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濤
(孝感學院 新技術學院 語言文學系,湖北 孝感 432000)
諺語(proverb)是人類各種語言中共同的一種語言形式,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諺語。它最能反映人類語言的豐富與共性,所以稱之為語言的精華。它具有語言精練、韻味雋永、朗朗上口的特點,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筆極為珍貴的財富,且具有豐富多彩的語言魅力和特有的文化內涵。作為各民族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世界各國均有自己豐富獨特的諺語,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整體而言,雖然英語和漢語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歷史文化特點,但是在諺語的形式上卻有不少相同點。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總結了英漢諺語的形式美。
諺語是勞動人民總結生產經驗、社會生活知識的藝術結晶。其最基本的特點是語言簡明。在各種民間文學形式中,諺語是短小的,但是顯示了豐富的內容與內涵。正如高爾基所說,諺語和警句總是短小的,但他們蘊含的智慧和知識是一本書也寫不完的。它常常用幾句話,甚至三個或四個字就可以總結出一條真理,闡述生命的意義或事物的本質規律。英漢諺語句式整齊、音節勻稱、選詞精練,它能用高度濃縮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能形象生動地體現某種深刻寓意。勞動人民在長久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不斷對諺語進行加工和美化,形成了諺語的簡明美。例如:
漢語諺語:見多識廣。
教學助長。
家和萬事興。
失敗是成功之母。
英語諺語:Nothing for nothing.(不勞無獲。)
Waste not,want not.(儉則不匱。 )
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Like knows like.(英雄識英雄。)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英漢諺語句式整齊、音節勻稱、選詞精煉,它們能用高度濃縮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能形象生動地體現某種深刻寓意。英語和漢語諺語常常使用詞語少、結構簡單的短句將豐富的內容用濃縮、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些短小精悍、利落干脆、節奏感強的短句體現了英漢民族的語言特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諺語是簡潔的哲理詩,同時諺語的形象也是豐富飽滿的。英漢諺語能夠用藝術的語言表達深刻的、豐富的思想內容。英語和漢語諺語大多是通過口頭語言這種文學形式傳播的。英漢諺語具有民間文學的特性,接觸他們的受眾首先會聯想起其所代表的來源于生活的形象性。所以說,英漢諺語不光有哲理性,還應該有豐富的形象性。英漢諺語通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所使用的大多是比喻、夸張、對仗和擬人等),展現了其豐富多彩的形象美。通過修辭手法的運用,英漢諺語往往可以只用一句話,甚至幾個單詞描述出一個生動、準確的形象。
比喻的修辭手法又分為明喻和暗喻。明喻就是把比喻的事物(喻體)和被比喻的事物(本體)聯系起來。這種比喻的形式明顯,在英諺中,常用的比喻詞有“like”、“as”、“as……as……”等。例如:
Time tries friends,as fire tries gold.(時間考驗朋友,猶如烈火考驗黃金。)
The first step is as good as half over.(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漢語諺語中,常用的比喻詞有“像”、“好像”、“如”、“似”等。例如:
隔行如隔山。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暗喻就是把被比喻的事物直接說成是比喻的事物。英語諺語中的暗喻不用比喻詞,常用to be的形式把本體和喻體直接聯系起來。其語氣有時要比明喻更強些,因而形象更為突出。例如:
A good tongue is a good weapon.(能言善辯是一件精良的武器。)
Confidence is a plant of slow growth.(信任是一棵難長的樹。)
在漢語諺語的暗喻中也常用比喻詞“是”把本體和喻體聯系起來。例如:
眼是心靈的窗戶。
行動是果實,言語是葉子。
夸張的修辭手法是指運用豐富的想象,以主觀的眼光和故意言過其實的表現去渲染、鋪飾客觀事物。夸張不同于假話。假話是要使人信以為真,而夸張只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和表達效果,這些夸大其實的話能給人以啟迪。例如:
A thousand years cannot repair a moment's loss of honour.(一失足成千古恨。)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力量大。)
漢語諺中包含夸張的有: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宰相肚里能撐船。
對仗的修辭手法是指把在概念、意義上相對的事物、行為、性質并列在一起,形成強烈對照,能使語言有力,給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因此許多英、漢諺語都是對仗句,例如:
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則不達。 )
Short accounts make long friends.(債務還得早,朋友做得長。)
漢語中對仗的如: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富家一席酒,窮人半年糧。
擬人的修辭手法是指把沒有生命的事物比擬作有生命的東西賦予人的特性、思想和活動,其作用在于深刻地描寫事物,充分地抒發感情,給語氣增添了生動感,并給作者留下生動有趣的真切印象。英語諺語中的擬人諺語有:
Lies have short legs.(謊言總是站不住腳的。)
Fortune knocks once at least at every man's gate.(幸運至少敲一次每個人的門。)
漢諺中的擬人諺語如: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大海不譏笑水滴,高山不嘲諷小石。
均衡美是美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也是語言藝術性的要求之一。英漢諺語從形式和結構上都體現出了均衡美。美學原理告訴我們,有兩種形式的均衡美,即對稱美和非對稱美。漢語諺語大多體現出了對稱的均衡美,大多數漢語諺語都運用排比句等整齊的句式,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人帶來均衡的美感。英語諺語往往只有一個或兩個詞,為了使結構工整,英語諺語往往使用復合句等句式達到結構對稱和對仗工整,這體現了其非對稱均衡美。為了避免不均衡的句子結構和不明顯的節奏,英語諺語經常使用定語從句后置等句式,使句子結構達到平衡。這些句式的使用不僅可以使語言簡潔、節奏鮮明,更能加強諺語語意的表達。例如:
漢語諺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立志容易,做起艱難;志欲成事,須經考驗。
英語諺語:While there's life,there's hope.(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 )
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學到老。 )
A snow year,a rich year.(瑞雪兆豐年。 )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都是詞匯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各自語言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和文化瑰寶,體現了各民族的語言精髓。英語諺語和漢語諺語的語言形象生動、簡潔洗練、韻味無窮;思想內容深刻;再加上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他們具有鮮明的形式美。因此,了解和掌握好英漢諺語的形式美,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掌握這兩種語言的語言特點,有利于更生動、更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能增進對語言與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增長語言知識,提高語言修養。
[1]錢冠連.美學語言學[M].海天出版社,1993.
[2]烏丙安.民間文學概論[M].春風文藝出版社,1980.
[3]郁福敏.郭珊璉.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
[4]曾自立.英漢諺語概說[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程立,程建華.英漢文化比較詞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