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華
(海安縣實驗中學,江蘇 海安 226600)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師也。
——《禮記·學記》
PPT課件因其支持媒體類型多及易學易用的特點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被廣泛應用。PPT課件應用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課堂的容量,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潛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生動性和可持續性。但現在許多中學語文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出現以課件播放為主線,教師為導演,學生為觀眾,忽視學生對教學內容和過程具體感知的現象。這種課堂教學方式使教學信息傳遞模式成為單線程模式,即師→生信息流動,缺乏生→師、生→生之間教學信息聯系,教學過程的“預設”太強,缺少真實的“再生”。
杜威認為:“知識是有機體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有機體為了適應環境刺激而做出探究的結果。”因此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參與課堂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與學習知識的滿足。而過于依賴多媒體課件播放會減少學生對教學積極的參與,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仍然是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實際上是現代版“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學習,被動接收,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無法落實。
為了實現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最大化,克服由于教師對教學內容與過程過度預設、過度干預、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的主體地位的弊端,增強學生對語文教學知識的再生性與創造性,我根據學生現有能力及不同教學內容嘗試了幾種不同的教學方式。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播放PPT課件,教師基本不干涉學生的學習進程與學習內容,運用這種教學方式的語文教學內容一般以難度較大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為主,充分利用PPT課件大容量、快節奏的優點,是教者實施次數最多的一種方式。在備課時教者要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編制一份導學案,其教學作用是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式,同時教者還要制作一份具體教學內容PPT課件,其教學作用主要解惑和拓展學生思維。在導學案設計中,我一般將它分為“課前自主預習”和“課堂自主探究”及“課后自主提升”三個欄目,盡量避免在傳統模式教學下學生“吃不下”與“吃不飽”同時存在的現象。而PPT課件主要作用是“承前啟后”、“化解矛盾”,即強化課前自主預習效果、推動課堂自主探究、促進課后自主提升。
以小說《祝福》為例,我實施教學的基本進程如下:
(1)通過多媒體教室(一人一機)局域網絡將本課教學課件和導學案下發到每個學生機中,用投影儀呈現PPT課件的結構與PPT課件基本的操作方法。
(2)學生結合導學案與教材自主瀏覽課件,按照導學案要求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查找相關知識的學習方法及相關問題的答案,也可以通過教室局域網絡向相鄰同學和教師請求學生協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問的內容可進行個別輔導,也可面向全班做難點解析。
(3)教師巡視學生學習進度和內容,當場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性問題和教學疑難。在此過程中特別要求學生不要過于追求一些知識的細節,防止學生在課堂中偏離教學內容主線,影響當堂教學任務的完成。
(4)學生通過教室局域網絡提問系統向教師提問,
(5)在適當時機教師下發導學案的參考答案。相鄰同學之間進行互相批改和評價。
(6)抽查部分學生的導學案,及時了解學生課堂作業情況,加強師生互動。
教學教程特點:學生自主確定學習進程速度和學習內容的順序,師生與生生互動頻繁,整個教學節奏較為舒緩,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但此類課堂教學模式由于學生學習活動的自由度很大,在課堂中有少數學生做一些與教學無關事件,如打游戲、聊天等。教師可以通過教室網絡終端設置阻止常見的網游網站和在線聊天工具的地址,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的實時監控和巡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和目的性。
教學結果評價:全體學生都完成本課導案中的“基礎篇”,目標達成率100%,“提高篇”有近80%以上學生進行了嘗試性學習與訓練,多數學生能靈活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導學案中的提高閱讀訓練,效果明顯。此類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同班級之間的教學效果差異非常明顯。
為了進一步放開課堂,提高學生課堂語文學習的自主性和開放性,我讓學生以教材和導學案為主要依據自己制作PPT。此教學方法適宜運用于短小精悍的文本,如現代詩歌、古代詩詞等。下面我以《再別康橋》為例說明此類教學方式的實施過程。
