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思明
(上海市長寧區(qū)業(yè)余大學;上海電視大學 長寧分校,上海 200336)
在高職語文課教學中體現(xiàn)專業(yè)特色
—— 以旅游專業(yè)《漢語言文學知識》教學實踐為例
閉思明
(上海市長寧區(qū)業(yè)余大學;上海電視大學 長寧分校,上海 200336)
《漢語言文學知識》是高職院校旅游專業(yè)的必修課,從旅游專業(yè)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yè)需求出發(fā),因材施教,創(chuàng)新教學,注重“文史滲透”、“文旅交融”,促進語文教學與專業(yè)發(fā)展有機融合,是有效提升高職院校旅游專業(yè)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
旅游專業(yè) 教學創(chuàng)新 專業(yè)特色 語文能力
高職院校語文課是一門重要的必修課,肩負著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使命。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大綱》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本文結合高職院校旅游專業(yè)《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具體教學實踐,重點探討如何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yè)需求出發(fā),實現(xiàn)語文教學與專業(yè)發(fā)展有機融合,以有效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由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編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作為“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系列教材”[1]之一,是目前高職院校旅游專業(yè)通用的語文教材。該教材體現(xiàn)了旅游專業(yè)的特色,內容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語言基礎知識,主要從語音、詞匯、語法的角度對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進行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介紹;二是語文能力應用,分為“口頭語言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兩部分;三是文學作品賞析,這是教材的重點內容,共收錄34副對聯(lián)、51首詩歌、8首詞、59句詩詞曲名句、22段佳文節(jié)選,包含對聯(lián)、詩歌、詞、曲、散文等各種體裁。教材對收錄的各類作品,主要根據(jù)作者年代的先后進行編排。
從教學的角度而言,這樣的教材,其優(yōu)點是知識點比較全面系統(tǒng),體現(xiàn)了高職院校語文課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其缺點則是內容過于龐雜,教學時容易造成“蜻蜓點水”、“泛泛而談”的局面,不利于拓展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知識視野。因此,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實現(xiàn)課程設置的目標,對教師來說就是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務,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尺。
針對上述情況,在教學中,我們堅持從高職院校旅游專業(yè)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專業(yè)需求出發(fā),重點突出“文史滲透”、“文旅交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教學充分體現(xiàn)旅游專業(yè)的特點,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1.注重“文史滲透”,拓展學生知識視野。
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點,在教學中,我們強調“文史滲透”,采取“溯源探流”的教學策略,以中國古代山水文學發(fā)展歷史為線索,為學生適當?shù)卦黾友a充中國古代山水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山水文學鑒賞等知識,指導學生在文學發(fā)展長河中找到教材所收錄相關作品的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通過講述精彩的歷史文化故事,幫助學生“返回歷史現(xiàn)場”,從而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我們在講授有關南京古都的文學作品時,首先,開篇介紹了南京“背倚鐘山,懷抱大江”、“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的獨特地理位置。其次,以“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縈繞著滄桑興衰之感”為切入點,簡要介紹它作為“十朝都會”的歷史概況,指出“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記錄了一段帝王之都的滄桑往事”。再次,結合具體景點對教材收錄的對聯(lián)、詩、詞進行逐一品讀、賞析,同時穿插講述莫愁女的傳說,秦始皇為破金陵王氣而開鑿秦淮河,王導、謝安世家豪宅的興盛衰敗,石頭城、臺城的滄桑變遷等精彩歷史故事。最后,以元代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結尾點題,在吟誦“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時,拈出本專題詩詞的共同特點——把金陵的景物與古都的歷史文化緊密結合,面對蒼涼的景色抒發(fā)懷古的幽情。
這種教學方式很受學生喜歡,課堂教學氛圍也十分活躍,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這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比較高的綜合素質,一方面要有比較廣博的文史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另一方面要有比較高超的教學組織能力和現(xiàn)場把控能力,備課充分詳實,講課聲情并茂,從而取得以生動的故事吸引人、啟迪人,以熱烈的氛圍熏陶人、感染人的良好教學效果。
