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江蘇省清江中學,江蘇 淮安 223001)
翻開手頭的初中語文教材,我們會發現那些關于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廣大軍民進行革命斗爭以及描寫偉人高貴品質,堪稱“中國紅色經典”的老課文占有很大的比重。筆者粗略統計,在蘇教版初中語文六冊教材中諸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七律長征》《紀念白求恩》此類的老課文竟有十五篇之多,著實不容小覷。此類老課文大多表現革命先烈和歷史偉人不畏艱險、英勇頑強、克己奉公、忠于職守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學習它們對于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情感目標,構建團結奮進、美好和諧的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紅色經典”如此數量眾多、影響深遠,我們當然有責任把這些看似平淡的老課文教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發現“紅色經典”在日常教學中卻遭遇尷尬:不少學生和年輕教師對它不感興趣、課堂教學浮光掠影淺嘗輒止,過程平淡乏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習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其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客觀上因為“紅色經典”課文反映的中心事件和人物離學生、年輕教師的生活太遙遠,很難引起共鳴;再加上當今社會“信仰缺失、不相信英雄”不良風氣的影響,年輕教師缺乏經驗和技巧。那么,“紅色經典”課文,教師怎樣才能上好?如果不恰當地引入拓展資料,語文課容易變成歷史課;如果課堂過度分析文本內容和思想性,語文課堂又成了空洞說教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嘗試,筆者認為以下幾招或許能化解這一尷尬,讓老課文贏得當下學生的青睞,重新煥發新光彩。
紅色經典作品難以吸引當下學生的重要原因是它們與學生的時空距離太遠,學生沒有直觀而感性的認識,在情感上沒有親近感,更不用說產生共鳴了。老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想方設法拉近學生與老課文之間的距離,設置引人入勝的優美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愉快主動地投入到老課文的學習中。高爾基說:“只有作家所描寫的一切歷歷浮現在讀者的眼前,使讀者能從個人的經驗、個人的積累的印象和知識出發,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畫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對這些有可補充的時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打動讀者的心。”因此,當我們帶領學生閱讀年代久遠的老課文時,不妨借助其他的教學資源讓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從而更好地領略作品的藝術魅力。相對于文字而言,圖片、視頻,歌曲等顯得直觀形象多了,它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贏得學生的關注和喜歡,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在老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在某些環節特別是導入新課時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將多媒體“圖文并茂,聲像畢現、動感無限”的優勢與紅色經典作品營養健康、耐人回味的品質巧妙地融合,使二者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一篇反映中國工農紅軍靈活作戰、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的經典作品,為了加強學生對長征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上課伊始老師不妨播放一段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歌曲《十送紅軍》。試想當悠揚凄婉、情真意切的旋律在教室輕輕流淌,當“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里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 山上(里格)野鹿,聲聲哀號叫,樹樹(里格)梧桐,葉呀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幾時(里格)人馬介支個)再回山。”及2001版電視連續劇《長征》插曲·片尾曲等字幕緩緩呈現時,教者再結合課文配以語言優美、情感飽滿的導語,學生還能面無表情、無動于衷嗎?他們已被一種看不見的力量不知不覺地引到那個戰火紛飛、艱苦卓絕,軍民互愛的長征年代里,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早被拉近了許多。尤其精巧的是這首《十送紅軍》表達的情感很好地印證了課文中表現的“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思想,幫助學生輕松地理解了課文,使用這一導入方式實在是一舉兩得。
