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揚州市邗江區運西小學,江蘇 揚州 2251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呼喚的是幸福的課堂,呼喚自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所謂自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每位同學可以積極參與,保持個性的張揚、興致盎然、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勇于探究學習對象,有廣闊自由的思維空間等,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文化知識、發展個性、增強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的教育活動。在這個活動中,重在從教師的“教會”變成學生的“會學”,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讓學生幸福地學習,教師幸福地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營造的課堂是和諧、寬松、自主、生成的課堂。
現代課堂教學“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具體表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看做是具有獨立主體意識、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他們有共性,也有個性。要讓學生在教師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我,獲得成功和生命價值的體驗,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與尊嚴,還要重視學生潛能的發掘。過去,我們總想把自己的學生都培養成統一的、整齊的合格產品,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的。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和教師一樣,有獨立的意識,有獨立的人格尊嚴。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給予學生最多的應是鼓勵、尊重。師生之間是一種理解、信任、民主合作的關系。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及思維的結論,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他們可以提出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不同的見解,并闡述自己的理由。他們既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思考問題,又不必擔心由于未學會或答錯題而受到批評、羞辱或責罵。他們甚至能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超前思維,使個性得到全面發展,逐步成為創新人才。
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對話、協作活動而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然而,在傳統教學“先教后學”模式中,很多教師認為學習就是教師管束下的被動學習、機械學習,經常使用的教學話語是“給我認真學”,使學習真正變成了一種負擔和壓力。從而,導致學生厭學,學習效率低下。
而幸福的課堂體現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觀。我校實施了新的教學模式,確立“自主探究,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在“先學后導”教學中,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的意義,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義務,把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生命、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習責任由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使學生主動負起學習的責任。讓學生自主學習,絕不是教師不聞不問,而是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在學習時間、空間、方法、策略等方面要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課前有效地制定學案,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自己去解讀文本、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自我評價、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等。
教師的每一堂授課,都要密切關注學生的主體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提供參與教學活動的廣闊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教學、提問、指導要分層進行,做到因材施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現實反映及需要,適當調整教學的難易度,真正做到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自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呼喚教師實施個性化評價,淡化統一的目標,對不同學生提出有層次的要求,為每個學生提供機會,讓其創造屬于自己的成功,體驗收獲,體驗自信。學生之間個體差異較大,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重視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新發展,不斷得到正確評價,就會使他產生自我成就感,不斷發現自己,逐步增強內動力,從而不斷接近、達到、乃至超過劃一的參照標準。在具體評價過程中我們發現,在每個學生原有基礎上確定“最近發展區”,使每個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他們就會感到成功并不是高不可攀,多次成功體驗會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例如,在寫字或朗讀教學中,我們使用了分層評價的方法:首先以學生的實際制定層次評價標準,允許學生自愿進入某一層,達到這一層的標準后,可進入上層,以稍高一點的標準予以評價,這樣就使每一等級學習水平的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和努力的方向。他們的目標不是遙不可及的,他們的努力都是看得到的。他們的成功都是在短期內實現的。
時代呼喚新的語文課堂,學生需要新的語文課堂,而新的語文課堂具有動態生成的特點。只有在生成的語文課堂中學生才能得到有效發展,全面的提高。
課堂學習是學生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具有豐富性和展開的多種可能性;時代和形勢的發展要求教學具有生成性。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省小語會會長沈大安老師提出:要把握課堂教學的生成點,把人——特別是把學生看做重要的資源因素,讓學生在與教學環境、教學文本、教師,以及同學的思維碰撞中產生火花,課堂教學才能不斷“生成”。課堂教學有一些“生長點”。把握好這些“生長點”,有可能成為一節充分生成的課。筆者以這些教育專家文章中的論述結合平時教育教學實踐體會到:生成性的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發展為根本,以文本為教學資源,以動態生成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等學習方式為手段,引導學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靈感動的語文學習中,內化知識、建構意義、發展語言、張揚個性、升華情感、完善人格。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生成和預設的關系,把課堂教學看成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念認識語文課堂教學,精彩唾手可得。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知識的雙邊活動。課堂教學是通過師生、生生的多邊互動,通過相互溝通理解,不斷生成,不斷構建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充分考慮師生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體現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新教育觀念,發揚教學民主,努力營造平等、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我認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原動力,對提高課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關系融洽,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調動起學生的極大熱情去參與學習。反之,高高在上,老師說的話都是正確的,學生想舉手發言又不敢舉手,老師掌握著學生能否說話的權利,這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課堂也無法因生成而靈動起來。教師要鼓勵學生“敢說、大聲說、人人說”。其次,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年齡雖小,但也是有感情、有思想、活生生的人,他們同成年人一樣,也懂得快樂與痛苦、羞愧與恐懼。對學生應多一點愛心,少一點責備,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批評。
薩特說:“學生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的閱讀,文本是一種引導,教師是另一種引導。每一篇課文都有獨特的內涵,“隱藏著作者生命意識的律動,燃燒著作者愛與恨的情感,交織著作者悲與喜的感受,低回著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傾訴,表現著作者追求正義與真理的吶喊”。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往往是對教材的個性化的解讀,或在深層思考中的迷惘。要使課堂生成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教師必須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筆者在教《清平樂·村居》時,讓學生充分感悟文本:“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引導學生質疑,這里的“醉”是什么意思?學生舉手說:是老兩口喝醉了。再質疑:僅僅是喝醉了嗎?再聯系上下文,和當時的背景,學生更深入地感悟到:還有老兩口被自在的生活所陶醉,作者亦被陶醉了……“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上有疑問才有學生自主的學習,學生有疑問才有不斷的進步。教師在預設時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充分地與文本對話。“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語文新課標)教師要始終把學生當做學生,充分相信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引導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自主地走進文本的語言的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在與文本的碰撞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這樣,教學才會有不斷的生成,學生才會有不斷的收獲。
開放的語文課堂給了我們學習的開放空間,它所延伸的領域就十分可觀。我們可以在恰當延伸的領域中尋找生成點。在新理念中,不緊扣教材而“旁逸斜出”是應該肯定的。適度發揮,拓展課堂并在拓展中積極捕捉生成點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一位教師在教學《秋姑娘的信》時,學生不光對課文內容很感興趣,還迫不及待地設想秋姑娘的信還會寫給其他哪些小動物,它們會有什么表現,還分角色地進行表演,乃至說到自己也收到了秋姑娘的信的心情,并且幫秋姑娘寫了許多封信……筆者在教《詹天佑》時,課文里有一句話:“消息一傳出來,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說這一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筆者緊扣“轟動”引導:“轟動”是一種什么樣的場面?如果你置身于這一場面之中,能具體描述出“轟動”的情景嗎?學生這樣描述:消息一傳出,頓時,人們奔走相告,載歌載舞,鑼鼓喧天……再如,教學《青海高原一株柳》時,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研讀語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體會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這株柳樹身處逆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強大生命力,進而感悟出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與命運作抗爭的人生哲理。
總之,幸福的課堂,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自由空間里與老師、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1]語文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教師.
[3]現代教育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