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慧
(昆明學院 外國語學院,云南 昆明 650214)
美、英、法等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均已建起了比較完善的教育實習制度。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大學的教育學院與附近地區的公立中小學聯合創辦了一種教師入職培訓的臨床教學基地,彌補了以往過分注重學術性帶來的教育實踐方面的不足[1]。各層次學校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大學能及時獲得基礎教育實踐中發展和需要的反饋,給大學教學注入新活力;而大學也給中小學帶來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促進他們加快專業發展。例如,1987年德州的三一大學與附近的四所中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具體操作是:由大學教師和專家型中學教師組成指導小組,共同研究、制訂實習計劃、培養實習生;實習生參與學校的各項工作和活動:作為教學助手輔助、觀察、學習指導教師的教學與管理,參與教研活動;每周有一天獨立承擔所在班級的管理和學科教學工作;每周返校一次進行實習討論和小結。這一模式使學生有機會全面具體地體驗教師角色的全部內涵,并且有充足的時間討論、反思自己的教與學,通過實踐驗證、再現和改進自己的教育理論與模式。
英國是3+1教育實習模式的起源地,學生獲得學士學位后,要經過一年的教師就職訓練,方能進入教師行業。在這一年中,除了要學習教育理論課程和所任教學科的教學法課程外,學生必須參加為期24周的教育調查和教學實習。[1]除教育實習外,各年級的教育見習也是教學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時間長達20周以上。低年級學生每周半天到中小學見習,了解中小學實際,熟悉和積累教師職業技能,高年級學生的實習則強化“重負荷教學訓練的特點”,需要承擔指導教師工作量的1/3,以獲得足夠的教學實踐經驗。該模式的指導思想是教育實際經驗的大量積累對于把學生培養成勝任的教師是不可或缺的,它體現了對教學實踐經驗的高度重視,縮短了師范生的職業適應期。
法國現行的教師職前培養主要采用3+2模式。“3”指前三年學生主要接受專業基礎知識和教育基礎知識的教育及學習方法的訓練,在取得普通學校文憑后才有資格參加師范學院的遴選;“2”指學制為兩年的教育實習,學生入學就要到中小學參觀,進行兩周的職業感受活動,一學年分兩次到中小學進行各6周的入門教育實習,兩學年則有12周分別在中小學各年級進行教育實習,當中1周體會小學與中學的銜接,之后根據不同層次教師的培養,安排與之相應的模擬實習、應用實習等。3+2教師培養模式體現了法國中小學教師職前教育、職后培訓的一體化,其突出的優點是重視專業定向,加強了教師的專業教育;而長達兩年的教育實踐訓練,提供了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更好的平臺。
比較上述三種教育實習模式,發現它們雖各具特色,但均表現出明顯的趨同性,具有以下共性:
三國教育實踐的共同主旨是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為從本質意義上講,教育本身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學科。國外教育實習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2]第一個階段為“工匠型”培養模式。師范生通過觀察和模仿有經驗的專家型教師的教學來學習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顯然不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第二階段為“應用科學”培養模式,關注的是理論學習和具體教育教學技能技巧培訓,其過程為:理論學習+理論應用=教師發展。這種模式導致理論和實踐脫節,也為時代所摒棄。第三階段為“反思式”培養模式,全過程是:理論—實踐—反思—理論升華—再實踐。其優勢在于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特點,可提升師范生的專業水平和教師就職能力。“反思式”培養模式目前已成為國外教育實習理論的主導。
美、英、法的教育實習內容發展呈現綜合化趨勢,其內容往往根據不同的學習時段,制定不同的實習目標、實習要求、實習手段,形成層次分明的漸進式教育實習內容,指導實習生逐步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學生實習不限于純粹的教學實習,而包括全面擔當一名教師的實際工作,如負責所在班級全部教學活動的計劃、實施和評估,參加教研活動、教職工會議、教師家長協會活動,在職訓練活動,等等。三國均制定了教育實習指導手冊,對各方面的任務作了周全翔實的規定,使實習完全滲透到教育工作的各個層面。
不同國家在教育實習實踐中的具體操作各不相同、形式多樣,可歸結為:“走出去請進來”,分散與集中相結合,教師指導、小組討論及個人反思相結合等。教育實習大都由模擬實習、見習、實習三大部分組成,尤其強調見習效果,通常要求學生在見習時能發現問題,并從理論上找到解決的辦法。教育實習發展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趨勢是時間在總量上不斷增加,表現為階段性和延續性的結合。例如法國,學生一年級實習時間6周,二年級實習時間延長為12周,教育實習共計不低于400學時。
