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紅美
(南通市陸洪閘小學,江蘇 南通 226000)
課堂教學中的導課環(huán)節(jié),是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精心設計導課環(huán)節(jié),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而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法是最簡單、最常用的導入新課的方法,是教者直接點出課題、點明學習目的、做到“課伊始,意亦明”的一種導入。它具有簡潔明快的特點,能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幫助學生把握學習方向。這種導入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而且增強了其學習的責任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草蟲的村落》的導入:同學們,大自然是精彩的,下面跟我讀《草蟲的村落》并思考:1.這篇文章寫了哪個季節(jié)?2.文章中哪個詞描述了作者眼中的村落?問題出示后,師生同讀,并分析這篇文章,認識《草蟲的村落》描述的草蟲的生長環(huán)境。緊接著老師又用投影儀打出了《動物世界》的片段,要求學生觀看,親身體驗。老師說:同學們,你們對草蟲的生長環(huán)境是什么感覺,為什么?教室里炸開了鍋,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回答自己心中的感受。當學生各抒己見后,老師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草蟲的村落》。
這篇課文的導入,用到了視頻和片段及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大約用時9分鐘,一堂課總共只有45分鐘,教學實踐如此緊張,而教師導入就用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有效的教學時間還剩余多少,這種兜圈子、做遷移、造氣氛的課堂導語其實就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可是有的教師還美其名曰“創(chuàng)設氛圍,情境導入”。
其實,在上課前,老師已經(jīng)印發(fā)了導學提綱,要求學生在課前根據(jù)導學提綱進行充分的預習。通過預習,學生基本上對課文有所了解,也知道老師這堂課講的是《草蟲的村落》這篇文章。試想一下,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必要去慢慢導入嗎?這樣的導入是徒勞的,只是浪費時間,完全是煽情或者表演,對整個課堂教學沒有多大的作用,根本不可能起到創(chuàng)設氛圍的作用。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與其畫蛇添足地導入,還不如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這樣也許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當然,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樣的導入法一般在高年級采用,因為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和意志力較差,直接導入法往往收效甚微。
從上述課堂導入對比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開門見山”式導入的精彩。導入語言精練、簡短、生動、明確,富有鼓動性,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需要感、緊迫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心中有數(shù),誘發(fā)他們探求新知識的興趣,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導到課堂教學中來。
可見,“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要求教師的開場白是直接點題,用準確精練的語言,主動提出一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一個具體而微的感覺。雖然是直接導入,導入時間很短,但教師還是要注意在導入時的語言要做到簡短、明白、易懂,以生動有力、簡潔明快的語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那么,具體來說,在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開門見山地導入呢?
良好的開端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前奏作為一節(jié)課的序曲,其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節(jié)課的效果。因此,優(yōu)秀的教師都十分注重課堂前奏的積極設計,開門見山、簡潔明快的教學方式更易于創(chuàng)設情境、乘勢而為。
這種導入方法是語文課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總有一個標題,即使是“無題”,那也是標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讀者接觸文章的第一步。透過標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構思。從標題導入課文,可以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然后可以比較順利地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學生讀文章,首先接觸的是文題。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題意。由審題入手,抓住重點,促使思維迅速定向。圍繞課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直截了當,使學生迅速進入對教材中心問題的探求;同時,也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比如,學習《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可以這樣導入:這篇文章的文體是記敘文,敘述色彩較濃。通過介紹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基本情況、地形概貌,學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初步掃清理解障礙。了解題目,對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內(nèi)容很有幫助。解題式導語的關鍵是抓住題目中的典型詞語,通過對這些詞語的分析與挖掘,把學生的思路引進題目的中心和課文內(nèi)容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從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思想導入,也是常見的一種導入新課的方式。教師先揭示中心事件,后介紹作者,再講讀課文。教案呈現(xiàn)導、讀、思、品、寫5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緊扣,中心明確,結構緊湊,條理清晰。
如一位教師在教《詹天佑》時這樣開始的:“詹天佑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為我國的鐵路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那么,當時中國的鐵路建設的背景怎樣?詹天佑的生平、學習經(jīng)歷如何?是什么力量激勵他如此發(fā)憤圖強?我們讀完文章就知道了。”這樣導入,既幫助學生了解了有關詹天佑的知識,同時又牽出了文章的情節(jié)線索,提出了思考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盡快地進入課文學習。
例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教師可用成語“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作為導入,先讓學生查成語詞典弄清成語的意思,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開門見山地運用歷史典故或故事進行導入。例如,在教學古詩兩首:《題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時,有一位老師這樣導入:“這兩首古詩反映了當時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學瑰寶。其中,名言警句、詩詞、對聯(lián)、成語故事等,言簡意賅,想象豐富,含義深刻,表現(xiàn)力強,影響深遠。授課時,巧妙地引用它們作為導語,常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再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教師可先從魯迅先生的生平經(jīng)歷、文學成就等方面著手,讓學生對魯迅的情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老師帶領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組織學生討論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討論中加深學生對魯迅先生的理解。通過這幾種方式產(chǎn)生的“合力”教學效果很好。當然,學生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之前,已經(jīng)對魯迅先生本人的生平概況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基于這一理念,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開門見山式的教學方式,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這已經(jīng)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新的亮點。一個好的開頭,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使課堂充滿靈動的氣息,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意義。
教師一走上講臺,直截了當?shù)靥岢鰡栴}讓學生思考。有的放矢地帶著問題讀書,思維迅速定向,很快進入對課文中心的探究。有位老師在講述《落花生》時,這樣導入:“大家預習了課文之后,最令你感動的片段是什么?說說落花生取名的含義。”這樣的導入使學生很快進入了對課文中心的把握。
還以《詹天佑》一文為例來說明問題。一位教師對課文第六自然段是這樣處理的,該教師首先用“讀課文,畫圖表示詹天佑開鑿隧道的兩種方法,體會詹天佑杰出的才華,并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做統(tǒng)領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理解、交流,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充分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機會。其后,在找典型同學作重點發(fā)言時,該教師又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升認識水平,加深情感體驗:這樣開鑿隧道有什么好處?都使用中部鑿井法行不行,為什么?他能根據(jù)不同的山勢采取不同的鑿井方法,你從中感悟到什么?(引導學生感悟詹天佑超常的智慧)這樣的細節(jié)設計,總體方向明確,細節(jié)層次清楚,有學生讀書、思考、交流的時間,有教師引導提升的過程,是較為理想的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文的現(xiàn)成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一個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成功的導入教學,可以給足孩子們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在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下滿懷信心地參與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使孩子們的大腦中閃爍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光芒。有了導入教學,一切又是那么的自在,絲毫不露痕跡,頗有“潤物細無聲”的味道。
開門見山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巧妙而有效地導入,不但使學生瞬間聚焦課堂,還能引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動機進一步加強,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魅力所在。而開門見山就是教師利用語言、設備、環(huán)境、活動、音樂、繪畫等各種手段,制造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處于積極學習狀態(tài)的技法。開門見山如運用得當,則會使學生身臨其境,意識不到是在上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獲得知識。
總之,課堂教學是師生的互動過程,“開門見山”式導入的運用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師生的情感在上課開始時就得到交融。這就要求老師語言精練、講解精彩,能抓住重點,切忌拖泥帶水、詞不達意、吞吞吐吐,甚至自己唱獨角戲而不顧學生的情緒。只要教師心中有學生,充滿智慧,積極捕捉并有效開掘教學中精妙的細節(jié),定能“于細微處見精彩”。
[1]王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的導語[J].新課程學習,2008(7):39.
[2]彭玉華.語文教案創(chuàng)新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