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玉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隨著我國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張,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走向大眾化階段。與此同時,社會轉型的進程不斷加劇,社會職業結構、職業素質要求、職場人際關系等方面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社會職業與龐大的就業隊伍之間正發生著復雜的互動。當前,高校畢業生“有業不就”、“無業可就”、“跳蚤”(頻繁跳槽)、“蟻居”、“啃老”等不適應社會的現象層出不窮。高等學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關系到高等教育本身的改革與發展,關系到社會安定及畢業生幸福感的綜合性問題。國內學者對此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有學者指出: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性是指畢業生進入社會后,在與社會互動中,為達到自我發展和適應社會各方面所具備的有序列、有層次的知識結構,對環境健康的心理反應和調整行為方式的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特征。[1]有的學者則從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等角度提出畢業生社會適應的培養對策。[2-3]
高校作為青年精英匯聚之地,發揮著吸納黨員新生力量的“主渠道”作用,同時,它作為思想文化集散之地,又發揮著影響社會思潮走向的“輻射源”作用。可以說,高校黨員的培養質量是高校黨組織的戰斗力基礎。因此,研究大學黨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問題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努力提高黨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問題不但是畢業生黨員自身人生大事,而且是黨組織和黨務工作者開展畢業生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中的個人深入訪談的方法了解高校黨員畢業生的社會適應問題。
(一)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方便抽樣和滾雪球抽樣方式,于2012年12月對廣州市內28名大學畢業一年半年左右的黨員進行深度訪談。在受訪對象的選擇上,研究者重點考慮被試對象社會行業分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綜合考慮男女比例、工作形式、居住方式后選定。訪談對象的基本信息如下:總人數28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12人;公務員隊伍3人,國企7人,外企12人,其他企業8人(其中商業銀行3人,證券業2人,民營外貿業2人,教育培訓機構1人);受訪對象在各單位的具體工作涵蓋辦公室文員、行政助理、銷售、前臺、證券從業員、培訓師等;受訪對象有自己租住房屋,與朋友合租房屋,以及與父母共同居住等形式;受訪對象均是2011年6月離校的本科黨員畢業生。
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制定初步的訪談提綱后,選取5名2011年的黨員畢業生進行預訪談,并結合訪談開展情況修正訪談提綱,繼而對28名被測對象進行正式訪談。每位對象的訪談時間約為30分鐘,為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在征得被訪談者同意后,筆者對訪談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記錄。
(二)訪談發現。
受訪的28名黨員畢業生總體上表示對新的工作生活已經適應,但剛剛入職時普遍經歷不適應期;從很不適應到基本適應,普遍需要3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大部分受訪者在半年時間里可以基本適應新的社會生活。受訪者不適應社會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工作適應問題
工作適應是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的主要方面,但受訪的畢業生黨員對此感到問題較多。“第一個月,我們單位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了崗前培訓。培訓的內容幾乎否定了我以前所有的教育。我從培訓會里學會了寫通知,寫memo,才知道衣服要怎樣穿,甚至是走路的方式都重新學習了。”一位外企的受訪者說。“在學校的時候我的C語言學得最好了,但是公司用的不是這種語言,所以我入職的前半年都是白天挨罵,晚上自習。”“我最不擅長寫材料,什么總結、評優材料、領導講話稿,有時還需要一些圖文并茂的宣傳材料,我至今仍感覺壓力很大。”“單位經常開會,但是氛圍不像學校了,不能隨便說話,要多聽,回來好好趕任務。說多錯多,說多做多。”等等。總的來說,缺乏工作崗位的相關技能與知識是受訪黨員畢業生不適應新工作的主要表現。
2.社會生活適應問題
社會生活適應是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的基本內容,也是受訪者反映問題最多的部分。不清楚戶籍、黨組織關系的轉接程序等問題,讓初入社會的畢業生們在報到之初就四處碰壁,反復跑腿;不懂得租房、做飯、購物、理財等生活技能也讓高校畢業生們感到生活艱難。“我的黨組織關系轉接的介紹信一直放在家里,我不知道要交的。直到上個月單位黨委催,我找出來又過期了,回去學校重開,學校說時間太長不能再開了,所以我應該就算退黨了吧。”一位受訪者難過地說道。“我不善于做飯,而且有點懶,所以只能一直吃快餐,很不健康的。”“我明明一個月有4000元左右的工資,但總是留不住,也不知道花到哪兒去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也不覺得很好。”
3.組織生活適應問題
受訪的黨員畢業生普遍反映工作單位的組織生活是非常少的,有的甚至反映說工作一年半還沒有參加過單位的組織生活。對于有組織生活的單位,受訪者反映單位的組織生活過于輕松,通常就是組織大家周末自駕游,聚聚餐。不少受訪者反而覺得大學里的組織生活內容充實、形式豐富,不能適應工作單位完全要依靠自己進行理論學習、自覺要求自己的模式。“我們半年有一次組織生活,但都是視頻會議進行投票表決什么的,我覺得挺沒有人情味的,我很懷念大學的組織生活。”一位證券公司的畢業生黨員說。受訪的少數公務員崗位的畢業生黨員感覺自己單位的組織生活形式多樣,認真嚴肅,跟大學期間的組織生活差不多。
4.人際交往問題
