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向陽
(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四川 汶川 623002)
一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的《全球瀕危語言分布圖》,在全世界現存的6000多種語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語言瀕臨消失的危險。從聯合國到一些國家的政府部門,再到許多民間組織,雖然制訂了一些瀕危語言保護條例,也采取了措施,但從政府到社會,“語言保護”意識遠遠不如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而“語言的滅絕和物種的滅絕一樣可怕”[1]。
中國雖然不在語言瀕危的熱點地帶,但至少有數十種語言處于瀕危狀態。UNESCO將西南地區、東北地區、陜晉黃河中游地區列為中國瀕危語言最集中的地區。
近幾十年來,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在許多國家越來越得到重視和加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許多國家成立了瀕危語言保護機構,設立了專項基金,采取了種種搶救和保護措施。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語言種類繁多的國家之一,處于弱勢或瀕危的語言種類較多。政府和語言學家對瀕危語言的保護搶救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語言畢竟不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因此,盡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弱勢語言的情況仍然沒有好轉,甚至成為瀕危語言。保護和搶救瀕危語言、維護語言生態的多樣性,對學術研究、對維護我國民族文化多元化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羌語是西南地區正在走向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之一,目前使用人數約有十萬人,但真正掌握并經常使用羌語的人數只有三、四萬,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說羌話的人占羌族總人口的90%,目前還不到30%。調查發現,雖然羌族聚居區的許多羌民對羌語羌文的認同度很高,但是缺乏足夠的條件學習羌文,曾經學過的人也由于沒有相應讀物而忘記了;有關部門對于推行羌文的認識及相關投入都還不足。[2]
羌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獨特的語言和絢麗的文化。羌族傳統文化主要保存在羌族釋比經典之中,釋比經典主要是一些圖經,其主要成分是多神崇拜的精神信仰。這些圖經的內容只有釋比才能解讀,因為解讀是必須用羌語的,所以釋比在羌語的傳承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羌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其民俗活動、宗教活動、宗教儀式、尤其是釋比經典,都靠世代口耳相傳、口傳心授傳承下來,這在人類史、少數民族史、民族語言學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羌語以其語言結構的獨特性和語法形態的多樣性展現了高度的研究價值。
二
目前,使用羌語的羌族地區主要有茂縣、松潘縣、汶川縣及理縣的山區。黑水縣境內自稱“爾瑪”的藏族居民多使用羌語。北川縣絕大部分羌族居民、丹巴縣的大部分羌族居民、松潘縣白羊鄉的羌族居民、汶川和理縣的城鎮及公路兩側散居村寨里的羌族居民已不會使用羌語,而改用漢語。在平武及陜西、甘南一帶的羌族,已經完全失去母語而轉用漢語。
羌語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載體,本身就是羌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各地的羌語相互不通,缺少語言充分使用的環境,目前使用羌語的人越來越少。即使在占全國羌族人口47%的茂縣,據當地主管教育的官員初步估算,實際上掌握羌語的人遠不足兩萬人??疾旖鼛资觊g羌語使用人數急劇減少的事實,有學者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羌語會從我國的少數民族語言中消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宏開認為,除了羌族居住核心地區仍然保留羌語外,在北川、平武乃至陜西一帶的羌族已經完全喪失母語而轉用漢語。即使在核心地區,公路沿線和城鎮附近的羌族,也都已經成片成片地轉用漢語,羌語使用活力明顯不足,傳承困難,正在走向瀕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根本,是文化的靈魂。羌族文化的核心是羌語,羌族文化都是靠羌語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而且,羌語作為一種人類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語言,本身就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孫宏開認為,從民族特征的角度來說,如果羌語消失了,就沒有完整意義上的羌族文化,也就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羌族了。羌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皆依賴于羌語的傳承。所以,搶救保護羌族文化的關鍵和核心是羌語。做好羌語羌文工作是拯救羌族核心文化的關鍵和有效途徑。
