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華
(漳州市實驗小學,福建 漳州 363000)
習作命題是學業評價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測試中,命題作文仍舊是習作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式,命題的質量高低則成了決定孩子習作水平能否正常發揮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命題者應精心設計,使習作評價更好地發揮“指揮棒”的導向功能,讓命題者、教學者和求學者形成“合力”,使作文教學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道試題就像一塊多棱鏡,它能折射出命題的評價意圖、評價要求、區分度、難易度等,而命題的取向取決于命題的指導思想。這就要求命題者要全面把握課標的內容,深刻領會課標所蘊含的精神。《課標》指出:“寫作的評價,應按照不同學段的目標要求,綜合考察學生寫作水平的發展狀況。”中年段以寫段為主,高年段以成篇為主,但對各學段的表述都較為模糊,這就要求命題者把握學段目標,統觀每一冊教材涉及的寫作知識,以及暗含的寫作能力要求。如同樣是關于“生日禮物”的命題:
中年級:開頭:“媽媽的生日快到了,平時,媽媽最關心我,幾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我的身上。我應該送給她什么禮物呢?”結尾:“媽媽接受我這份特殊的禮物,看了看,開心地說:‘這是最好的禮物。’”同學們,“我”會送給媽媽什么樣的生日禮物,讓媽媽覺得那是最好的禮物呢?根據提供的開頭和結尾,展開合理想象,寫出中間的一段,把這件事補充完整。這樣的試題只要學生構思這一份特殊禮物是什么,是怎樣準備的就可以,符合中年級寫段的學段要求。
高年級:“生日禮物”,一見到這四個字,你的腦海里馬上會想到什么人、什么事呢?也許是精心準備禮物的苦與樂;也許是送禮物時的曲折或悲喜;也許是……請仔細回憶,選擇一件寫下來。這樣的試題考查學生所選擇事例是否恰當,謀篇布局是否,是對寫篇的考查,能體現學段要求。
相反的,這樣的試題就超過了課標對小學階段的要求。如:“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由衷地感謝陽光;“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這樣的陽光演繹時光流逝的蹤跡;而當“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時,我們卻埋怨陽光的冷漠……你對陽光有怎樣的理解呢,請以“陽光”為話題,寫篇文章。《課標》在第三學段才要求“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而這樣的命題顯然是要寫散文或議論文。究其原因就是沒能準確把握學段目標。
葉圣陶先生曾對“題目”做過一個詮釋:“題者何,思考之范圍也。”教師命題“最不宜以尚在朦朧狀態二思之亦想不清楚者為范圍”。《課標》指出:“要通過多種評價,促進學生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如果不是“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就難以談論“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小學生年紀小,社會閱歷不豐富,生活積累少,知識面還較窄,因此,所命題目最好和小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樣才能符合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也符合他們的認知能力。如果脫離這些實際情況,有意拔高題目,將徒勞無功。具體可以用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課外活動、家庭生活、社會活動等實際生活來命題。只有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摒棄虛頭巴腦、虛無縹緲的東西,才有利于學生寫出具體的內容,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做到寫之有情,言之有物。例如五年級的測試題:豬八戒來到我們學校,被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迷住了。你看,他一會兒學跳舞,一會兒學唱歌,一會兒走進課堂,學起了英語,一會兒又走進電腦室,學起了電腦。請你選取一個學習場面,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表現豬八戒的特點。“豬八戒”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形象,學校生活也都有親身的體驗,所以動起筆來就得心應手了。
1.命題的表述要契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具有形象性、啟發性。夏丏尊針對作文命題曾打過一個形象的比方:命題應該像導火索,要能夠瞬間引燃孩子素材儲備這個火藥庫。命題者要以具體形象、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去,讓學生產生一種具體的感受,從而能更好地觸發學生的聯想,啟發學生思考,打開寫作思路。例如:六年級的一道試題:隨著地球上的人口越來越多,資源卻越來越少,科學家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太陽系中與地球相似的行星——火星。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嗎?將來有一天,人類會遷居火星嗎?請以《火星上的第一個春天》為題,展開合理想象,完成一篇習作。此題改為:當第一束陽光射進窗子,我從甜美的睡夢中醒來,伸了個懶腰,發現床邊的桌子上放著一封信。咦,這是誰寫的,拆開來一看:
親:火星的第一個春天來啦。因為您對地球的杰出貢獻,請您3月8日到火星科研所和其他科學家一起乘坐飛船前來觀賞。來吧,一定會讓您大吃一驚的。
火星科研所
2050年3 月5 日
2.命題的表述要關注學生心理特點,暗合寫作規律,給予一定的提示,并要注意提示語的邏輯關系。例如:“辦法”就是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的方法。“好辦法”就是好的辦法,讓你成功的方法。看到“好辦法”三個字,你是否回想起自己曾經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使用過什么辦法,這個辦法讓你取勝,讓你解決了問題,解決了矛盾。仔細想想,選擇自己曾使用過的一個好辦法寫一篇記敘文。題目自擬,注意詳略得當。這樣層層遞進,并引導“什么情況”“什么辦法”,讓學生在讀題的過程中,打開了思路,同時,思維的流程也自然而然地契合了文章寫作的謀篇布局。相反的,有這樣一道六年級試題:“當愛玩的同學叫你去網吧,當調皮的同學叫你去溪里游泳,當喜歡惡作劇的同學叫你去捉弄小同學時,……你會怎樣想、怎么做?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請你選擇一個具體事例寫一篇記敘文。”單看題目沒有問題,但學生的第一反應是“我沒有這樣的經歷啊,怎么寫?”究其原因:學生容易受形象具體的事例所牽引,命題只舉例幾種情況,并沒有作明確的要求,如果按總分的說法來表述,第一句話先說“當有人叫你去做不該做的事”,再說“比如:……”,學生對要寫什么內容就應該明確得多,選材的范圍也會寬得多。
題目“大”了,范圍廣了,似乎學生可供選擇的材料多了,為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事實上,小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有限,整體把握和篩選的能力有限,范圍廣了,反而讓學生難以下筆,或流于說大話、空話。為此,作文命題不宜過大,宜考慮取材較小、事情單一或易捕捉的素材。作文命題“小”,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使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所見、所思、所聞、所做,用最適合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做到“小”命題反倒寫出優秀的“大”作品。如寫“自然之美”這樣的大范圍,就不如半命題“我愛____(秋天)”“____(中山公園)之美”“____(下雨)真美”,這樣范圍小了,也具體了,學生一下子就能把握寫作的材料,并具體形象地寫出來。
受高考作文的影響,當前的小學作文中,不乏一些抽象化的命題,比如“體驗”、“成長”、“溫暖”、“親情”等,對這樣的命題,學生往往覺得像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心理學研究還發現:小學兒童思維發展以形象思維為主,也就是說具體形象的東西更能觸動學生的興奮點,扣動學生心弦,激起學生的習作欲望,而且習作測試不同于平時的習作,它要求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考場),短時間完成符合要求的習作。所以命題應變“抽象”為“具體”,具體到明確的對象,從而形成確定的文章中心。比如:記貫徹《小學生禮儀常規》中的一件事。改為:媽媽教我____(禮貌待人);我教同桌____(舉止文雅);我學會____(使用禮貌用語),并附上禮儀上的主要常規。
有些教師喜歡采用傳統的“大一統”直接式命題方式,經常采用這種命題形式,不僅會削弱學生的習作個性,而且文章開頭結尾,似乎都有定數,極易出現“默寫”范文的現象,并不能考查出學生的真實習作水平。要真正考查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自如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必須豐富命題的方式,變“單一”為“多樣”,可以采取出多題選擇式、劃定范圍式、圖文對照式、提綱式、材料式、整合拓展式等,增強命題的靈活性和開放度。提示寫作思路時,命題者常以舉出具體事例的方式進行,以事例點燃事例的啟發方式雖然有效,但會陷入單一的思維模式。命題表述時可以通過聊天式、關鍵詞、名言、在情境中暗含條件、材料等方式進行。如:我愛漳州的____,要求寫漳州的景點,或花果,或特產,或名人,僅僅這樣敘述并不能引起學生的回憶。改為為學生提供一段對漳州這些方法情況的概括性敘述,就能很好地喚醒學生已有的體驗,從而進入寫作佳境。
“冷”指命題的語言總是從成人的角度、成人的視角,用一種較為理性的語氣敘述習作的要求,讓人一讀就有正襟危坐之感,這對于小學生而言有著巨石壓頂的難言痛苦。如果把命題的語言從兒童的視角,從趣味的角度,融入命題者的滿腔熱情,讓學生讀題時就覺親切自然,身心愉悅,更容易進入寫作狀態。例如:原題是:學習或生活中總有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請你選擇一件寫下來,注意內容具體、敘述要有順序,題目自擬。改為:“嗨,大家好!怎么愁眉苦臉的,讓我猜猜:是和好朋友鬧別扭了;是爸媽無緣無故責罵你了;是自己被老師冤枉了;是本該拿到的獎項卻比賽中失利了;還是……我還是別猜了,你選一件寫下來吧,要把來龍去脈寫清楚哦,我會幫助你的。”
總之,命題者要有自身扎實的文學功底,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注意收集整理研究,讓習作命題更好地體現新課標精神,從而真正發揮習作評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