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愛萍
(淮陰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勒克萊齊奧生于法國海濱城市尼斯,在非洲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亞度過大部分童年時光,后回到法國讀小學和中學,到英國上大學,在泰國服兵役,到美國和墨西哥執教。他的一生處在不斷的游歷過程中,這一人生經歷對他的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特點。他不僅是一個法國作家,而且是一個世界性的作家。他將其他的文明、其他的生活方式融入到他的小說中,用一種“世界性”的目光,而不是民族的、地域的目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并對世界作出個人的反應。他的小說中大多存在著旅行者身份的人物,帶領著讀者領略豐富多彩的人類各民族的文化,并且反映出他對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關注。他認為這些原始文明對世界的感受性很直觀。
小說《沙漠的女兒》講述的就是集體和個人漂泊的旅程的故事。集體的旅程指的是北非游牧部落在老酋長的帶領下,集體向北方城市遷徙。而個人的旅程說的是生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中的少女拉拉離開家鄉,來到法國大城市馬賽,后因不堪忍受馬賽人間地獄般的生活回到沙漠的故事。這部小說既描寫他們的旅程,又講述他們的斗爭:各部落在老酋長的領導下對殖民主義進行著頑強的抵抗;非洲少女拉拉和西方世界進行著斗爭。他們的斗爭雖然最后的結果是失敗的,但這種斗爭不會是徒勞的,它給人們以強大的動力勇往直前。在《沙漠的女兒》這部小說中,勒克萊齊奧關注著非洲惡劣的自然環境、游牧民族的自然生存狀態、西方的殖民主義和主流文明的城市生活,令人不禁折服于他開闊的視野、敏銳的眼光。他所關注的問題都是現代文明社會人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小說取題 “沙漠”,寓意深刻。作品中所描寫的是沙漠里的人、他們的生活和歷史;然而沙漠又指城市,城市里精神文明的貧乏猶如荒漠一般。瑞典文學院稱他的這部作品“蘊含著北非大漠中失落文化的宏偉意象”。
勒克萊齊奧的《烏拉尼亞》又將讀者帶入美洲墨西哥的疆土,以一位法國地理學家的經歷作為線索,講述他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時的意外發現:他發現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坎波斯”,也就是“烏拉尼亞”。這里的居民由世界各民族組成,有美國人、墨西哥人、法國人、印第安人等。他們是流浪漢,希望在這里得到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在老“參事”賈迪的引導下,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在這里人人平等,沒有貧富之分,人們只需學習自由和真理。由于受到外界的圍攻,這個理想國被迫遷徙,帶著美好的理想去尋找新的棲息地。作者通過對這個理想國的描繪來探索所有民族共同生存的意義,體現了他的大同世界的探索之路。另外作品中對美洲兒童和婦女的生活狀態的擔憂,表現了他的人文關懷,關懷所有民族的現實生存狀態。他對印第安土著語言的關注,表明了他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他能夠包容所有文明形態。這些都體現了他創作的世界性,也是他為什么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之一。
勒克萊齊奧是一位關注主流文明之下的人物和異域文明的作家。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相對邊緣化的人物。他們往往是流浪漢,而且從來不是物質文明的享受者;他們體會最深的是“對現代西方文明的極端厭棄”;他們要避開所厭棄的生活環境,去尋找他們向往的地方。他的作品主要講述當代人與自己的文明發生沖突的故事,尤其是對城市生活提出質疑,同時也歌頌貼近大自然的單純生活。
他的第一部作品《訴訟筆錄》就是一部流浪漢小說。小說的主人公亞當孤身一人住在一所被主人廢棄的空房子里,在世人眼中,他是一個終日無所事事,在海灘、在城市中流浪的人。但在亞當的內心,他是在“尋找與大自然的某種交流”,他以物化的感覺方式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和人,表達了他期望自己是物而不是人的想法,從而表明對現代文明強烈的逆反心理,體現了他對現代文明的排斥與否定。柳鳴九先生曾說:勒克萊齊奧通過亞當這個人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行所止而表現出來的寓意,構成了他對現代文明社會中人類異化的全面揭示,表現了他對人類工業化文明所同時帶來的嚴重后果的憂慮,他對人將失去大自然、失去自己的個性與生氣,甚至在高度規范化的社會活動中將失去自己真正存在意義的憂慮,卻是事出有因、發人深省的,他把自己的寓意推到了駭俗驚世的極端,也許正是為了向世人敲一次警鐘。