三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含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涵蓋人類創制的各種器物、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狹義的文化不含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而是指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包括信仰、道德、習俗、習慣、法律、藝術等。[3]羌語不僅承載著羌族的歷史和文化,還是羌族獨特世界觀的體現。如果羌語消失,那么很多文明成果恐怕也會煙消云散。面對羌語衰落的事實,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當地的干部群眾,都感到了無奈、失落和強烈的責任感。關于羌語的保護,學術界幾乎持完全一致的立場,即必須毫不遲疑地加強羌語言保護,從而推動羌族的保護和羌文化的保護。
關于保護羌族文化及語言,目前普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地方文化職能部門的相關規劃滯后,政策性保護措施不夠;(2)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力度不夠,使得地方文化活動難以開展;(3)有關部門重申報輕保護,實際上仍停留在老百姓自己保護的階段上;(4)缺乏文化部門的專業保護人才,資金也較困難;(5)由于缺少規劃,各相關部門是一盤散沙,沒有形成合力,對人力、經濟等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此外,在對羌族文化展開搶救性保護時,遇到很多技術性障礙。例如,用漢文方式記錄羌文化尤其是釋比唱經和口頭傳說時,會遇到以下困難:(1)出現記錄失真;(2)出現記錄不完整;(3)出現由記錄導致的文化變味;(4)由于羌語復輔音較多,小舌音很豐富,導致漢文根本無法記錄。
隨著災后重建工作的展開,不論是現行的硬件重建項目還是各項規劃中的硬件重建項目,都已非常充分,但有關方面在文化軟件的重建措施上明顯力度不夠。有關羌族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很多只停留在紙面上,還未能得到具體體現。追究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兼具指導性和操作性的相關規劃,文化傳承也缺乏更為科學、合理、經濟的手段。從專業角度看,“羌族拼音文字方案”的復出顯然有利于羌文化的記錄、整理和保護。
從五十年代起,黨和政府就十分重視羌族語言的調查研究。1956年,中國科學院派出了民族語言第七工作隊川北組,對羌語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阿壩州成立了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室,以羌語北部方言麻窩土語為基礎和標準,作了創制《羌語拼音文字方案》的嘗試,后來由于諸多原因停止了這一工作。1991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經過反復研究,批準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并按國務院(1991)32號文件規定的有關程序上報國家民委,同時指示省民委有關部門抓緊做好實驗推廣試點工作。1993年3月,國家民委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召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四川省民族語言委員會等6個單位的17名語言文字專家召開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審查鑒定會,一致認為“《羌族拼音文字方案》采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相同的音采用相同的字母表示,羌語特有的音采用雙字母表示,設計合理,能夠科學、系統地反映羌語特點,是一個好方案,在試點中得到了羌族各界的肯定,證明是可行的”,并同意在四川省羌族地區試用推廣?!肚甲迤匆粑淖址桨浮吩谑嗄甑脑囆兄腥〉昧溯^好的成績和效果,后由于種種原因試行沒有堅持下來。
我們建議:
1.制定配套政策,繼續推行《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在羌族地區中小學恢復羌語文教育,并在升學時對羌語文學予以一定的政策傾斜;在羌族地區繼續推行《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在一些有羌語師資力量的民族高校設置羌語言文化專業課程,培養更高層次的羌語言文化人才;在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創建羌語言文化系,承擔羌族語言文化急需的中小學師資,培養搶救、研究羌族語言文化的基層人才,并承擔對基層提供相關技術支持等任務;在汶川威州師范學校開設羌語言文化專業,培養羌語文師資人才;在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羌族母語區的幼兒園、小學、中學恢復羌語文教學;在相關的研究機構和民族高校,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等設置課程培養更高層次的羌語言文化人才。