受訪的畢業生黨員普遍反映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的適應狀況較好,但仍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私人時間有限。“我感覺工作后的時間都不是自己的時間了,以前還可以逃課,現在周末不加兩天班算是好的了。我有時間就宅起來睡懶覺,沒什么時間去交際呀。”二是交際面不廣。“我感覺上班后的生活就是朝九晚五,我的交際圈子除了上班時跟幾個同事一起,就是周末重新回到大學的朋友圈子中,我的圈子太窄了。”三是存在交際自卑感。“我在公司是新人,我不敢主動跟別人交往免得人家說我搞關系;我在大學同學中算是工作比較差是吧,我不好意思跟他們聯系了;我在小區是租住客,平時也不敢主動跟鄰居們交朋友。所以這一年多我都挺寂寞的,我感覺這樣很不好。”四是過度的自我保護。“長輩都說在單位要謹言慎行,不然很容易吃虧,因此我非常戒備,不敢跟同事深交。感覺現在交朋友很難很難了。”
5.心理依賴問題
受訪畢業生黨員大多表現出對母校、對家長的依賴。“工作后一年我都住在大學旁邊的農民出租屋里,周末有空就回學校圖書館或者去打球,感覺自己沒有離開學校很久。”“我有個很要好的同學留校讀研,我就一直住在她的宿舍里,到現在也沒有搬走。”“感覺很想學校,很想念在那里吃飯、購物什么的,比市區便宜多了。”“畢業后的半年里我們同學經常約著回學校打球、聚餐,現在漸漸少了。”“我每天都會給家里打電話,有時候一天打幾個。基本上我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會跟媽媽說,她總能為我解憂。”另外,筆者在訪談過程中還發現有受訪畢業生黨員表現出對同事,特別是上級的依賴心理。“頭兒分配什么做什么吧,我也不想搞太多事情。”“工作任務?我們都是開會分工怎么樣呀。反正我是不會主動要任務的。”部分受訪畢業生表現出依賴性的工作觀念,他們在工作上基本靠領導安排,對自己的工作性質、范圍等還沒有足夠的認識。但他們不清楚別人已經不再用學生的眼光來看待他,二是以獨立承擔職業責任的標準來要求他。[4]
高校黨員畢業生對社會適應的諸多問題,與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及其相伴而來的就業方式、用人觀念、職業地位等一系列問題密不可分。當然,相對于客觀環境層面的因素,高校黨員畢業生社會適應方面的主觀問題也值得深思。
(一)生活實踐能力不強。
生活實踐能力是指人們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行為能力,主要包括在生活上能自己處理日常生活瑣事,比如說做飯,購物,搞衛生,等等。當代大學畢業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在家受到很好的照顧,有的甚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在生活中慣性地依賴父母,缺乏獨立生活實踐鍛煉,生活實踐能力不強。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一直偏向理論灌輸,難以提供生活實踐機會供他們進行實操訓練。因此,大學畢業生從校園進入社會之初,都經歷生活知識匱乏,生活實踐能力不強的窘境,有的甚至因此一蹶不振,喪失服務社會的信心。
(二)業務素質不高。
調查顯示,畢業生感到工作中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知識不夠用44.2%,能力不足17.4%,合計為61.6%。[5]這說明當前高校畢業生的業務素質不夠理想,他們在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仍存在較明顯的不足和缺陷。部分大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的知識面較窄、學習能力不強、動手實踐能力差等弊端延伸到工作崗位,便造成了他們業務素質低的現狀。業務素質方面的不足是高校畢業生不適應社會的主要障礙,這在一方面加重了畢業生適應社會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也使得用人單位與高校畢業生的關系更為緊張,“大學生不好用”成了一些雇主的抱怨之詞。
(三)人際協調能力有限。
訪談結果表明,大學黨員畢業生的人際協調能力有限是他們不適應社會的主要表現之一。影響黨員畢業生人際協調能力的原因首先是他們的人際交往態度。有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人際交往態度總體上并不積極。積極主動進行人際交往的僅占43%,而41.2%不太主動,比較被動的有8.4%,從不刻意去結識他人的占7.4%。[6]另外,用人單位人際氛圍與學校的差異也讓不少黨員畢業生感覺無所適從。在學校里,他們能夠張揚個性,根據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獨立完成學習任務。而在用人單位,他們往往需要壓抑個性,團結協作共同完成一項工作任務。有限的人際協調能力讓不少黨員畢業生感覺聰明才智無法得到發揮與認同,這也成為他們適應社會的一大阻礙。
(四)心理承受能力不強。
家庭的過分寵愛、學校的安逸純潔使得當代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不強。當今的大學生多半在家人過度的贊美和關愛中成大,無論感情、意志都表現得比較脆弱;而當前的教育大眾化環境也未能在學校引入必要的競爭機制。一旦高校畢業生脫離父母、學校的監管而走向社會,強烈的依賴心理和競爭意識缺乏的弊端就會顯露出來,他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感到無所適從,悲觀失望以致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強不利于當代大學畢業生對社會的適應。
質量認證理論中有句至理名言,“fittestforuse”,即適合的是最好的。也就是說,只有大學黨員畢業生適應社會,才能達到“公眾滿意”的效果,才能體現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大學黨員畢業生是否適應社會或適應程度如何,無論對于學生黨員的成長,還是對于高校、社會的良性發展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因此,筆者認為,高校可以針對黨員畢業生社會適應中存在的問題,從知識技能、實踐能力、生活能力、心理素質、人際交往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苦練內功,提倡一專多能的“專才+通才”教育。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用人單位抱怨:大學生不好用,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窄,難以勝任所從事的工作。有人曾調查用人單位認為畢業生最欠缺的因素,結果最為欠缺的是他們的“基礎知識”,排列第三的是“專業知識”。[7]筆者認為大學畢業生順利適應社會的最根本因素是知識技能內功的扎實。我們提倡學校培養一專多能的“專才+通才”的復合型人才。一專多能指學校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專業知識,又要具有適應社會的多方面工作的能力。我們引導學生除了努力學好專業理論知識之外,還應廣泛涉獵其他專業知識,如心理學、文學、歷史學,以及管理、營銷理論等,使自己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特別是高校的黨員學生,他們在校期間通常花較多的時間、精力參與各類社團活動、政治理論學習等,往往更容易忽略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積累。因此,我們應注重引導黨員學生務實求真,扎實學好專業知識,讓自己往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
