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培
(華東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教育學系,上海 20006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改革的開展,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自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無一例外,都在為自身的發展尋求更好的道路。其中,高考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是因為它不僅聯系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而且關系到個人前途命運,也是國家人才的選拔的關鍵一步。2004年,繼上海和北京實行單獨命題以后,教育部又批準了一些省市按照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進行自主命題,這項重大的舉措更是引起社會廣泛熱議,隨著高考命題權從中央下放到各省,越來越多的省市實行自主命題,高考成績失去了統一衡量的標準,而由各省市自主命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本文試圖梳理高考分省自主命題的來龍去脈,以期更多的人能夠了解現狀,為建立更好的人才選拔機制及應考做好準備。
在1977年9月,教育部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提議,決定恢復中斷十一年的高考,倉促之間,“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采取了每省單獨考試招生的方式。[1]到了1978年,高考招生走向規范,開始出現全國統一命題,“文革”剛剛結束,很多人在為這一考試制度的恢復感到高興,各界都在致力于重建“文革”中被破壞制度和秩序,教育界亦如是。隨著一年一年高考的開展,全國統一命題的考試問題也越來越凸顯,很多教育人士也在想方設法進行改革。1984年底,上海在向國家教育部請示“建立會考制度,減少高考科目,進而改革高校入學考試”的同時,提出了上海市高考試行單獨命題的請求。1985年2月1日教育部學生司復函上海,表示“根據你們的要求,同意1985年試行上海地區考生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由你們組織命題、考試”。以此為標志,在全國統一高考的格局下,開始了一個局部地區高考單獨命題的實驗,由此產生了“高考上海卷”。[2]
上海實驗高考單獨命題的原因主要有兩條,首先,是因為中國地域廣、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各省市教育水平不一樣卻用一張卷子,全國也不可能劃出一個統一的分數線只能由各省市根據本地區考生的實際成績和招生計劃進行錄取。其次,與中學課程教材改革相配套也對高考命題與考試改革提出要求。基于上述兩個原因,上海作為中國教育相對發達的地區,有條件率先進行探索高考試卷多元化的實驗,也為課程教材的推進創造條件。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上海開始試點自主命題后,自主命題的省份又擴大到北京、天津,2004年自主命題的省份增加到11個,2005年是14個,2006年實行分省命題的省份達到16個,涉及考生占全國總數的65%。面對這種發展形勢,許多非自主命題省份的家長和考生也希望了解自己所在省份一年或幾年后是否也會自主命題,未來幾年中國的高考改革方向是什么樣的等問題。為此,中國青年報的記者采訪了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應書增,請他為有疑問的家長答疑解惑。“教育部不會讓31個省份全部自主命題,因為沒有必要?!睉獣稣f。分省命題和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各有優勢,分省命題對本省教學的針對性強,使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的風險降低,但命題風險的范圍擴大了。[3]
高考分省自主命題的發展速度展示了它的可行之處,其有優于全國卷的方面,下面就來分析一下高考分省自主命題的有利方面。
第一,高考分省自主命題是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深化考試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的發展階段,高考報名人數逐年攀高,單一的全國統一考試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所以讓一些省份進行自主命題,將有利于國家和各省更好地進行考試制度的改革,增強活力提高命題質量,以期能為國家選出更好地適應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才。[4]不難想象,分省自主命題對我國教育考試制度的影響將是深刻而長遠的。
第二,分省自主命題實際上體現了考試權力的下放,有利于地方發揮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國際教育行政體制改革的趨勢是一致的:中央集權體制和地方分權體制相互靠攏,實現集權和分權的良好協調。全國統一命題考試強調的是共性,這樣勢必會抹殺各省教育發展的個性,很難體現出地方特色。而實行分省命題,使各省市通過高考考試內容的調整,對本地區實施素質教育、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校針對性地選拔人才、考慮本地的鄉土風情文化傳承等發揮作用。例如,(2008-天津18)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門外(南市一帶)出現了租借與天津地方當局均不實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榮的地區,俗稱“三不管”這本質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設的散亂隨意性
