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娣 周劍波
大學生志愿者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實踐與探索
——以吉首大學“愛心小屋”及“敬老愛老”活動為例
張寶娣 周劍波
(吉首大學團委;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湖南吉首416000)
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社會未來的希望。青年志愿者行動是廣大青年學生志愿為社會、為他人提供服務的一種社會活動方式,是加強青年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生動實踐。大學生志愿者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受志愿者自身素質、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內外因素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吉首大學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特色項目——“愛心小屋”和“敬老愛老”活動開展的敘述和思考,探討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社會責任感的培育途徑。
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社會責任感培育途徑
胡錦濤總書記曾勉勵青年志愿者們“把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發揚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逐步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把自己鍛煉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高校青年志愿者社會責任的培育,保證高校青年志愿者隊伍的健康成長,既是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需要,又是在國際社會里樹立中國國際形象的需要;既是落實我國文化興國的發展戰略的需要,又是我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此外,大學生志愿者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對于促進志愿者活動質量的提高、加深服務對象與大學生志愿者之間的感情、樹立良好的志愿服務形象,提升大學生志愿者個人的綜合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吉首大學團委以“愛心”小屋和“敬老愛老”活動為平臺,積極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與志愿者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教育相結合,通過建設精品活動項目,積極探索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新途徑。
1.“愛心小屋”的建設
(1)“愛心小屋”建設的主要形式及內容
第一,在校內設立“愛心小屋”捐助站,接受社會企事業單位、個人和在校師生的現金、物資捐贈。校團委和“愛心小屋”的項目組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尋求社會事企業單位支持和贊助;同時,“愛心小屋”利用其本身特殊的功能,通過日常的慈善義賣和定期義賣等方式,實現資金回流,用回流資金購買慈善物品,充實“愛心小屋”的物資倉庫;此外,“愛心小展”會在每年的特定時期,如畢業生離校前、新生軍訓結束后等,在本校開展全校性的募捐活動,收受全校師生的愛心捐贈的衣物及書本,并將所有物資清洗、整理和歸類,作為“愛心小屋”的物質儲備。
第二,以愛心捐贈、愛心義賣、愛心義展等形式,定向為我校在讀的經濟貧困學生提供物質幫助,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愛心小屋接收社會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現金、實物捐助,組成愛心屋的主要物資。通過向貧困學生發放50—100元的領用卡或領用券形式,學生憑愛心券在規定的期限內自行到“愛心小屋”挑選自己所需物品。領用物品包括: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用品,如:被褥、洗滌用品、衣物、文具等。另外,在“愛心小屋”物質充裕的條件下,可配合相關院系將收集來的衣服,聯系其他貧困地區的貧困生,將部分衣服送下鄉。
(2)“愛心小屋”建設的主要作用及成效
“愛心小屋”自2010年10月建立至今,共獲得湘西州和諧酒業捐贈現金5000元,吉首大學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捐贈現金3000元,湘西州紅十字會捐獻棉被100余床,湘西州青基會捐贈的新衣100余件,州民政局捐贈棉被30床等來自校內外共捐贈的生活和學習用品,累計價值30000多元,都以實名發放愛心券的方式,用以吉首大學助學幫困計劃的實施。
“愛心小屋”項目的實施,找到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傳承與高校學生德育實踐進行對接的載體。首先,“愛心小屋”為學校經濟貧困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是對政府社會救助的補充;其次,通過正面的宣傳與引導,讓大學生關心、關注慈善事業,在校園里形成慈善助學獻愛心的氛圍,構建科學的慈善育人基地;最后,創新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載體。
2.“敬老愛老”活動的開展
(1)“敬老愛老”活動的主要形式及內容
吉首大學現有離退休老同志500余人,特別是那些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生活上精神上困難不小。項目建設組,在校團委、校學工部、校素質教育中心、校關工委的支持下,組建老人扶助志愿者隊伍,定期幫助需要幫助的老人。該項活動主要是選拔學生志愿者與學校年邁的子女不在身邊的離退休老人結成對子。結成對子的志愿者們定期給老人們會送去一個電話問候;每周去老人家看望老人一次,不定期給老人們曬被子、打掃衛生,或購買生活用品,陪老人們聊天、理發、散步等。
(2)“敬老愛老”活動的成效
“敬老愛老”的活動于2010年7月正式啟動,已有60余名志愿者與20戶離退休老教師結成對子。現在參與此類活動的志愿者越來越多,遠遠多于孤寡老人的數量,他們爭先恐后,希望能用自己一顆青春的熱心,為學校的孤寡老人做一些實事、貼心事。現在除了每周一次的常規活動之外,學生們還經常三五成群的,或到老人家里,或把老人帶到草坪上,和老人談心。白發蒼蒼的老人和青春洋溢的志愿者手拉著手促膝長談的場景,成了吉首大學草坪上隨處可見的風景,他們并非祖孫,卻勝似祖孫。通過活動的開展,不但在解決退休老人的生活困難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更對大學生責任感和德育教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為需要幫助的老人送溫暖、送關愛,實際解決老人們生活上,精神上的困難,讓離退休老年人切實感受到青年志愿者們敬老愛老的誠意,感受學校對他們的關注和關愛;第二,學生志愿者在為高校退休老教師、老干部、老前輩送溫暖的同時,也從他們那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技能,開辟了自己品學兼優的康莊大道;第三,使我國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在學生中發揚光大。
以上兩個項目最初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大學生志愿者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本項目的建設,現在在吉首大學校園形成了濃厚的互幫互助、敬老尊老的文明之風。愛心小屋也與很多的愛心企業和社會各界聯系,獲取很多的愛心物資,用來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解決了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的需求。這兩個項目的實施,很好地將志愿者服務活動與大學生德育實踐相結合,使大學生志愿者在活動過程中養成了良好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提高了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影響了身邊的大學生。
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社會未來的希望。當代大多數大學生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大學生中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責任感缺失的現象,諸如缺課、逃課、考試舞弊、論文抄襲等現象嚴重;在學校里比吃穿、比消費,不懂得感恩父母,將父母給他用來學習的錢用在請客吃飯、攀比穿戴、哄女朋友開心等方面;在網絡和新聞中不斷報道出來的極個別大學生虐待動物事件、大學生開車撞人事件、面對血泊中呼救的人要求先給好處后救人等都暴露出當代大學生公德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問題。
大學生青年志愿者,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如何讓他們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增強社會責任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上述吉首大學的實踐,提出:
第一,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志愿者社會責任感的根本途徑。因為志愿者只有切實親身參與其中,才能體驗到服務他人、成就自我的感受;同時,在實踐活動中才能不斷地發現影響志愿者們個體社會責任感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第二,要創新志愿者的服務形式。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不能流于活動形式,不能只為了活動而開展。志愿者活動要更注重對大學生德育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使志愿者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對于解決問題的熱情,進而使志愿者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將解決這些問題當成自己的一種責任。
第三,要重視志愿者在普通學生中的影響力。對大學生青年志愿者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不能局限于參與其中的部分志愿者,我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志愿者們的培養教育,實現對全體大學生的培養教育。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志愿者在普通同學中的影響力,通過他們來帶動身邊的同學參與到活動當中來,使這種責任感的培育輻射全體大學生。
[1]周劍波.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實踐探索[J].現代閱讀,2011,(12).
[2]張愛華.關于培養和加強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思考[J].中國科技教育·理論版,2011,(5).
[3]崔乃鑫.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0,(5).
[4]王丹丹.論大學生志愿者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05).
該文章為吉首大學2011年校級校園文化精品建設項目成果(2011JSUWH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