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聚
(西安財經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陜西 西安 710061)
(一)十年來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總體情況
人文素質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界一個常說常新的研究領域,目前國內對此問題的研究熱情和實踐興趣仍然與日俱增,但就整體水平而言還需提高。
1995年9 月原國家教委在武漢召開了第一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之后又在全國32所大學建立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并在52所高校開展了人文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十余年中,國內各大學努力構建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理論研究也不斷深入,為提高教育質量作出了重要貢獻。概括地講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華中科技大學牽頭,對國內理工科大學生文化素質狀況、百年來中國理工科院校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設置、社會對高等工程人才文化素質的要求、國外高校藝術教育情況等進行了專題調研。在此基礎上,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定位、目標、規格、模式、特點、體系等問題提出了初步方案,并討論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難題和實踐經驗,分析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地位、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功能、人文素質教育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基礎問題。第二階段主要是立足于我國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進行比較系統的調查、分析,對不同類型高校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方法、效果與問題進行研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和問題,并對素質、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內涵進行了理論層面的深入研究。通過多年人文素質教育,加深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的認識,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的付諸實踐,為構建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觀念、模式和體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高等學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與構建課程體系面臨著諸多的問題。突出表現為:一是唯知識、唯技術、唯功利的教育導向過度突出了人文類課程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削弱了其人文性和思想性。二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重形式、重娛樂,輕教育、輕文化,很難納入課程體系之中。三是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分道而行,專業課程中的人文內涵多半被忽略,二者相互促進的作用不被重視。四是對課程效果的評價缺乏研究與檢驗,大多停留在傳統的唯分數評價方式上。人文素質教育中認識有待深化,課程體系急需規范,教師素養亟待提高,發展還相當不平衡等一些問題也逐漸浮現出來,成為下一步工作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的研究,各高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較多方案。
(1)對大學生文化素質課程設置原則的研究。張豈之認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專業課、專業選修課不同,具有人文性、相通性、可接受性、可感知性、引導性等特點,在大學的課程網絡結構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起著連接和聚合其他課程的作用。(2)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內容與框架或途徑的研究。杜方智等認為,整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分為四大板塊。一是傳統優秀道德課程;二是中外優秀文化課程;三是思想法律類課程;四是基礎自然科學課程。梁祝平認為,哲學在人文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應該突出哲學課的作用。郭春林等認為要充分利用活動課程對文化素質課堂教學的延伸作用;要充分重視隱性課程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育。這些提法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的基本方向。(3)個案研究。如李惠對西南農大、龍莉等對中山大學、劉曉明等對天津大學和石家莊鐵道學院、王靜對山西省本科院校等個別院校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情況進行了研究,但個案研究還是較少。(4)對不同類型的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較多,比較性研究很少,財經類院校的研究則沒有。王琳琳針對東北師范大學理科學生人文素質問題的現狀,從構建校園文化、課程設置等諸方面提出了強化東北師范大學理科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黃婷婷則對理工類院校學生進行了研究,認為理工科大學生入學前后的人文素質欠缺問題呈累積性的延續狀況,提出要科學地配置學科課程體系(必選)與活動課程體系兩大板塊,再通過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其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醫學院校建立有針對性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比較少,尚缺乏將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納入教學計劃和考核系統的研究與實踐探索,缺乏可操作性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體系。魏來敏等認為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應分試點期、適應成長期和成熟期來進行。
縱觀我國學者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現狀,整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理論研究與現實需求之間尚存在著明顯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研究薄弱。雖然目前的研究從多個方面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內涵做了闡述,但缺乏對某一個基點以及相關課程之間關系的深入分析。各種理論的論述也不夠深入和充分,許多基礎性的重大理論沒有認真地去研究,重宏觀而輕微觀研究,雖然在大學中實施“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已成共識,但大多研究往往是只停留在實踐總結上面,深入的理論研究少之又少,對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過程中的不完備性、非同步性、動態性和整體性等特點研究不夠。(2)研究手段、方法單一。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不僅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理論性很強的問題。所以研究中既要有實證研究的方法,又要有理論分析的方法。然而目前的研究,卻大多采用經驗分析和介紹評論方面,停留在宏觀描述,少有深入的理論研究和思辨的方法。此外基于本校學科特色、學術水平、教師情況和學生特點的獨到探索也不夠。(3)研究缺乏系統性和創新性。從目前研究現狀來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研究的各個領域在研究水平上有很大的差異,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構建的途徑、經驗總結方面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但在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不同類型高校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差異等方面的研究嚴重不足。不少研究結論基本上是素質教育學的基本原理,與實際結合方面的研究不多,導致研究缺乏創新性。(4)大多數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仍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層面,舉辦的素質教育講座、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還未完全提升到素質培養的高度,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大學教師自身素質不高,這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亟待突破的瓶頸。
我認為,要深入研究,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從社會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學生發展的綜合視角研究人文素質教育問題,不能單就人文素質教育而論人文素質教育;其次,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比較研究,借鑒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最后,必須超越以思辨為主的傳統研究方法,從現實問題入手,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立論。
(1)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出發,加強對文化建設與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之間的理論分析,為以后的人才培養和課程改革提供理論依據。(2)加強對新形勢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內涵、目標、要求及相關理論的研究,形成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成熟的人文素質教育理論體系,以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人文素質教育實踐。(3)加強高效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途徑、評價方式的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國情和財經類高等學校教育實際的素質教育理論體系。研究如何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拓展綜合性,突出個性,注重適應性,激活創造性,突破了同類課程和教材專注于知識性、專業性、體系性的固有模式。(4)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要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途徑的研究,扭轉專業面狹窄、重理輕文以及人文教育薄弱的狀況。堅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建設宗旨,完善人文素質教育體制,提升大學生的人文和科學素養,增進大學生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這是一項文化建設理論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任務,這一研究對于促進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推動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黃婷婷.構建理工科大字生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3.
[2]李惠.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保證文化素質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
[3]張豈之.加強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04(4).
[4]朱世宏,陳勝.近十年來我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研究評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2).
[5]龍莉,劉濟科,李延保.中山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探索.中國大學教學,2006(8).
[6]杜方智.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的構想[J].零陵學院學報,1997(4):64.
[7]梁祝平.時代精神的精華與文化素質教育[J].廣西高教研究,1999(4):16.
[8]魏來敏.談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高教高職研究,2007年8月號中旬刊.
[9]郭春林,李鶯,王虹,王博,趙詠梅.大學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理論與實踐.西安聯合大學學報,2002(4).
[10]孔令榜,劉曉明,劉志忠.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體系建設.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