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煙臺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語序是指“詞、短語、句子、句群、段落和篇章中語素、詞和語句的排列次序”。當前的語言學傾向于用“語序”一詞,因為語言單位分得細了,“語序”包括詞及詞以下的語素、短語、分句乃至句群和篇章等,可以分為詞內語序(詞序)、句子語序(句序)和篇章語序(篇序)三個層次。本文所討論的是并列短語內部語素的排列順序,故使用“詞序”一詞。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復合詞,尤其是并列式復合詞,這在漢語中尤為突出。并列復合詞內的構成成分的排列順序較為穩定,因此具有可比性。原先對詞序的研究著重于從語言內部解釋詞序的差異,但忽視了語言外部的原因,尤其是漢英兩個民族的認知心理因素。
20世紀80年代形成的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和工具,是內嵌于人類的認知能力之中的對客觀世界知識的表征,但人類的認知活動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的。由于思維方式不同,對世界的體驗不同,因此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呈現出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語言結構上。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比較英漢并列復合詞中內部構成成分的線性排列次序的異同及其認知規律與特點。
認知語言學以人類的認知機制來解釋語言能力,認為語言是認知對世界經驗進行組織的結果,人類認知能力的差異造就了語言結構的差異。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言的使用者把他們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和過程映射在語言結構上,由此產生了詞序的差異。英漢民族在認知順序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可以從許多習慣性的表達中找到答案。如:
高低high and low 輕重light and heavy
遠近far and near 上下up and down
好歹better or worse 男女male and female
但也有不同的例子,如:
大小small and large 遲早sooner or later
東西南北north,south,east and west 左右right and left
英漢并列復合詞的順序差異主要體現在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兩種認知方式上。
自然現象和人類活動都體現出了時間順序性,人類對此類順序的經驗與感知直接反應在語言描述的順序之中。如描寫自然現象的詞語多采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霸缤怼保╢rom dawn to dusk)、“生死”(life and death)、“磨損”(wear and tear)、“始末”(from beginning to end)、“東西”(east and west),等等,此類詞語都反映了事件發生的自然時間的順序。
表示人類活動的詞語往往遵循活動發生的先后次序。如(1)漢語中的“聽從”、“裁縫”、“捕食”、“推陳出新”,英語中的“forgive and forget,tried and true,out and about,hit and run”等。兩種動作的前后排列在構詞法上得到了同順序的映射;(2)“推倒”“打倒”、“驗明”、“死板”等詞語反映了一種動作及其結果;(3)“運走”、“掃除”、“推移”、“叫賣” 等體現出的不僅是動作還有其方式;(4)“迷信”、“愛戴”、“安居樂業”、“淺顯”、“志同道合”和“safe and sound,alive and kicking,slow and steady”等詞中,導致結果的順序直接反映在詞語的順序之中。
英漢兩個民族的空間認知順序大致相同,基本上都從自身出發,由上而下、由前及后、從左到右,所以在順序上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空間表達。如:(1)“上下”順序包括“天地”、“高低”、“手足”、“山水”、“評頭論足”和“heaven and earth,ups and downs,hand and foot,from top to toe,from head to foot”等。(2)“前后”順序包括“前后”、“進退”、“序跋”、“瞻前顧后”和“front and back,before and after”。(3)“里外”順序。人們存在著兩種“里外”空間認知順序。當人位于物體外部時,先看到外面,后看到里面。因此有“唇齒”、“口舌”、“由表及里”、“skin and bone,outside and inside”等。當人位于物體內部時,則遵循“由里到外”的視覺感知順序,如“里外”、“里里外外”、“里應外合”和“in-and-out,ins and outs,imports and exports”等。(4)“整體部分”順序。一般情形下,整體比部分顯著,所以人類用視覺感知事物時,往往先感知其整體,后感知其部分?!叭祟^”、“身手”、“首腦”、“手心”、“armpit、door-handle,bottle-neck、mountain-pass”都是整體部分順序的體現。
但是英漢中表達空間及方位的短語中也有差異。如:“大小”(small and large)、“東南”(southeast)、“西南”(southwest)等。
通過以上比較,英漢兩種語言并列復合詞的內部線性成分的排列順序有著大致相似的結構順序,但也有個別的差異。語言結構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人類在對世界的認知過程中所積累的對世界的知識是具有文化規約性的。我們認為,社會文化觀念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沉積到人的思想和認識之中,并對語言結構造成影響,這其中當然包括對詞序的影響,即文化觀念制約與影響下的思維與認知順序。這一理論可以解釋描述統一事物的漢英習慣性表達為何會出現差異。
Hofstede和Bond把權勢距離定義為:“社會中的弱勢成員能接受權勢不平等分布的程度。”權勢距離的價值觀維度也影響到了英漢兩個民族在“主次”認知順序上,漢英語言皆表現出明顯的“先主后次”的認知順序,如漢語中的“國家”、“領袖”、“骨肉”、“血汗”,英語中的“milk and water,bread and butter”等,但漢民族表現出較強的權勢距離接受程度,漢民族尤其是古代社會中存在著明顯的尊卑觀念,反映在詞序上是“先尊后卑”,如“師生”、“官兵”、“干群”、“將士”、“君臣”等。尊卑的觀念在英語中的體現比漢語中的要弱。
當觀察兩個其他屬性大致相似的物體時,人們更容易感知體積較大的一個,漢語中有“日月”、“長短”、“高矮”、“胖瘦”等。人這種“從大到小”的空間感知順序投射到其他抽象認知域上,又有了“世代”、父子”、“母女”、“老少”和“明暗”、“快慢”、“遠近”等。由于漢民族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此影響之下形成了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主線的倫理觀念,并且以整體思維為特征,在觀察事物時習慣從大到小,從已知到未知,而英語受到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英語民族傾向于從小到大,從未知到已知。再加上英語有“尾重”的傾向以保持語言的平衡感,所以英語有些例外的表達,如“twos and threes,at sixes and sevens,one and all”。
性別歧視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這也反映在英語詞序的線性排列上,這一點在英漢中都有所體現。如“父母”、“兄弟姐妹”、“男女”、“夫妻”、“龍鳳”、“兒女”、man and woman、boys and girls、husband and wife、father and mother等。不過,由于英美社會屬于弱男性主義社會,擺脫性別歧視,尊重女性的禮貌規約,使“ladies and gentleman”很早地使用在稱謂之中,漢語也受之影響有了“女士們、先生們”。
本文通過對漢英并列復合詞的線性排列順序從跨文化認知的角度進行分析,證明了詞語的內部的并列成分順序與人對世界的感知順序是相一致的。漢英詞語的內部順序總體而言存在相同的認知基礎與認知次序,但受認知視角或思維差異的影響,兩者之間亦存在個別的差異。在英語教學上,如果把比較研究的成果運用到詞匯及短語的教學中,提高學習者的文化敏感度,將會減輕學習者的記憶負擔,提高記憶效率。
[1]F.Ungerer,H.J.Sche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David Lee 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3]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4]秦洪武.語言結構的順序象似性.外語研究,2001,(1).
[5]文旭.認知語言學中的順序擬象原則.福建外語,2001,(2).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7]趙世開.漢英對比語法論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劉世英,曹華.英漢詞序象似性對比研究.外語教學,2006,(11).
[9]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
[10]王寅.認知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