三國的教育實習均采取學校與相關部門無縫對接、基地合作化、指導與考評分工負責的管理模式。大學廣泛與當地的中小學建立合作基地,教育實習前形成大中小學資源優化配置的合作指導小組,對教育實習進行多位一體的聯合指導,開展教育實習的科學計劃、組織實施、診斷性指導和規范科學的評價。其中,中小學的指導教師主要承擔實習生對學科教學和課程組織等方面的指導,大學的督導教師則負責聯絡、協調與評價。另外,教育實習學分化,將教育實習各階段制定成不同學分,有必修和選修兩種類型,針對不同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學分要求和評價體系,客觀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
相較美、英、法等國家成熟系統的教育實習模式,中國因為時間短、教育體制轉型等原因,教育實習體系與發達國家相比具有不小的差距。借鑒國外教育實習經驗,我們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我國現行的教育實習制度,從而促進我國高校的教育實習改革。
各國教育實習模式明確規定了教育實習的任務和目標,并加以分類向學生公布具體的要求和安排。我國固有的教育實習目標為加強學生對中小學教學的感性認識及教學技能的訓練。與上述模式相比,該目標過于籠統空泛,缺少具體要求和安排,學生在實習中不能自覺地、有計劃地按照預定的任務和要求來做,也不能參照目標,把握和評價自己的表現。所以,在實習目標的定位上,可借鑒國外經驗,制訂詳細的、可行的具體要求,以切實保障和促進學生在教育實習中的專業化能力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教育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教育實踐課程的比重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占甚輕。國際教師教育的經驗昭示,增加教育實踐課程的比重、加長教育實習的時間已成為教師教育專業化發展的迫切需求。比照上述國外模式,我們可延長教育實習的整體時間,形成階段性和延續性的教育實習時間模式。延長的時間必須以形式多樣的實習手段、豐富多彩的實習內容加以充實。例如,我們可通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見習講習、微格教學、學生自主分散訓練與教師組織指導訓練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環節、基本技能和教育技術的訓練與考核,培養他們的專業教學實踐能力。在實習評估體系方面,我們可利用學分制、教育實習見習評價體系、微格訓練考評法、教育實習個案研究論文等使之立體化。比如,將教育實習過程與個案的研究論文結合既能深化實習,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科學態度與方法,又能提供一種考評依據。
教育實習方式的多樣化,既能調動實習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資源。我們可采用經濟高效的電子模擬教育實習為真正的實習做前期準備。以微格訓練為例,這是一種在視聽理論和技術基礎上,系統訓練教師教學技能的方法,主要利用聲像手段對學生應掌握的教學方法進行選擇性模擬,通過對每個學生的講授進行錄像、錄音后,再播放給同學觀看,并根據事先制訂的定性與定量性結合的評價指標,由指導教師做出客觀的分析與評價。[3]其優點是直觀生動、目標明確集中,信息反饋及時,評議客觀規范,特別是通過一段時間的積淀,將會形成一個教育實習資料庫,為教育實習不斷注入新資源。此外,我們可按照學生在校時段將實踐教學環節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并進行分步驟、分階段、分層次的分解,組成自成一體有相互關聯的教育實習模塊,使學生的教育實習可逐層展開。這樣做不但加長了教育實習的實際時間,也降低了教育實習成本,加強了教育實習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
為了便于教育實習管理,組建教育實習常設管理機構取代傳統的臨時性教育實習領導小組勢在必行。我們可建立“高校、中小學、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三結合的伙伴型教育實習常設管理機構——教育實踐技能培訓中心”[4]。此舉可整合資源,發揮統一協調、規劃管理的機構職能,有利于建設長期穩定的教育實習基地,形成互惠互助的合作關系,節約實習成本。同時,教育實習的指導與評價也可依托綜合管理機構進行。例如管理指導難度較大的分散實習就可委托行政區內協作單位協助指導和考評。具體可由師范院校教育實踐技能培訓中心組織、協調和督察,統一開展指導和考評業務,聘用基地相關教師擔任指導和考評教師,代行職能,實行三位一體的委托式管理和考評。
在不同國家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中,教育實習均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愈來愈受到各國教育界的重視。我國在這方面目前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尚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但只要立足本國國情,通過借鑒各國教育實習的先進經驗,不斷加以吸納并銳意革新,我們一定能建構出適合我國發展的教師教育實習模式,以有助于未來教師的整體成長和終身發展。
[1]代禮勝.國外教育實習模式對我國地方高師院校英語教育的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9,8.
[2]王薔,馬欣,陳則航.創建具有教師教育專業特色的MATEFL課程模式個案研究報告 [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FLLTP),2008,3.
[3]高月春.國外教師教育實習的趨同性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7,8.
[4]余明遠.教育實習模式述評[J].文教資料,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