2.讓羌語文進入媒體和旅游業。為促進羌文化的真正意義上的搶救及保護,切實保證羌族社區的文化穩定,在羌族核心區的公務員考試及行政人員的安排上也應在一定程度上考量羌語文的水平。在社區廣播、電視及平面傳媒中引進羌語文作為文化載體。為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也應注重傳統羌語地名的恢復。為實現上述目標,建議該方案納入國家規劃并配備專項資金支持。
3.積極推動高校等科研機構參與文化重建。在災后重建中,要開展對羌族語言文化遺產的保護,應更注重本土模式和地方性知識的發掘、總結和推廣。因此,我們應在社會結構和集體組織的層面上展開評估和表述,通過跨學科合作的辦法,分析、總結并精心設計有效模式,整合村寨社區力量,充分調動羌族群眾的集體意識,從而達到有效保護羌族語言和傳統文化遺產的目的。簡言之,文化重建一定要按文化規律辦事,要有學科評估和科學精神的基本指導。因此我們建議,教育部和高校,特別是民族類高等院校應該積極參與災區重建的文化重建,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相信對于細化重建措施,評估從綱領規劃到社區重建的可操作計劃和設計都具有重大作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以及體育藝術類等相關人文社會科學,乃至醫學、農學、植物學、建筑學等理工類學科都有這樣的學科應用前景和研究的必要性、緊迫性,在文化重建的用武之地上開辟真正的高??蒲谢?。即使從功利的角度考慮,這也是文化產業開發的一片沃土,是知識轉換成生產力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由之路。
4.羌語文在羌族古籍搶救整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我們建議,采用多媒體等各種手段,加大羌族口傳古籍的搶救、收集、翻譯、整理、出版工作力度,力爭最大限度地減少流失和失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組織專業人員錄制羌語版的《羌民族專題節目》、創辦《民族雜志羌語版》、《阿壩日報羌語版》,為羌族文化傳承提供主流陣地和渠道。
5.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等傳媒在羌語宣傳保護中的積極作用。我們認為,在四川省廣播電臺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廣播電視臺站建立羌語部,創辦羌語節目,促進羌族文化保護傳播。同時,恢復茂縣、汶川、理縣等地的廣播電視羌語節目的制作播出,保證羌族文化有傳播發展的渠道和手段。另外,羌區旅游可增加帶有羌語的旅游項目;在主要景區景點設置傳統羌語地名標志,積極地多元化地營造良好的羌語環境。
6.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對于文化系統的基層干部,建議由政府組織學習培訓相關技術的深造,例如影視記錄和軟硬件知識的學習,在不影響其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制定出嚴格的學習章程并貫徹落實。為避免學習培訓走樣,可以直接調派教師上門指導或采用遠程教育系統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關于羌族人才培養的問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官員和民族精英都在感嘆羌族缺少本民族的高級干部人才,以及各方面專業人才。這種感嘆背后折射出的包括人才界定標準的失范以及專業設置和就業崗位的專業不對口等深層次問題。由此建議:對于羌族語言文字的專業人才必須量身打造甚至寧可“按件生產”也不能批量浪費,必須保證“深造一個,成才一個”,并能“獨當一面、帶動一批”。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人才需求和教育資源浪費的問題,一步步推動可操作的人才培養方案,最終摸索出民族文化保護的建設性方案。
災后重建中開展對羌族語言文化遺產的保護,除應吸取有益的國際保護經驗,更需要注重本土模式和地方性知識的發掘、總結和推廣。從文化規律看,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其關注點就不能僅僅停留在保存的層面上,而應更深入地挖掘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內核。因此,我們應在社會結構和集體組織的層面上展開評估和表述,通過跨學科合作的辦法,分析、總結并精心設計有效模式,整合村寨社區力量,充分調動羌族人民的集體意識,從而達到有效保護羌族語言和傳統文化遺產的目的。其中,人文社會科學及民族、藝術類學科應扮演重要角色。
為實現上述目標,建議將羌語言文化保護項目納入國家規劃并配備專項資金支持。
[1]David Cryst l語種消亡與物種滅絕一樣可怕.參考消息.1999-11-10.
[2]寶樂日.羌語語言及新創文字使用現狀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3.
[3]張岱年,方立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