此題以天津老城南門外特有的“三不管”為題干,考查天津的考生對中國社會性質變化的理解,將地方上特殊的歷史現與廣闊的社會變化相結合。此題答案為C。[5]
第三,高考實行自主命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高考泄題的風險。試想如果全國共用一份試卷,一旦試題被泄露,就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危險,影響的是全國的考生,誰也擔負不起這樣的責任。這并不是說各省自行組織高考命題就不會出現泄題的可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高考試題泄露的風險,將風險控制在一省之內還可以更為靈活地控制高考試題的更正、誤判等重大考試事故。
第四,實行分省自主命題,相對來說有利于減輕考生的心理壓力。在全國統考的形勢下,考生面對的是全國的考生競爭,每年在高考前后因考試壓力或考試失利造成的悲劇沒有停止過,而分省自主命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至少他們面對的競爭對手相對于全國卷少了很多。
然而,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高考分省自主命題的弊端也隨之出現,并有愈演愈烈的現象。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分省自主命題的公平性存在問題。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寫著“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庇纱丝梢姽绞侨祟惿鐣挠篮阍V求,在我國高考這個“指揮棒”時刻牽動著人們的心弦,在高考中由于分數線的“傾斜”及由此帶來的各地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不均問題引起人們廣泛不滿,而越來越多的省份實行自主命題使得省際錄取分數線將不再具有可比性,掩蓋了不公的現象。另外,我們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由來已久,與高考聯系在一起的各種利益關系可能在這時就會見縫插針,在這種傳統文化氛圍之中,分省自主命題更容易被一些特權或是走后門者利用,從而滋生各種形式的教育腐敗,對無權無錢的普通老百姓家子女是很不公平的,難以做到客觀公正。
第二,分省自主命題的質量受到質疑。國家將高考命題的權力下放到一些省份,這些自主命題省份的只能從本省中挑選大學或是中學教師來命題,而他們在在命題水平和管理經驗等方面恐怕都不及有多年經驗的全國統一命題,因此命題質量勢必受到影響。而命題質量即試題信度、效度和區分度直接關系到考試選拔功能的發揮,考試的權威性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第三,考試的安全也存在隱患。如前所述,如果分省命題已被泄題就能將風險降低,但分省命題泄題的可能性會更大,這是源于命題人就是本省的教育科研人員或是教師,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或多或少地不經意間透露些題目,這種安全隱患我想是防不勝防的。如《南方周末》2005年8月26日刊登了上海高考歷史卷有泄題之嫌的報道,當事人本身就是一所中學的校長。由此可見,自主命題省份的泄題不是空穴來風。
第四,自主命題的成本明顯增加。據了解,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高考試題的總成本每年大致是150萬元左右。而參加自主命題的省市,其直接開支都在150萬元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達600萬元。如果這些開支能夠命制出高質量的試卷,有助于高質量人才的選拔還值得,相反,出現泄題或是其他種種狀況,豈不是造成巨大的教育人財物力資源的浪費。
除此之外,分省自主命題的其他一些弊端也出現了如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動,造成地方保護主義;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利于各省市比較基礎教育的辦學質量和對學生學業水平的評價,等等。
改革是發展的基礎,高考的命題方式也需要在不斷地改革中摸索前進,面對社會各界的熱議,高考命題方式是繼續擴大分省命題還是將命題權力收回,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還有繼續擴大分省自主命題的趨勢,我認為高考的改革與發展,以及實現考試的科學與公平不是個人的事,是關系全社會的大事,在將來某個省市是否實行高考自主命題,要確實做好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來做決定。最后,希望高考改革能夠越走越好,當然這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理論研究和不懈的實踐探索。
[1]呂型偉.智取高考自主權[J].黨政論壇·干部文摘,2009(6).
[2]單獨組織高考命題——上海卷的產生[M].上海高等教育文庫·改革發展篇.
[3]堵力.我國高考改革在推進31個省份不會全自主命題[N].中國青年報,2007-04-17.
[4]但昭彬.高考“分省自主命題”之利弊分析[J].湖北招生考試,2006(2).
[5]韓校,徐瑛,舒雪來.自主命題中的地方特色[J].高考加油站,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