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昊冉
(內蒙古師范大學 文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中國古代系統目錄起源于兩漢時期,以《別錄》、《七略》、《漢書·藝文志》為代表。《別錄》是漢成帝時劉向受詔校理群書所撰眾多書錄的分類別編,《七略》是漢哀帝時劉歆繼承父業編成的帶有類序的分類簡目。《漢書·藝文志》總序:“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可知《漢書·藝文志》則是就《七略》“刪其要”而成的我國第一部史志目錄。并且在分類上,沿用了《七略》得“六分法”,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隋書·經籍志》是編纂于唐初的一部目錄書,是繼《漢書·藝文志》之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錄,它主要是根據隋唐時國家藏書并參考它以前的有關目錄書而編成的。在分類上,《隋志》采用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
《漢志》和《隋志》不僅在圖書分類方法上有所不同,在圖書著錄體例上亦有明顯不同。
《漢書·藝文志》與《隋書·經籍志》著錄體例可從多方面進行比較。
《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卷。
《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黃門倡車忠等歌詩》十五篇。
《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
《訓纂》一篇。揚雄作。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
《雅琴趙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奏。
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
許商《五行傳記》一篇。
揚雄《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訓纂》一篇。
《易》傳《周氏》二篇。字王孫也。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
《蒯子》五篇。名通。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論語安昌侯說》一篇。
《漢書·藝文志》各書名之下,有的有注,有的無注。
有注的有以下幾種注體:
(1)注撰人
《元尚》一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談天衍。
河內太守徐明賦三篇。字長君,東海人。元成世歷五郡太守,有能名。
(2)注內容
《奏事》二十篇。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
《高祖傳》十三篇。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為陳古今成敗也。
(3)注真偽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
《神農》二十篇。六國時,諸子疾時怠于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皆依托也。
《鬼容區》三篇。圖一卷。黃帝臣,依托。
(4)注附錄
《古雜》八十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圖一。
《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
《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名無忌,有列傳。
《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
(5)注篇章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
《春秋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
1.只著書名和篇(卷)數,不錄作者。
《毛詩義疏》二十卷。
《周官禮義疏》十九卷。
《喪服禮圖》一卷。
《禮樂義》十卷。
《周易》十卷,漢魏郡太守京房章句。
《尚書》十五卷,晉祠部郎謝沈撰。
《毛詩草木蟲魚疏》二卷,烏程令吳郡陸機撰。
《春秋義略》三十卷,陳右軍將軍張沖撰。
《周易》五卷%漢荊州牧劉表章句。梁有漢荊州五業從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
《古文尚書舜典》一卷晉豫章太守范寧注。梁有《尚書》十卷,范寧注,亡。
《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傅毛萇傳,鄭氏箋。梁有《毛詩》十卷,馬融注,亡。
《春秋杜氏》、《服氏注春秋左傳》十卷,殘缺。
《古文孝經》一卷孔安國傳,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隋書·經籍志》書名之下有的有注,有的無注。
有注的有以下幾種注體:
(1)以撰人為注,對撰人不評介而只敘其時代官銜,間或注明書的真偽及存亡殘缺。