導學案不僅是學生課堂學習目標實現的主要依據,而且是學生制作PPT的基本思路,因此我精心準備實現本課教學目標的導學案。此導學案不僅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及教學的具體要求,還指導學生制作PPT時的一些基本要領,課件的大致結構、主色調及課件制作的基本技巧等。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減少學生收集PPT素材方面的時間消耗,我為學生準備了一些認為必要的課件素材,如:作者簡介、康橋情結、寫作背景、名家論詩等,還包括一些精美的圖片和略帶憂愁的音樂。當然為了體現學生課件的個性化,我也鼓勵學生通過互聯網來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素材。
教學的基本進程如下:
(1)通過多媒體教室的局域網下發導學案和課件制作素材壓縮包。
(2)要求學生認真朗讀詩歌并研讀導學案的知識能力要求。
(3)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智能排列順序制作PPT,在這個過程中依次完成導學案的相應要求。
(4)巡視學生學習制作過程,學生通過生——生互助系統與師——生提問系統解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5)學生通過網絡共享系統相互播放對方的PPT,提出對方要改進的內容。學生推薦優秀作品。
(6)展示優秀作品并進行適當的點評。
教學進程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制作PPT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對詩歌的個性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性與探究性。為了防止學生“不勞而獲”直接從網絡上下載此教學內容的課件,我在實施教學時關閉了學生機與互聯網的連接,學生所用課件素材全部從教者提供的素材包中獲取。
教學結果評價:由于學生充分發揮了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助功能,導學案完成非常出色,更令人叫絕的有些學生通過PPT更傳神地體現出詩歌表達的審美境界和康橋對作者心靈之重,有力地感染了讀者,另外有些學生對詩歌鑒賞的方法總結也獨樹一幟,令人驚嘆。但此類課堂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學生制作的課件較為零亂,圖片、文字和色彩組織很不符合人的視覺要求,還有些學生只專注于某一張幻燈片的制作從而影響了其本課的學習進程。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因此為了讓學生體驗自己做“小老師”的感覺,我嘗試了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制作教學PPT課件,想讓他們通過PPT向觀眾介紹此文章及相關的教學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與創造性。
實施此教學方式時我以一些教學內容相對較為淺顯的散文為主,也涉及新聞報道、學生課外閱讀文本等,如《想北平》、《前方》等。教師在實施教學前首先要把握本課的“三維”目標并打造本課PPT的基本框架結構,為學生制作提供一個抓手,它既要符合教學目標又要讓學生思維有拓展的空間,充分體現本課的教學特色。
以《故都的秋》為例,我制作的PPT框架主要包括以下綱目:名人筆下的秋、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作者筆下的秋(南方秋的缺憾、北方“十分的秋意”——秋晨、北國的槐樹、秋蟬、秋雨、北方人、北方的果樹、我愛北方的秋)及你心中的秋等幾個模塊。
本課教學大致進程是:
(1)通過局域網發放本課教學目標和PPT框架文件,并用投影儀演示PPT框架文件的知識結構。
(2)指導學生制作本文PPT的步驟:①學生研讀教材(最好在課前預習完成);②學生播放本課PPT框架結構,了解制作的重點;③制定每個框架下知識目錄(細化框架知識結構)④從教材和互聯網查找自己需要的課件素材(杜絕從網絡上抄襲別人的課件,一定要體現制作者對教材的個性理解)
(3)及時解決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指出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出現的普遍問題。
(4)學生之間相互播放對方的作品,相互取長補短。
(5)學生推薦優秀作品,教師展示這些作品,作出必要的點評。
教學進程特點:因要在一課時間內對教材進行知識梳理并完成PPT,教學過程較為緊張,學生之間制作的速度與質量差異非常明顯:有些學生對散文理解很有靈性,有些學生顯得有些淺薄,有些學生能很好把文字、圖片、聲音等多媒體素材內容有機融合,有些則顯得呆板。特別是“你心中的秋”,有些學生觀察別具匠心,筆下的秋天很傳神、很真實,體現了學生較高的感悟自然的能力和廣泛的知識面。
教學結果評價:通過本課自主學習,學生在根據教學內容制作PPT課件的同時,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由于此教學方式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較高要求,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效能差異很明顯。但無論如何通過此類探索性學習為學生實現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正如羅曼·羅蘭所說:“通過自己的努力即使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要好得多。”
教者通過三種不同模式的多媒體教學力促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語文的習慣,改變傳統多媒體教學中灌輸式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礎教育課改綱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的訓練實現“‘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葉圣陶先生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