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峰 王曉暉
(遼寧中醫藥大學 大連校區 綜合基礎教研室,遼寧 大連 116600)
2005年1月17日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要求不僅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 “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還要“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一項重要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擔負起政治責任”。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成為新時期高校的重要任務。
但是,深刻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怎樣才能有效進入大學生的頭腦呢?這就要以建立模式或模型為紐帶,充分發揮模式的構造、解釋、啟發、預測等多種功能。模式方法不管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還是作為一種實踐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構建怎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實處呢?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詢的問題。
“所謂主體間性是指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關性、統一性、調節性,是兩個或多個個體主體的內在相關性,它以個體主體性為基礎。”[1]主體間性理論的產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靈感。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解決如何看待“人”。而主體間性理論的引入,為我們解決 “人”這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從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2004年以來,各高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l6號文件精神,結合各自的工作實踐,先后提出和實踐了一些特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有:東北師范大學構建的“一本三向六段式”教育模式;湖南師范大學構建的發展型教育模式;福州大學開創并完善了“感恩—訪貧—誠信—責任”鏈式教育模式等。[2]這些教育模式在實踐過程中,雖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靜思其原因,不難發現,存在的共同問題就是沒能處理好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即沒能解決好教育的核心問題“人”。在此問題的實踐上,我們要么依舊堅持原有的單純以教育者為主,進行填鴨式的灌輸;要么寄希望于用情感讓學生有一時的感動,由此減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即使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給學生從外圍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以期學生的自覺。所有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形成可持續的、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在主體間性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和受教者的關系變成了一種“主體一主體”的關系。主體間性教育理論認為,現代教育是主體間性教育,即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交互關系是現代教育的本質所在。主體間性視域的引入,必然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看成是不同平等主體之間的理解、溝通、對話的過程;必然要求我們將目光投射于師生間的交互活動,關注師生間的交互關系;必然要求我們重視受教者的主體地位,并為其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提供廣闊而和諧的平臺。我們只有確立了這樣的思維觀念,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注重鼓勵學生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認識。而一個學生能否敞開心扉,正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所以,在主體間性視域下我們得出的這種“主體—主體”即交互關系的框架模式,深化了我們關于教育本質和教育過程的認識,真正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實踐的一次深刻變革,同時也為我們構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模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豁然開朗式的視角。
主體間性視域讓我們認識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人”的方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看做是平等的主體,將教育的目光重點投向師生間的交互活動。那么,在師生間的交互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什么?答案是“對話”。因此,我們如果能夠抓好“對話”這個環節,就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正如后現代主義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認為的那樣:“人與人的對話是思想本身的實現和真理的敞亮,任何中斷這種你與我的對話關系均使人類萎縮?!保?]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需要的也正是這種對話關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進行的“對話”,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不同形式的交談,而是更加注重兩個平等主體間的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碰撞。正如哲學家馬丁·布貝爾所認為的“我與你的對話不僅是言語上的你來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處’的具體體驗”。[4]這一“對話”的前提是,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把對方當作具有獨立的思想、情感、性格的平等主體;這一“對話”的核心在于,雙方的交談內容都發自內心,雙方觀點的碰撞是獨立思想的碰撞;這一“對話”過程的特點在于,兩個平等主體所進行的是隨時隨地的“心與心”的溝通,這種溝通的氛圍是和諧的,不存在誰主導誰的問題;這一“對話”的首要目的在于,通過發自內心的、獨立的思想的碰撞,讓受教者自覺認識到自己思想上存在問題,自覺地從思想上接受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學生的心里,體現其實效性;這一“對話”的終端目的在于,由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對話延伸到受教者之間的隨時隨地的討論,讓正確的思想觀念以更廣泛的途徑得以傳播。需要指出的是,平等主體間的“對話”,并不意味著施教者要放棄自己的職責和作用,反而是通過“對話”讓我們的職責和作用更好地得以體現。因為,我們思想里充實著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的真理。
“對話”模式的實踐,必須首先構建“對話”的基本準則,并以此培養學生實踐“對話”的良好心態,這也是這一模式能夠真正起作用的關鍵所在。這一“對話準則”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學會傾聽對方的談話。學會傾聽,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能傾聽,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難以較好發揮的癥結所在。很多大學生具有非常強的主觀性,對某些思想的抵制并不是源于對它的了解,而是源于主觀上的想當然。不能傾聽,就不能形成思想上的真正交互,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也就不能做到實處。所以,不斷地培養和訓練學生“學會傾聽”,是實踐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前提。2.尊重對方的談話。尊重對方的談話,是師生交互及學生間問題討論應遵循的最基本的禮貌原則。只有確立尊重對方談話的良好心態,才能更好地做到傾聽。要想讓當代的大學生確立尊重對方談話的心態,就必須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貫徹這樣的原則:“在每次討論中,對他人的觀點做出反對之時,首先要指出對方的某些正確之處,以及自己觀點的不足之處,以示尊重?!睂嵺`這條原則,并通過不斷地強化,使這一原則逐漸地轉化為一種習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順暢進行并取得實效的重要保障。3.樂于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但也要樂于改正自己的觀點。一方面要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不斷地培養學生勇于為自己觀點辯護的勇氣,這一過程既是學生獨立思想形成的過程,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產生效用的又一前提。只有讓大學生形成了獨立的思想意識,才能保障師生交互過程中的對話真正源于學生的思想,而不是套路式的違心的敷衍,進而才能保障這一交互的結果是真正的獨立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在真理面前敢于更正自己觀點的良好心態。由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中普遍存在較強的自我意識,這一點的實踐有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不斷地灌輸和強化這方面的意識。
以上“對話準則”的具體實施,是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模式的前提和基礎。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模式——“對話”的實施平臺應該是多樣化的。1.思想政治理論課依然是主陣地。通過實踐案例教學法、討論法等教學方式,將“對話”引入課堂。這樣既可以改變課堂的沉悶氣氛,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得以真正地實現。2.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也是實踐“對話”的重要平臺。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學生課外活動,如定期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研討等,讓思想的對話貫穿于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3.重視網絡這一“對話”的平臺。在網絡化的今天,“泡網”已經成了大學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憑借其便捷性的特點成為他們獲取信息、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工具。QQ聊天、博客、校園網等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交流平臺。面對時代的發展,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須與時俱進,重視網絡平臺的重要性。4.校園文化平臺。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將“對話”的原則貫穿到校園文化中,落實到宿舍文化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這一創新模式的實踐將有重要作用。
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政治任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的重要任務。這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又一新的要求。所以,通過不斷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對我們高質量地完成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蔡曉良,陳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前沿課題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3][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01.
[4]張人杰.20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