《古文尚書音》一卷徐邈撰。梁有《尚書音》五卷,孔安國、鄭玄、李軌、徐邈等撰。
《集注毛詩》二十四卷梁桂州刺史崔靈恩注。梁有《毛詩序》一卷,梁隱居先生陶弘景注,亡。
《集注喪服經傳》二卷宋丞相諮議參軍蔡超注。梁又有《喪服經傳》一卷,宋徵士劉道拔注,亡。
《喪服要記》一卷蜀丞相蔣琬撰。梁有《喪服變除圖》五卷,吳齊王傅射慈撰,亡。
(2)簡要說明書籍的內容。
《三蒼》三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蒼頡篇》,漢揚雄作《訓纂篇》,后漢郎中賈魴作《滂喜篇》,故曰《三蒼》。 梁有《蒼頡》二卷,后漢司空杜林注,亡。
《勸學》一卷蔡邕撰。有司馬相如《凡將篇》,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瑗《飛龍篇》,蔡邕《圣皇篇》、《黃初篇》、《吳章篇》,蔡邕《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學》二卷,硃育撰;《始學》十二卷,吳郎中項峻撰;又《月儀》十二卷。亡。
《古今字詁》三卷張揖撰。梁有《難字》一卷,《錯誤字》一卷,并張揖撰;《異字》二卷,硃育撰;《字屬》一卷,賈魴撰。亡。
《雜字解詁》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梁有《解文字》七卷,周成撰;《字義訓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彥撰。亡。
1.《漢書·藝文志》的著錄體例有的是書名在先,作者在后,有的是作者在先,書名在后。《隋書·經籍志》著錄均是書名在先,作者最后。
如《漢書·藝文志》
《議奏》三十八篇。石渠。
《楚漢春秋》九篇。陸賈所記。
《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
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
李思《孝景皇帝頌》十五篇。
《隋書·經籍志》
《古文尚書》十三卷,漢臨淮太守孔安國傳。
《喪服經傳》一卷,晉給事中袁準注。
《春秋義略》三十卷,陳右軍將軍張沖撰。
《論語旨序》三卷,晉衛尉繆播撰。
2.《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的著錄作者亦有不同:《漢書·藝文志》簡介書籍作者,《隋書·經籍志》對作者不評介而只敘其時代官銜。
《漢書·藝文志》:
《易》傳《周氏》二篇。字王孫也。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
《雅琴師氏》八篇。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后。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
《隋書·經籍志》:
《周易》九卷,吳侍御史虞翻注。
《喪服古今集記》三卷,齊太尉王儉撰。
《禮論答問》八卷,宋中散大夫徐廣撰。
《春秋左氏傳》十二卷,魏司徒王朗撰。
《論語體略》二卷,晉太傅主簿郭象撰。
3.帝王著作,《隋書·經籍志》列于該時代所收書之首。
《樂社大義》十卷梁武帝撰。
《樂論》三卷梁武帝撰。梁有《樂義》十一卷,武帝集朝臣撰,亡。
4.《隋書·經籍志》記圖書存佚狀態,反映圖書流通情況。
《毛詩辨異》三卷晉給事郎楊乂撰。梁有《毛詩背隱義》二卷,宋中散大夫徐廣撰;《毛詩引辨》一卷,宋奉朝請孫暢之撰;《毛詩釋》一卷,宋金紫光祿大夫何偃撰;《毛詩檢漏義》二卷,梁給事郎謝曇濟撰;《毛詩總集》六卷,《毛詩隱義》十卷,并梁處士何胤撰。亡。
《喪服儀》一卷晉太保衛瓘撰。梁有《喪服要記》六卷,晉司空賀循撰;《喪服要問》六卷,劉德明撰;《喪服》三十一卷,宋員外郎散騎庾蔚之撰;《喪服要問》二卷,張耀撰;《喪服難問》六卷,崔凱撰;《喪服雜記》二十卷,伊氏撰;《喪服釋疑》二十卷,劉智撰。亡。
《春秋左氏傳音》三卷魏中散大夫嵇康撰。梁有服虔、杜預《音》三卷,魏高貴鄉公《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曹軀音、尚書左人郎荀訥等《音》四卷,亡。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隋書·經籍志》(上接第2頁)與《漢書·藝文志》著錄體例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隋志》基本繼承了《漢志》,又在《漢志》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如《隋書·經籍志》記圖書存佚狀況,不僅反映了隋代的圖書藏錄狀態,而且記錄了六朝時期圖書流通情況,(梁有……)總結隋代及以前歷史時期的圖書概貌,為我們考證唐代以前古籍收藏與流通狀況提供依據與參考。另外,通過對二志著錄體例的對比,也可以窺見史志目錄的發展歷程。
[1][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唐]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余嘉錫.余嘉錫說文獻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來新夏.古典目錄學淺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高路明.古籍目錄與中國古代學術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