柳鳴九先生對《訴訟筆錄》的這段評價是富有見地的,他揭示了勒克萊齊奧對現代文明的批判態度:現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是丑陋的、非人的,它湮沒了人的本性,扼殺了人類的美好感情。而勒克萊齊奧在作品中所探索的正是如何與這物質文明進行抗爭。亞當選擇了流浪,勒克萊齊奧的其他幾部作品也都選擇了相似的道路,在流浪中貼近自然的生活。例如《未見過大海的人》中的丹尼爾,《烏拉尼亞》中的“坎波斯”都選擇了流浪的道路。《未見過大海的人》是他短篇中的佳作,收錄在《蒙多和其他故事》這部小說集中。小說中的主人公丹尼爾對資本主義文明感到厭煩,他向往大海,終于有一天獨自出走,來到大海的懷抱,如愿以償的與大自然結合了。《烏拉尼亞》中的“坎波斯”是流浪漢的理想王國,流浪漢們安居樂業地在這個烏托邦的理想國中生活。但是文明社會的人不允許他們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類學家和金融家們共同驅趕他們。彩虹王國的居民被迫遷徙,尋找新的理想國。《沙漠的女兒》中的拉拉不喜歡大都市的生活,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也是對現代文明的諷刺。
勒克萊齊奧是一位生態學家,他很早就開始關注生態問題,對后工業社會和現代文明持反抗態度,希望重新回到大自然。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這一思想在《烏拉尼亞》這部作品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在這部作品中,存在著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坎波斯。這是一個人間天堂,它以原始部落的形式存在。在這里,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都回歸到最本真的形式,一切都回到人的靈性尚未被物質和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人人平等,沒有貧富之分,沒有世俗社會的清規戒律;長幼尊卑,孩子們的天性沒有被壓抑,他們學習的是自由和真理。他們是純粹自然狀態下的生態群落,人以自然的天地為依托,順天地而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房子的屋頂是樹葉鋪成的,連治病的草藥也是居民親手種植。這是一幅非常完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這是作家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國度,與“坎波斯”以外的世俗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在世俗社會里,充斥著各種噪音和污染,有工廠的噪音,有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發出的噪音,有被草莓制造廠污染的土地,草莓酸腐蝕著孩子們和婦女的手,他們為了生計去草莓廠工作。勒克萊齊奧想通過他的小說告訴人們:土地就像人們的皮膚,人們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它;“如果你們不善待它,你們將失去它,因為一塊損毀的土地是無法修復的。它被破壞之后,地球需要用幾千年的時間再造一塊新的出來”。勒克萊齊奧認識到現代社會過分的剝奪土地和生態,文明人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在自我毀滅。正是意識到這種危險,他創造了一個理想的國度,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同時通過這個理想國度的解散,被迫遷徙,對現實世界進行辛辣的諷刺,以此警示人們。
勒克萊齊奧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他關注主流文明之下和之外的文明,他用世界性的眼光打量和描述這個世界。他注意到現代文明在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造成了傷害,尤其是精神上的傷害。他渴望人類在發展現代文明的同時,能夠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1]勒克萊齊奧.訴訟筆錄.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2]勒克萊齊奧.沙漠的女兒.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勒克萊齊奧.烏拉尼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4]《外國文藝》編輯部.當代法國短篇小說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5]柳鳴九.《訴訟筆錄》后記.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