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斌
(南京醫科大學 醫政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9)
每個時代的大學生身上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90后大學生,其思想行為彰顯著沖破傳統,標新立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培養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任,只有及時了解不斷變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準確把握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特點,探索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采取新對策,才能增強教育的時效性,達到育人的目的。
1.政治關注度高,思想活躍,但對一些基本問題認識較為模糊。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化時代,鼠標一點,世界盡現眼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讓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變幻莫測。大學生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除專業學習外,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也非常關注,如對黨的十八大、國際關系、臺海局勢等均表現出很高的關注度。但大學生們對政治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不盲目崇拜,也不被動接受。而是按照自己的認知進行思考和實踐,在思考和實踐中既有鮮明正確的立場也有困惑和迷茫。一般在涉及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如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霸權、釣魚島、黃巖島問題的紛爭,臺獨、藏獨、疆獨等分裂祖國的行徑,他們均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感,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和國家統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表示極大的認同。但在一些深層次的理論問題上,主要體現在如何堅持黨的領導,反對實行西方多黨制;如何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等又存在偏差和模糊觀點[1]。
2.價值觀主流積極向上,但價值取向務實多元。
當代大學生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成長起來的,自幼就受到升學、擇校、就業等壓力,他們普遍接受了自主、競爭、公平、效率等市場經濟的意識,多數大學生崇尚奮斗、努力學習、奮發進取,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社會的認可,也不乏以志愿者的形式奉獻社會,實現自身的價值。但社會中客觀存在的多元價值觀也沖擊著當代大學生,追求物質利益、重實惠、圖享樂,淡漠理想,短期行為等功利主義和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將自己凌駕于集體之上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也在不少大學生中存在著,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可小視,如一些學生在入黨、當學生干部、選擇性地參加實踐活動時會帶有一些不純動機。
3.認知能力較強,知識面廣,但動手能力弱。
由于網絡的普及和各種傳播媒介的涌現,當代大學生有了方便快捷的獲取知識的途徑,加之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從各方面汲取知識,內容相當豐富,知識面寬泛,但大學生普遍缺乏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往往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種重知識掌握,輕能力培養的結果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寬泛多樣的需要,學習后勁不足,面對市場選擇時,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力,譬如許多大學生在實踐中存在干不了和干不好的問題,近年來出現的大學生就業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學生知識能力的欠缺。
4.善于利用網絡平臺,但過分迷戀網絡。
當代大學生很小就開始接觸網絡,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使網絡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各種工具遨游于網絡世界。一項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每人至少有一個電子郵箱,一個網名,一個QQ號,20%以上擁有自己的網絡博客,上網儼然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除了利用網絡獲取知識開闊視野外,還在網上發布信息、聊天、交友、購物等,然而,網絡畢竟是“雙刃劍”,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學生整天沉迷于網絡之中,離開網絡就顯得焦躁不安,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登錄QQ,課堂上使用手機上網看小說、玩游戲已司空見慣,更有甚者逃課進網吧,徹夜打游戲而導致精神恍惚,荒廢學業,還有一些學生陷入虛擬世界不能自拔,回歸現實生活卻難以融入,導致身心健康出現問題,以致悲劇時有發生。
5.個性張揚,但心理脆弱。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他們較少受到傳統的約束,具有自由奔放的性格特征,他們喜歡自我設計,自我展示,喜愛與眾不同,張揚個性。但同時他們多數又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各方過多的關注和寵愛,生活中少有挫折,少有擔待,自以為是,缺少團結協作精神,進入大學后,面對同樣的個性群體,獨立生活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及忍耐包容能力等方面的脆弱性就暴露出來,他們中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據調查,“20%—3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強迫癥、抑郁癥和焦慮癥等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發展為自殺、犯罪等”[2],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挑戰著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實現與時俱進,因時而變,有的放矢,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同時,加強針對性,體現時代感。
1.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方向,變強勢灌輸為因勢利導。
