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曉 陸志榮
(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0047)
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更直接、更密切地和社會發生方方面面的聯系,思想斗爭更為激烈,心理震蕩更為頻繁,是思想政治狀況易于發生變化的關鍵時期。準確把握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的思想動態,認真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對于科學、有效地做好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地位,有效發揮其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提升素質、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等作用和功能,意義重大。
羅洪鐵、董婭曾這樣表述思想政治教育和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其接受他們所傳授的思想,進而用以指導人們行動的活動。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領導下的各組織,以科學理論教育人民群眾,提高人們的理論水平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黨的當前和長遠的目標而奮斗的實踐活動。”[1]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是這樣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社會實踐活動,就是一定的階級或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的影響,以期轉變人們的思想,進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工人階級政黨及其領導下的各革命組織,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體系教育人民,啟發人們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覺悟,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動員人們為實現當前和長遠的革命目標而奮斗的實踐活動。它不僅要解決人們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行為等問題,還必須解決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問題。”[2]陳秉公曾經這樣給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下了個定義:“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與重點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綜合教育實踐。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含義是,為了保證黨和中華民族奮斗目標的實現,以宣傳和傳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體系,引導人們的政治態度,解決各類思想問題,以提高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完善人格和調動積極性為根本任務,對人們進行以政治思想教育為核心與重點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綜合教育實踐。”[3]張耀燦、鄭永廷等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4]以上四種具有代表性的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并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只不過陳秉公先生給出了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張耀燦、鄭永廷等先生明確了思想觀點、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核心教育內容。
明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也就能順理成章地這樣加以表述:為了保證黨和國家奮斗目標的實現和工作任務的完成,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這個特殊的時空內,以宣傳一定時期內黨和國家關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為核心,以引導和幫助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就業價值取向為重點,及時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各類思想問題、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提高其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最終促進畢業生順利成功地就業,及時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輸送德才兼備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綜合教育實踐活動。
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即將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新生人才資源。由于他們接受過系統的高等國民正規學歷教育,掌握一定的專門知識和專業技能,屬于待就業大軍中能夠勝任高科技、高知識含量工作的“精英分子”,有針對性地、富有實效地做好他們就業過程中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特點,另一方面由于其時空的特殊性,而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第三版254頁的解釋,導向有三個義項:其一使向某個方向發展(會談導向兩國關系的正常化);其二引導方向(這種火箭的導向性能良好);其三指行動或發展的方向(宣傳工作對社會潮流的導向極為重要)。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對高校畢業生擇業過程中秉持什么樣的擇業觀、價值觀、競爭觀等方面具有明確的思想導向功能,體現出了鮮明的思想導向性;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向其教育對象宣講黨和國家現行的畢業生就業體制和就業政策、措施,引導和幫助畢業生提高認識、理解黨和政府的良苦用心、感受他們處于人生關鍵的十字路口時來自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因而具有強烈的政策導向性。
1.思想導向性。高校畢業生在就業擇業過程中,其就業擇業行為是受到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支配和左右的。高校畢業生擇業時頭腦中要裝有祖國的需要,他就會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主動面向基層就業。高校畢業生頭腦中如果只考慮自身的個人利益,他就會想方設法留在人才本已相對飽和的大城市,而不情愿到十分需要專門人才的基層就業。這個事實充分說明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擇業行為是受到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支配和左右的。而高校畢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是天生的,它是需要灌輸的,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科學合理、與客觀現實相符合的,它是需要引導的。而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具有這種灌輸和引導功能,因而具有鮮明的思想導向性。
為進一步深入闡明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導向性,下面選擇鼓勵和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引導和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來加以例證。黨和國家積極鼓勵和倡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服務基層、推動基層一線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事業中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這是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旋律。但是,由于大中城市提升自我的各種機會多一些、工作生活學習的基礎條件好一些等現實因素的強大誘惑,較多高校畢業生不愿意面向基層就業,這時就要充分發揮我們善于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給高校畢業生分析宏觀就業形勢,權衡面向基層就業的利弊,借用各學校從基層摸爬滾打成就一番事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對畢業生進行說服教育,及時為他們進行思想導航,引導和鼓勵他們積極主動面向基層就業。
