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詮 賈 秦
(1軍械工程學院;2河北師范大學 附屬民族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3)
論軍旅影視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袁 詮1賈 秦2
(1軍械工程學院;2河北師范大學 附屬民族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3)
軍旅影視作品通過對軍隊和戰爭的視覺化的展現,對當下大學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優秀軍旅影視作品總是以崇高壯美的風格展現不同時代軍人煥發出來的忠誠、剛毅、勇于犧牲、堅貞不屈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反映了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體現出優秀軍人身上所具有的強大的戰斗力。通過軍旅影視作品鑒賞,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審美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
軍旅影視 思想教育 審美教育 實踐引導
影視作品作為現代工業的產物,成為當下較為普及的文藝樣式。它以直觀生動的影像表現和對視聽感官的刺激贏得社會各個階層人們的青睞,并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視像表達反映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在眾多影視作品中,以軍事行動和戰爭為題材的故事影視片占據很大比重,尤其在追求時尚、潮流和豐富的物質生活的當下,《亮劍》、《士兵突擊》、《集結號》、《我的名字叫順溜》等表現軍人樸實、勇敢、敢于犧牲精神的主旋律軍旅影視作品吸引和影響著一大批觀眾,使其在物質追求中躁動的心得以平靜和純化。
而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軍旅影視有著特殊的影響和作用,影視劇中所承載的思想政治內容、戰爭文化,以及作為一種藝術樣式,影視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都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化思想、精神情感的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
軍旅影視作品在表現戰爭生活和軍人形象的同時,也反映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軍人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優秀品格,強烈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體現了黨和軍隊的路線、方針、政策、優良作風和先進文化,以及在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人民軍隊的精神風貌和歷史使命,因而具有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導向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軍旅影視作品塑造了無數優秀革命軍人的形象,無不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核。“十七年”軍旅影視塑造了一大批經典的革命英雄形象:董存瑞、王成、李向陽、楊子榮、楊冬,他們的身上無不表現出忠誠于黨、保衛人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犧牲的偉大精神;而在新時期,也涌現出一大批表現新時代軍人風貌的影視作品,如《和平年代》中的秦子雄,面對新時期下的軍事變革,表現出一名軍人對于軍隊的熱愛,對于職責的堅守;《士兵突擊》中許三多身上煥發的“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使其成為無數青年心目中的勵志英雄。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軍旅影視作品中塑造的每一個軍人形象無不表現出聽黨指揮,視國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勇于犧牲、堅貞不屈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些精神滌蕩著青年人的靈魂,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榮譽感。
軍旅影視的思想教育作用還體現在通過展現我軍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激勵學生傳承和發揚黨和國家優良傳統方面。影視作品是表現和承載軍隊優良傳統的重要文化方式,電視劇 《井岡山》、《誰主沉浮》、《長征》、《雷鋒》、《驚濤駭浪》、《錢學森》、《飛天》等,分別以生動的形式表現了我軍歷史上形成的重要的精神傳統: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觀看這些作品,學生不僅能了解黨和軍隊發展的歷史,更能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圖卷中感受和領略在黨的領導下,我軍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社會文化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尤其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相互沖擊,再加上當下大學生大多為“80后”、“90后”,他們出生于改革開放之后,是在聽搖滾、看網絡小說、吃麥當勞、過圣誕節中長大的,對于艱苦奮斗、勇于犧牲的優良傳統感觸不深,因而不少學生追求時尚、講求實惠、強調個性張揚和個人目的的實現,在價值追求上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偏差。而相當一批軍旅影視作品往往以磅礴大氣的風格,充分地展現波瀾壯闊的革命戰爭史、展現廣大官兵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讓我們感受到崇高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高昂的戰斗激情。看這些影視作品,往往讓觀眾熱血沸騰、壯懷激烈,從而激發起追隨革命先輩的足跡,繼承傳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
文藝最根本的屬性是“寓教于樂”,單純地從思想教化的角度讀解軍旅影視,必然限制其藝術功能的發揮,也會使影視欣賞活動索然無味。要想充分發揮軍旅影視文化的作用,審美價值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首先,從審美情感培養的角度看,軍旅影視作品大多洋溢著崇高之美和陽剛之氣。崇高是美學當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美是從主客體的強烈沖突中煥發出來的,具有強大的力量和不可遏抑的強勁勢力。戰爭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沖突形式,蘊含著巨大的爆發力和沖擊力,在戰爭中人性受到強烈的壓抑和傷害,也必然會激發出劇烈的抗爭,我們的軍人和英雄則是戰爭的執行者,更是和平的守衛者,他們以血肉之軀奔赴戰場,是用自己的死換取民眾的生,讓自己直面殘酷的殺戮和人性的殘害,為民眾創造和平與美好,用個人生命的泯滅換取國家與民族的重生和復興。他們的行為、思想和人格精神無不煥發出雄偉、剛健、壯麗的美的感受。對于充滿崇高之美的軍旅影視的欣賞有利于培養學生寬廣的胸襟、剛強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藝術本體的分析鑒賞,透視不同時期人與戰爭之間的關系,戰爭文化和戰爭觀念的變遷。比如關注不同時代軍旅影視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十七年”期間的影片,主題傾向性十分鮮明,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的激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的昂揚向上,塑造的經典英雄人物,基本都是“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高度神圣化了,某些人物和場景的表現有過于渲染、夸張之嫌,損害了真實性,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在這種初步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思考、分析這種現象背后所隱藏的社會歷史文化原因:“十七年”是新中國建立初期,一方面,中國人民還處于勝利的喜悅和革命的火熱激情當中,對于在黨的領導下,人民軍隊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充滿了崇敬和景仰,因而神圣化的表現方式符合當時人們的心理現實。另一方面,新的國家百廢待興,舊社會的殘余勢力還沒有完全鏟除,各行各業都面臨著新的困難,可以說全國人民又投入了新中國建設的戰斗當中,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仍然十分需要。所以,宣傳革命戰爭時期的巨大成就,樹立英雄典型,從而教育和激勵大眾是這一時期電影生產的重要目的。從歷史需要和審美主體的文化心理兩方面看,出現被神圣化了的英雄形象是必然的。通過分析,既消除了學生對于紅色經典電影在藝術成就上的質疑,又使他們了解了十七年人民群眾對于軍隊和軍人的特殊情感和黨的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政策。比較而言,當下對英雄形象的塑造,敢于表現英雄世俗的一面甚至性格中的缺點和不足,呈現去神圣化、世俗化的特點,使得英雄形象更具有真實性,更加有親切感,這反映了當下社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人們普遍對于個性的追求,以及和平年代,渴望英雄、思念英雄的內在情結,也表現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對于戰爭的反思和對于新時期軍人承擔的新的歷史使命的定位。
從軍旅影視作品當中獲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審美體驗的成果必然會在實際行動中有所體現,對學生的思想、情感、學習、訓練、生活各個方面產生影響。除此之外,也能夠給學生以藝術的啟迪。軍旅文藝是對軍事文化的一種承載形式,是通過生動形象的傳達方式表現現實、傳達情感、闡釋道理的。我軍自誕生之日起就有著強烈的文化自覺性,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將歷史上不同時期黨和軍隊的歷史使命、煥發出來的時代精神孕育其中,這種優良的文化傳統值得我們在新時期的文化事業中繼承和發揚。我們可以以經典影視作品的創作者為榜樣,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鼓勵學生進行業余的影視創作,借助攝像機鏡頭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生活在當下的感悟與情感。當前,原創DV大賽、微電影大賽等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環節。很多學生都積極參賽,并產生濃厚的興趣,有的還組織影視創作社團,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