在政治信仰、價值選擇多元化的背景下,針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選擇判斷能力不強,容易出現搖擺的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武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偏離的主體方向和永遠的主旋律,但教育方式要變強勢灌輸為順勢引導。教育者要放下架子,與大學生對等地探討思想領域的各種問題,對話交流要融入情感,真實客觀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質,引經據典闡述分析,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3],真正使大學生從情感上,更從世界觀的高度,自覺而理性地接受、認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構筑起當代大學生強大的精神支柱。
2.貫徹“以人為本”理念,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主體。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是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交流、雙向溝通的過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從而形成了教育者居高臨下灌輸,受教育者被動聆聽接受的模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學生思想實際,效果不佳。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當學生發現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時候,你的教育是蒼白的。”具有反叛精神,崇尚獨立思考的當代大學生早已厭惡了那種被動接受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變以教師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站在學生的立場,關心、理解、尊重他們,關心他們的思想,傾聽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的個性,滿足他們的需求,維護他們的根本利益,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貼切、親和,富有人情味。以學生為主體,還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充分信任他們,讓他們實施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展示,教育者要以賞識的目光、寬容的心態接納他們,鼓勵他們,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自我教育與他人教育相結合,以自我教育為主的新型教育方式。
3.直面社會熱點問題,變空泛說教為有的放矢解惑。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青年大學生存在一些理論和實踐上的困惑與疑慮,如對社會公平問題、消極腐敗現象等表現出疑問、不滿均不足為奇。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時代感,善于捕捉社會熱點,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立足大學生的思維視角,了解他們的疑點、難點,并敢于直面社會熱點問題,回答他們的質疑,變空泛說教為有的放矢解惑,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澄清模糊認識,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4]。
4.創建網絡平臺,變傳統式溝通為現代式溝通。
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教育的普及,使信息的傳播和接受形式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網絡為當代大學生開啟了全新的文化空間,開辟了快速、便捷的溝通渠道,其覆蓋面、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但網絡文化和信息良莠不齊,腐朽低俗的信息對當代大學生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腐蝕消極作用不可低估。思想政治教育要搶占網絡這個重要陣地,運用網絡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變傳統式溝通為現代式溝通,贏得學生教育的話語權,通過構筑網絡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的新奇特效果和視覺沖擊,傳播社會主流思想,弘揚中華文化,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并利用當代大學生喜歡網上交流的特點,采用QQ群、博客、微博、飛信等形式,恰當使用網絡語言與他們進行雙向交流,借此使學生產生認同感,形成共鳴,增強傳播效能,提高網上引導的有效性,實現網絡育人的目標。
5.加強心理教育,變知識傳授為人格塑造。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現象,復雜的社會環境、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加之學業競爭、能力挑戰、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等各方面的壓力,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難免出現心理失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視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培養健全人格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運用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理論和成果,通過采取心理咨詢、心理幫扶、心理干預等措施,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和人格訓練,疏通各種渠道及時化解學生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礙,培養他們具備完善的個性、穩定的情緒、頑強的毅力和良好的適應能力等心理素質,這一點相比知識傳授、人格塑造更為重要。
6.開展實踐活動,變封閉為開放。
缺少社會實踐是當代大學生普遍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要創造條件彌補大學生的這塊短板,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社會是鮮活的大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變封閉為開放,讓大學生通過廣泛地、多層次地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接受鍛煉,增長才干,印證理論,認識社會,從而正確定位自己,提高社會融合能力,為服務社會奠定基礎。
總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但無論如何必須針對他們鮮明的個性,因時而變,采用多樣的、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以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熊榮伍.當代大學生群體思想特點與變化原因[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23.
[2]高弟.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J].文教資料,2008,9月號中旬刊.
[3]王軍.從學生角度出發談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科技信息,2009(33):152.
[4]袁而純.思想政治理論課在“90后”大學生中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挑戰與回應[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2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