對高校畢業生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職業的看法和態度,這是思想方面的問題,擇業標準、擇業行為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高校畢業生選擇職業要把事業放在第一位,考慮自身的素質和特長,并同社會需要有機地結合,選擇能夠發揮自己特長和潛能的職業,而不要以金錢為準則。畢業生選擇職業要放眼未來,看到發展,而不要以眼前利益支配擇業行為。職業發展,與一個人的職業道德水平有直接的關系,學校要引導畢業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畢業生應遵守擇業道德規范,不弄虛作假,要實事求是,通過正當行為選擇職業。
2.政策導向性。現行的以市場導向為價值取向的“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與黨和國家為了應對2003年以來愈來愈嚴峻的全國性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而出臺的一系列文件、采取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都是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畢業生能否及時了解掌握黨和國家關于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準確分析就業形勢,正確認識自我(長處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等等)是其能否成功順利就業的關鍵。一方面,畢業生需要了解勞動人事制度,包括雇傭解雇制度和用工制度,另一方面,畢業生需要較為詳盡地了解就業政策,因為畢業生就業政策是畢業生就業的權利運用和約束條件的結合,是擇業行為規范的法規性要求。對畢業生進行廣泛的政策引導和咨詢,能使畢業生明確哪些是應該的,哪些是不應該的,自己有什么樣的權利,有什么樣的限制,走出擇業“誤區”,少走彎路,為他們順利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必須加強形勢與政策的宣傳與教育,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理因具有鮮明的政策導向性。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第三版1144頁的解釋,時效有兩個義項:其一指在一定時間內能起的作用;其二法律所規定的刑事責任和民事訴訟權利的有效期限。我們所說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是其在高校畢業生整個就業擇業過程中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解決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等方面發揮的作用。
1.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應與解決畢業生就業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而帶有鮮明的時效性。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宣講政策、分析形勢,而且必須緊貼畢業生找一個與其自身實際相匹配的理想工作,緊緊圍繞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全過程中遭遇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來開展。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畢業生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一般說來必須在第一時間予以解決,否則時過境遷則于事無補。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首重時效,時效性強就成為其顯著的特點。
2.時間緊、任務重的畢業生就業固有屬性要求畢業生就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首重工作效率。按照教育部的規定,用人單位每年11月20日后,就到各高校選拔錄用畢業生。在當前用人單位主宰高校畢業生選拔錄用工作的情形下,校園招聘會的一切安排基本上以用人單位的要求為主導,這就導致在畢業生就業實際過程中,出現就業黃金時期(大致在每年11月~12月),就一個高校而言,數千乃至上萬的畢業生都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擇業就業,造成畢業生思想在短時間內變化劇烈,生理問題(有些畢業生因就業頻遭挫折,內分泌失調導致大量掉發、頭發急白等),心理問題(焦慮、迷失方向、內心失落等)產生,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開展針對性強、實際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畢業生就業固有的屬性,導致圍繞其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顯著的時效性。
高校畢業生就業環節多,其過程涉及黨的各級組織和各級政府、各級教育主管行政部門、用人單位、高等學校、畢業生及其家長等方方面面,關系錯綜復雜。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心境變化劇烈,心靈經受著成敗、得失、取舍等矛盾的煎熬,情緒多變,這些都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出現變動,表現出強烈的變化性。
1.不同的就業環節的思想政治教育側重點不同,內容與方法各不相同。高校畢業生就業有就業準備,接受就業指導和咨詢,參加供需見面和進行雙向選擇、簽約,積極主動配合學校做好畢業生資格審查、體檢、畢業生鑒定,領取就業報到證、畢業證等證件、文明離校、按時按規定報到上崗等六個重要環節,不同的環節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同,教育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準備簡歷、自薦材料環節,應著重進行誠信教育,不能采取簡歷注水等手段欺騙用人單位;在面試環節,要著重加強禮儀禮節教育,幫助畢業生在面試過程中以不俗的舉止、優雅的談吐脫穎而出;在領取報到證離校赴用人單位報到階段,要信守諾言、遵守合同法和勞動法等法律,避免畢業生擅自撕毀就業協議、惡意違約現象的發生。這樣,在不同的環節,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就表現出了較強的變化性。
2.高校畢業生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遭遇的矛盾、困惑、壓力數量多、分量重,思想處于變動不居之中,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具有強烈的變化性。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十分激烈,不少畢業生趕赴了多次招聘會、經歷了多次面試,工作崗位都可能敲不定。在多次失敗和挫折的打擊及折磨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之路,就是思想情緒急劇動蕩變化之路。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針對這種變化,以變應變,針對不同的個體、針對不同個體在不同時空出現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措施,對癥下藥地適時做好思想引導和“心理撫摸”工作,這樣,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明顯的變化性特征。
[1]羅洪鐵,董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22
[2]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3]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3.
[4]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人民出版社,2006,50.
本文為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高校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號12SKG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