特級教師李鎮西曾說過:“語文學科與數理化學科最大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它的‘靈’與‘活’,即它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有靈魂的,是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學過程應該是活動的流動的,而不應該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紅色經典課文因其年代久遠、研究者廣,定論較多,所以教者尤其需要避免世俗、獨辟蹊徑,帶著學生以全新的視角解讀作品。這對語文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大挑戰。上一節課容易,要上“好”一節課卻很難。對于這種政治色彩濃,年代久遠的老課文,不管別人喜歡與否,我們老師首先要想方設法地讓自己喜歡上它,通過反復研讀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亮點,尋求新穎獨特、不落俗套的構思,然后在教學中以自己的熱情感染學生,用智慧點燃學生探索老課文的欲望,提高學習的效率。“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有耐心細致、孜孜以求的態度,獨立研讀文本、準確全面地理解分析文本,這樣方能在拋開一切教參、資料的前提下,獨具慧眼,敏銳發現紅色經典中的新亮點、并通過精心設計讓學生也有所受益。
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多名師為我們做出了表率。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筆者有幸拜讀了青年名師王君老師執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實錄,深深地為王老師新穎獨到、別具匠心的教學方法而折服。一般教師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則消息時,常常從了解新聞有關知識,理清文章層次,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這幾方面入手,按部就班、四平八穩地教學。王君老師則以她獨特的解讀文本的視角,精心為本課設計了“三個挑戰”:提出“為什么把東路軍放在最后說”的問題,引導學生體會很有講究的新聞結構;拎出一組詞語讓學生細細體悟,讓學生感受“新聞的語言很講究”;讓學生反復讀課文中帶“我”的句子,比較有“我”沒“我”的不同效果,感受毛澤東縱橫天下、戰爭必勝的豪情、信心及我軍強大的凝聚力,促使學生明白“新聞的滋味很綿長”。完成了這三個挑戰,該課在結構、語言、情感上的獨特魅力也就水到渠成地為學生所接受了。原來看似正統嚴肅的新聞也能教得如此跌宕起伏、滋味綿長。所以語文教師在教老課文前一定要書讀百遍、反復咀嚼,力爭拿出別開生面、波瀾起伏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積極而緊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如果教師稍微留心一點,就會注意到在學習“紅色經典”課文時,很多學生都正襟危坐、目光呆滯,作長久傾聽狀,表情少有變化,更別說積極熱烈地與老師互動了。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課文反映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太陌生了,他們想發言也沒有頭緒、無從談起。所以,語文老師一定要從老課文中挖掘學生感興趣且能讓他們積極思考、大顯身手的精彩之處,并通過改寫、縮寫、擴寫、續寫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作欲讓學生的大腦緊張、興奮起來,改變那種只聽不思考、呆板被動的低效學習狀態。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不僅能活躍思維,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的空間,培養了寫作的興趣并增強了信心。事實上,閱讀與寫作是兩個既相對獨立又緊密關聯的系統,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于漪老師說“閱讀是吸收,吸收越豐富,下筆才會越有神”。為了寫出一篇跟課文有關的奪人眼球的好文章,學生在課堂上的凝神度和參與度必然會有所增強。
我們還以《四渡赤水出奇兵》為例,教該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國民黨士兵的色厲內荏、不堪一擊以及紅軍戰士的英勇善戰、所向披靡,我曾嘗試讓學生就“敵人棄甲丟煙槍”這句歌詞,展開想象,寫一個三百字左右的片段,再現當時的情景。寫作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們一掃之前的慵懶,明顯緊張起來了,有的反復地朗讀課文希望能找到創作的靈感,有的熱切地與周圍同學討論,有的雙眉緊蹙、凝神思考,有的小手高舉希望老師能及時解惑……經過十分鐘的構思和創作后,很多同學都能交出細致傳神、妙趣橫生的好作品。有位男生這樣寫道:
抱頭鼠竄的逃兵
嘹亮的沖鋒號響起來了,紅軍指戰員一聲令下,我軍主力如猛虎下山一般攻入了城內。城中頓時亂成了一鍋粥。酣睡中的守軍聽說紅軍從天而降,嚇得面如土色、魂飛魄散,口中喃喃念道:“共匪怎會來得這么快?不可能,不可能!”愣了片刻,他們立刻反應過來,也顧不上穿衣套鞋,爭先恐后地往外跑。匆忙之中,平時那桿形影不離的煙槍都扔下了,危急關頭保命要緊,誰還要這玩意兒。混亂中,有個滿臉橫肉的國民黨軍官氣急敗壞地沖天放了一槍,惡狠狠地喊道:“不許跑!誰跑,老子打死誰!可是士兵們根本不買他的賬,反而跑得更快了,恨不得再長一雙翅膀飛起來才好!那名軍官見狀,接連打死了三個逃兵,也沒能扭轉頹勢。驚惶間,也不知是誰擠了誰,誰撞了誰,誰踩了誰,引得咒罵聲一片,哭喊聲一片。紅軍戰士趁機從四面八方殺過來,不一會兒,城里的敵軍就被全部殲滅了,紅軍隊伍大獲全勝。
在賞析以上片段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勁頭比之前被動聽課時足了很多,表情也明顯生動起來,不少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眉飛色舞,更有甚者迫不及待地舉起手來,希望對別人習作發表見解或拿出自己的作品與大家分享。在如此熱烈、活潑的氣氛下研讀課文,師生必然情緒高漲,心情愉悅,充分享受學習的樂趣。
“紅色經典”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我們教師作為知識和文明的傳承者,有必要改變觀念與時俱進,將經典作品教出新意,教出味道,成為學生閱讀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紅色經典“之作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魅力,反而如陳年佳釀,歷久彌香。語文教師若能苦心孤詣、潛心鉆研,從老課文中尋找到新的亮點,并根據需要巧妙借助多媒體技術,定能使舊枝長芽吐新蕊,老課文煥發新光彩。
[1] 李鎮西.教有所思.
[2] 宋明鏡.文本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