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緒彪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
在言語中,動物詞的使用頻率高,文化內涵豐富,是人們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動物詞蘊含著悠遠的文化和歷史,被人類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英漢兩個民族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進程,并且呈現出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文化色彩,因此同一動物在英漢兩種不同文化也被賦予了不同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本文將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對英漢動物詞進行比較,總結出英漢動物詞在文化內涵上的差異性,并簡要分析這種差異性產生的內在原因。
每個詞語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不僅僅包括理性意義,還包括附加意義,這些附加意義包括文化義、聯想義、褒貶義和理據義等。這里詞語所包含的文化意義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點。理性意義是一種可以從詞典里查到的意義,是語言交際的核心因素,是語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聯想意義主要是指看到或聽到某一種事物時所做出的反應或說話人及聽話人對事物的看法及態度,通常在詞典里查不到,它來源于語言所處的社會及文化,也可成為社會文化意義。從表面上看,動物詞是一個語言問題,是一個詞匯問題,但是深究起來,它更是一個文化問題。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任何語言都是依托一定的文化產生的,任何語言問題的研究都離不開對文化問題的探討。
動物詞產生文化意義的基礎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動物是一個生命體,它具有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為、習慣、用途等方面的特征;二是歷史的文化內容、文化傳統和民族心理,包括寓言、神話、詩歌、宗教、傳說、文學、歷史、藝術、語言、地理環境、倫理道德、審美情趣、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三是動物詞大都有一定的聯想意義。聯想是指把動物和另一事物聯系起來,而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文化心理對聯想的產生和激發起著潛在卻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聯想在詞匯引申意義的產生,在豐富詞匯意義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聯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詞義的引申。詞義的聯想和文化的意象實際上中間存在著一個文化信息差異,其中包括詞匯的情感意義、比喻意義和文化內涵等。英漢兩種語言作為兩種成熟的語言系統,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兩種語言的動物詞已經具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由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歷史傳統等方面的不同,英漢兩種語言對同一動物詞有著相同或相異的文化聯想意義。我們從這些動物詞的對比過程中,可以發現英漢兩種文化之間的共性和特性。
從對比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對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詞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語言的學習。我們通過觀察可以發現,英漢兩種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存在著以下幾種關系,即基本相同,大致對等,完全不同和語義空缺。本文試圖通過漢英兩種語言的對比考查文化對詞匯的滲透作用。
由于動物本身外貌特征明顯,不同民族對同一種動物的認識也就存在著趨同性。人類用和動物詞有關的人或物的外貌、品質動作或特征進行描寫,從而達到準確、鮮明、生動、簡練的效果,也就同時賦予了動物詞大致相同的文化內涵。例如:英漢語以狐貍比喻狡猾(as cunning as the fox),用鸚鵡表示學舌或機械地重復(you are no better than a parrot when you act the priest,father de Bricassart.),用狼來表示殘暴和貪婪(he ismad that trusts in the tameness of awolf,a boy’s love ,orawhore’soath.),用蛇來暗指藏有殺機的危險人物(a snake in the grass),羔羊表示無辜的意義(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goes out like a lamb),天鵝代表優雅(as graceful as a swan), 小鹿表示溫柔(as timid and tame as deer),蝸牛代表緩慢(as slow as a snail),蜜蜂表示繁忙或勤勞(asbusy asa bee),豬表示臟和貪吃(as dirty and greedy as pig),用猴子比喻頑皮淘氣(as naughty asamonkey),用公雞或孔雀比喻驕傲(as proud asa cock or peacock)等。
不同于以上的例子,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動物詞的文化意義很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漢語中常用“虎”比喻勇猛威武,相關成語有“虎虎生威”“虎踞龍盤”“如虎添翼”等;然而英語中用lion(獅子)象征力量和好戰勇猛,如:place one’shead in the lion’smouth(深入虎穴),asbrave asa lion(勇猛如獅)。在西方文化中,獅子才是百獸之王,象征著莊嚴和勇猛;而在中國文化中,老虎則在中華民族的思維中充當著這樣一個角色,英漢兩種語言中這類詞語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在漢語中,老虎還用來表示兇惡和殘酷。相關的詞匯也有很多,比如談虎色變、養虎為患、深入虎穴、苛政猛于虎等。我們發現,在英語中,lion(獅子)也有類似的意義,扮演著一個負面角色,如a lion in theway(攔路虎),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虎頭蛇尾),throw to the lions(送入虎口)等。再如“貓頭鷹”和owl。貓頭鷹的習性很特殊,習慣晝伏夜出,我們常用這個比喻喜歡夜里工作而晚睡的人。英語中的“owl”也用來表示“做夜工的人、熬夜的人”,如hewas naturally a nightowl(他天生是個夜貓子)。但是在漢文化中,由于貓頭鷹叫聲凄慘、悲涼,往往被認為是一種不吉利的鳥,如“夜貓子進宅沒好事”的說法;而在英語中“owl”卻表示聰明,如aswise asan owl(想貓頭鷹一樣聰明)。由此可見,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動物詞的文化內涵不是完全相同的。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同時受各民族獨特的歷史風土人情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同一動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表示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內涵。例如:漢語中的龍子龍孫、望子成龍、龍騰虎躍、龍盤虎踞、攀龍附鳳、龍鳳呈祥、臥虎藏龍等都具有褒義;而在英語中的龍基本是邪惡勢力的代表,例如:The celebrated Anglo-Saxon epic Beowulf shows people a flightbetween Beowulfand thewicked dragon。
這類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中國文化中,“狗”多表貶義,象征卑劣可惡的品行;在英語中,狗被視為人們的忠實朋友和可靠的伙伴。“喜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吉祥的鳥,它的叫聲能帶來喜訊;而英語中卻用來比喻嘮叨、饒舌的人。鷹是美國的圖騰,在中國文化里,鷹卻是讓人感覺極不舒服的人。這些詞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表示的是同一種動物,但它們在兩種文化中的內涵意義卻完全不同。
R1Lada 在“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中指出:“我們把生活經驗變成語言,并給語言加上意義,是受了文化的影響和約束的。而各種語言則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為區別。有的語義存在于一種語言中,但在另一種語言中卻不存在。”在不同文化的語言中,詞語的意義不是對等的;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詞的文化內涵意義也不是完全對等的,會存在語義上的空缺。
一種是漢語中有的意義而英語中空缺的文化動物詞。中國文化中賦予了“龜”長壽的意義,而英語中僅僅象征了動作的緩慢;由于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鳳凰用來比喻尊貴或珍奇,如良好的品德稱為鳳德,珍貴稀少的人或事物稱鳳毛麟角;英語中根本就沒有這層意義。
一種是英語中有的意義而漢語中空缺的文化動物詞。Beaver(河貍)在英語文化中是勤奮的代表。這種動物在北美很常見,而且它們每天都很勤奮努力地建房子,不停地工作。所以北美的人們用eager beaver形容那些勤奮努力,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的人。而在中國這種動物很少見,所以河貍就只能是個名稱,引不起人們的聯想。
本文對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進行了全方位的對比分析,體現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同。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由于文化風俗、民族心理、社會歷史的不同,以及所處的具體地理環境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動物詞匯都表現出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對這些詞匯的文化內涵進行對比分析,有助于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加強民族之間的理解。
[1]任飛.印漢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
[2]王德春.論雙語的差異模式[C].國俗語義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廖光榮.英漢文化動物詞對比[J].外國語,2000(5).
[4]印曉紅.英漢動物習語比喻形象的文化差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馮剛.英漢動物詞的文化內涵對比與研究.語言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