(二)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從對高校黨員畢業生的訪談中可以發現,學生所學與社會需求的脫節是畢業生不適應社會的重要表現之一。因此,筆者倡導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深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在高校教育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因此,學校教育過程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注重課堂、實驗實訓場所與企業環境緊密結合,讓學生多渠道了解企業需求,盡早接觸社會。(2)搭建專業競賽平臺,讓學生在創作競賽作品中學習。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色,積極開展相關的競賽型的科技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培養科技創造力。(3)注重產學研結合,鼓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引導學生積極申報專利,并為學生的實踐作品提供市場轉化渠道;鼓勵學生借助科技創新自主創業。
(三)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適應能力。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社會適應狀況較差的個體,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差。[8]《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畢業生的心理適應能力。一方面,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能采用求助、努力爭取等積極的應對方式來適應工作社會。另一方面,學校應該關注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及就業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大學生解決現實中的客觀問題,從而從根本上克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
(四)科學的職業生涯輔導,提高適應社會的主動性。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都設有就業指導中心,紛紛通過開展就業指導講座、組織招聘會、提供需求信息等形式開展工作,為學生順利找到理想的職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普遍而言,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本質的理解,仍然是以帕森斯式的“就業安置”為主,[9]缺乏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輔導。職業生涯輔導的目的在于引導個體以更加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個人的職業選擇與人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學會選擇與規劃、通過促進個體自主有序的發展來實現個人與社會之間最積極有效的互動。具體而言,一個系統的生涯規劃應當包括覺知與承諾、認識自己、認識工作世界、決策、行動和再評估、成長六個步驟。[10]只有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職業生涯輔導,喚醒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前提下,積極地探索工作世界,并為此開展進入社會、適應社會的一系列活動,才能從根本上幫助高校畢業生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五)務實的離校教育,提高對具體問題的處理能力。
離校教育是高校在畢業生離校前進行的系列教育的總稱。通常,高校會在畢業生離校前通過輔導員召開畢業生大會、畢業聚餐、畢業生晚會等形式對畢業生進行感恩教育、文明離校教育等。然而,目前很少有學校能系統、科學地安排離校教育的具體內容。筆者認為,離校教育更應該注重學生初入社會必需知識的教育,例如離校手續的辦理,戶籍、檔案、組織關系的轉接手續,報到證的用途及時效,助學貸款的還貸細節等畢業生必須經歷卻經常出錯的問題。這些問題的順利解決將有助于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6][7]趙發旗,李露,程俊俏.大學畢業生社會適應性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論壇,2009,(02):3-8.
[2][5]胡楊.試論大學畢業生在社會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及其教育調適[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20):31-34.
[3]鄧紅霞.淺談大學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22(1):111-113.
[4]陳社育.大學生職業心理輔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06.
[8]江巧瑜,許能鋒,曹建平.大學生應對方式、社會適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路徑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1):25-27.
[9]程良越,王建農.職業生涯輔導[M].香港:職業導師雜志社,2007:28.
[10]鐘谷蘭,楊開.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