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琴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社會科學研究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中央民族大學 管理學院,北京 100086)
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60萬人,比2010年增加約30萬。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強調,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要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重點在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而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的人,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因此,探索高校輔導員在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方面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就業能力這一概念源于就業,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1]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特點如下:
一是復合性。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它絕不僅是指一種就業的技能,而且是一個符合性的概念。包括人面對自我、有存在勇氣的IQ(智力商數)、活在社會中的EQ(情緒商數)、后天學習得來的客觀知識KQ(學識商數),是一種綜合素質和在職場中的綜合能力的體現。
二是外顯性。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必須是可以明確表現出來的。而不是眼高手低,妄自尊大卻缺乏踏實做事的態度和能力。其具體表現,有基本的專業素養、思考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這些基本素質不是內含的,而是以恰當的方式彰顯出來的。
三是長期性。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從時間維度上說,不僅是求職的階段,更包含其在職場中的表現和發展潛質。就業能力應該涵蓋大學生從畢業求職到從事實際工作,貫穿整個職場生涯。
高校輔導員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教師,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有重要影響。因此,高校輔導員在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這個領域,重任在肩且大有可為。
在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課題中,高校輔導員是引導者、執行者,又是服務者。當前,學生工作的情況日趨復雜,因而對輔導員的要求隨之提高。新形勢下,一名合格的高校輔導員除了具備基本的政治素養之外,還需要具備以下素質。
1.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由衷的熱愛。
愛是教育的事業,沒有愛心,沒有真誠的情感付出,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
2.學習能力。
輔導員自身要保持學習的狀態,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唯有如此,才可以達到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3.對現實情況的認識能力。
輔導員要有戰略思維和眼光,既要認清社會對畢業生素質的需求,更要認識到在校生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并采取適當措施盡量縮短這一“鴻溝”。
4.對學生的影響力。
輔導員在學生中有一定的威望,“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學生有一定影響力,對于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有重要作用。
1.實施大學生就業全程指導模式。
當前我國各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許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只針對畢業生,局限在就業這一個環節,而對非畢業生、對就業之外的環節包括學業、職業和事業發展問題,則缺乏指導與幫助。大學生的就業與此前的學業、此后的職業和事業都是一個連貫的過程,需要進行系統的指導。就業指導只是針對畢業生的“季節性快餐”,而且內容上偏重于簡歷制作技巧、面試技巧培訓,缺乏整體性和長遠性。學生在求職中的競爭是綜合素質的競爭,絕非傳授一些技巧便可應對的。應該把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內化于對學生綜合素質、意志品質的塑造,時間上,應貫穿學生在校期間的始終,真正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真正做好就業工作需要塑造大學生的整體氣質和素質,而要做到這點,需要學校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從時間跨度上應該從入學直至畢業進行全方位的培養。目標體系為:學會為人、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共處。內容上也是針對大學生各個成長階段的特點,各個年級的工作重點為:一年級引導學生盡早適應大學生活,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專業;二年級主要是學業指導,培養就業素質;三年級則重點為擇業指導;四年級學生面臨就業,可以側重就業指導。[2]不僅如此,更要將學生性格的完善、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為重點。
2.注重對學生性格的引導和塑造,以及良好工作習慣的培養。
分析心理學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不能改變,但是,性格可以修正?!泵绹睦韺W家弗洛倫斯·妮蒂雅曾寫了一本風行全球的暢銷書《性格解析》,提出了“四種性格理論”。該理論是一種深層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學問,將人分為四種:可愛樂觀型、權威急躁型、完美憂郁型、平和冷靜型。高校輔導員應該盡量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發揮他們各自的優點,同時與學生一起制訂“性格計劃”,適當完善他們的性格,盡量克服各人的性格弱點,爭取“讓活潑型統籌起來,讓完美型快樂起來,讓力量型緩和下來,讓和平型振奮起來”。
提升就業能力,除了完善性格外,還要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好習慣是寶貴的職場素質,比如學會計劃和總結、良好的執行力、不拖延高效率地工作等,這些都應該在平時一點一滴的學習生活中培養。
3.注重學生“核心競爭力”的培養。
“核心競爭力”這一概念是1990年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倫敦商學院教授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在其合作發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業評論上的《公司核心競爭力》中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對核心競爭力的定義是:“在一個組織內部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關于怎樣協調多種生產技能和整合不同技術的知識和技能。”[3]從與產品或服務的關系角度來看,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隱含在公司核心產品或服務里面的知識和技能,或者知識和技能的集合體。
關于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同學者也有不同定義。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應包括“基于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創造、獲取、整合戰略資源的能力”及“支配各種能力的能力”[4]。筆者認為,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是以個人專長為核心、以良好的身心素質為基礎、以較強的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為載體而整合的一種綜合能力。
高校輔導員在增強學生核心競爭力方面可以做到:
首先,意識灌輸。應該將核心競爭力的理想貫徹到全程指導體系之中,明確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引導每個學生了解自己,針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結合社會需求,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梢砸龑W生認識自我,了解自己適合的職業。
其次,提供必要的具體指導。學生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具體方式,輔導員可以給予具體的引導。比如,某女生所學專業為國際經濟與貿易,結合自己的愛好特長,想把英語作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輔導員在引導她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同時,引導她明晰目前距離職業理想的要求還有多遠。因而制訂出更加具體的計劃:考哪些證書,重點了解哪個行業,去哪類企業實習,積累哪些知識和經驗,等等。
再次,引導學生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今大學生“眼高手低”,實踐能力缺失的現狀比較突出。當今,許多高校的實踐培養和創新培養機制不健全,高校輔導員應該不等不靠不抱怨,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后,適當引入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咨詢。拓展訓練,又稱外展訓練,其英文名為“Outward Bound”,從字面意思上解釋為“出海的船”,并在教育領域詮釋為一艘小船在暴風雨來臨之際,離開安全的港灣,駛向波濤洶涌的大海,去迎接未知的挑戰。[5]拓展訓練作為一種新興的體驗式學習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創新精神等,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團隊意識,改善人際交往,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增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6]2002年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聯合召開的全國“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會上,下發了《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標志著素質拓展訓練在我國學校教育領域的全面展開。
心理咨詢大師卡爾·羅杰斯說過,20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是“小團體運動”。通過團體經驗,人們可以重新探索自我、發展潛能,團體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機會。團體心理咨詢是相對一對一的個體心理咨詢而言的。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即由咨詢員根據求詢者問題的相似性或求詢者自發,組成課題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團體心理咨詢既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又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皥F體咨詢的過程被認為是一個通過成員互相作用,來協助他們增進自我了解、自我抉擇、自我發展、進而自我實現的一個學習過程?!兄趯W生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性,學習社會規范、適應社會生活的態度與習慣,以及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作風,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保?]而上述這些素質,都是與就業能力有內在一致性的。高校輔導員適當引入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咨詢,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就業能力。
4.注重創業教育。
20世紀80年代,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創業教育應運而生。如今,創業教育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各級各類院校掀起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的浪潮,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開始把創業當做“另一種就業方式”。必須強調,高校的創業教育并非只是狹隘地引導學生畢業就創業,而重在理念和素質的培養。重在引入“企業家精神”,強調過程,強調一種導向,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使之成為未來工作崗位的創造者。
要調動起高校輔導員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培養學生創業心理方面的獨特角色作用。高校輔導員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以影響和指導,他們是創業政策、創業信息、創業程序等信息的宣傳者,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參謀者和創業夢想的啟發者、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者和提高者、大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指導者,是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心理壓力、困惑的疏導者、大學生創業發展跟蹤考察的聯系者。[8]
5.充分關注就業困難的特殊學生群體。
在求職就業的階段,學生結束象牙塔中的生活,走上社會經歷挑戰,大多數充滿著對未知生活的恐懼和無力感,情緒波動比較大是比較普遍的。由于每個學生的天性、資質和努力程度的個體差異,學生表現出的狀態差距很大。有的非常積極主動,面對困難很快調整狀態積極面對;有的則會消極悲觀。指導就業的輔導員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狀態,及時為他們疏解消極情緒。
第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避免眼高手低。幫助學生認清自我,結合自己的現實情況制定切實的目標。
第二,要積極幫助聯系就業信息。學校多提供就業信息給學生,所起作用不僅僅在于就業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無形中傳達給學生兩個信號:一是機會有很多,只要努力爭??;二是學校和老師沒有忘記他們,學生體會到這種關心,自然會回饋更多的信息。為隨時幫助學生處理求職中遇到的問題創造了可能。
第三,要教授求職方法。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是貫穿學生在校學習整個階段的任務,此時尤為重要。在求職的關鍵時期,將重要的理念和方法再次傳授給學生,對于提升學生就業的心理素質,提升就業整體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第四,要隨時關注,及時鼓勵。這個階段一定要與出現了就業困難的學生經常聯系,因為他們的情緒可能隨著面試的結果而波動劇烈,一定要及時保持聯系,及時為他們疏解負面情緒。幫助他們分析每次求職的經驗教訓,消除唯結果論的急功近利,總結在每次經歷中獲得的成長,并且及時地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1]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5.轉引自林繼昌.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些做法[J].文教資料,2010,5:196.
[2]參見曹海琴.輔導員為主導的大學生就業全程指導體系初探[J].知識經濟,2011(3):144.
[3]PRAHARAD C K,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4]丁鋒.論大學生核心競爭力[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7:69.
[5]錢永健.拓展訓練[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45.
[6]柳敏,安揚,欒天光.淺談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J].教育與職業,2012,1:78.
[7]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
[8]唐靜,孫獨立.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上海理工大學科技信息,2005.6: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