2.注重“文旅交融”,凸顯旅游專業(yè)特色。
鑒于教材內容比較龐雜,在教學中,我們注重“文旅交融”,通過引入“人文地理”的概念,以城市或建筑物為中心,對教材收錄的有關名勝古跡的名聯(lián)、詩、詞、名句和散文等進行重新分類組合,形成專題進行講授。這些專題包括:
古都神韻——北京城,包括故宮、頤和園、北海濠濮間、陶然亭、潭柘寺等名勝對聯(lián)5副,以《北京故宮養(yǎng)心殿西門聯(lián)》為代表。
懷古幽思——南京城,包括對聯(lián)1副、詩歌5首、詞1首,涉及莫愁湖、鳳凰臺、石頭城、秦淮河、臺城等景點,以《滿江紅·金陵懷古》為代表。
人間天堂——蘇州杭州,其中有關蘇州的對聯(lián)2副、詩1首、文選1段,有關杭州的對聯(lián)2副、詩6首、詞2首、文選1段,涉及蘇州寒山寺、虎丘,杭州西湖、錢塘潮等景點,以《楓橋夜泊》、《虎丘記》選段、《錢塘湖春行》、《觀潮》選段為代表。
經(jīng)典建筑——亭臺樓閣,包括江南三大名樓即南昌滕王閣、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對聯(lián)各1首,以及昆明滇池大觀樓、天津舊鼓樓、長沙岳麓山愛晚亭等對聯(lián)6副,詩2首,同時還有《岳陽樓記》、《滕王閣序》散文2篇,以三大名樓為代表。
江山多嬌——名山大川,包括對聯(lián)2副、詩歌6首、文選3段,涉及泰山、嵩山、黃山、廬山、長白山、洞庭湖、漢江、三峽等景點,以泰山、洞庭湖、三峽為代表。
通過采用“移步換景”的專題教學方式,對名聯(lián)、名篇、詩、詞等進行重新分類組合,猶如用一根根紅線把散落一地的、一顆顆晶瑩璀璨的珍珠串起來,不僅做到教學內容主題集中、以點帶面,而且便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賞析、背誦有關文學作品,收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良好教學效果。同時,我們還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豐富資料,為每個專題搜索到有關名勝古跡的圖片、視頻等,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靈活運用,為學生展現(xiàn)一幅幅壯美的景象,大大提高教學內容的直觀性、生動性,激發(fā)出學生“品讀其文,想見其人,欲游其地”的濃厚興趣,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和普遍贊賞。
深化高職院校語文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是受廣泛關注的重大課題,有研究者提出:“當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已不僅僅只是教學模式的變化,它更意味著大學語文深層觀念的變化,甚至是教材的變革?!保?]通過旅游專業(yè)語文課教學的實踐與探索,我們認為,要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語文課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實踐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要樹立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高職院校語文課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其體系龐雜、內容豐富,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語文是一個以語言為核心的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及文化在內的言語學科體系。”[3]而學生所在高職院校不同,所學專業(yè)不同,已有基礎不同,因此,在高職院校語文課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求,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因材施教,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
2.要注重與專業(yè)發(fā)展有機結合。
不同的專業(yè),對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也不盡相同[4]。比如,對行政管理專業(yè),應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公文寫作能力,使學生根據(jù)工作需要寫出規(guī)范、明白、曉暢的公文;而對旅游專業(yè),則應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因此,在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yè)背景和實際需要,通過有的放矢的教學設計與訓練,實現(xiàn)大學語文課教學的基本目標要求,對學生未來的專業(yè)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
3.要突出教學創(chuàng)新的要求。
高職院校語文教學不能搞一刀切、統(tǒng)一模式的教學,而應提倡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教師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少一些刻板的講解與一味的灌輸,而應盡量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指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根據(jù)專業(yè)的特點和需要,探尋適合的學習方法和途徑,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1]國家旅游局人事勞動教育司.漢語言文學知識[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秦朝暉.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1).
[3]李良品.中國語文教材發(fā)展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22.
[4]陳俊.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麗水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