”課程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紡織教育,2011(2):105~107、110.
[6] 吳雪平.禮服的設計與制作——立體裁剪課程的教學新嘗試[J].大舞臺,2012(1):155~156.
[7] 王蕾,梁惠娥.“立體裁剪”課程中模塊化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紡織教育,201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