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崔偉
(南京曉莊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為了解女大學生戀愛的現狀,筆者在參閱已有資料的同時,自行設計了女大學生戀愛狀況調查問卷,對部分高校女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女大學生戀愛本身算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個女孩走到一個階段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是人作為動物的自然屬性在青春期的一種需要,是一個人在生理成熟之時都有的一種延續種屬的需要。
從本次問卷調查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女大學生對戀愛本身持較為理性平和的態度,沒有刻意去追求。在問及“你現在的戀愛狀態時”,有33%的女生表示“正在談戀愛”或“曾經談過戀愛”,45%的女生表示“在等待愛情的到來”。在問及“你對大學戀愛是大學必修課的態度時”,有69%的女生選擇了“順其自然,遇到合適的可以談”。
戀愛動機是戀愛行為的內在動力,它決定了戀愛目標及戀愛生活方式的選擇。當代女大學生戀愛動機復雜多樣,體現出女大學生在戀愛價值觀上的模糊與彷徨。有的女大學生對大學生活缺乏明確目標,對職業規劃和就業前景無心考慮,僅僅把戀愛當做一種消遣方式,想找一個異性朋友解解悶,排除寂寞;有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看到室友們、閨蜜們都成雙成對地出入,認為沒有男朋友說明自己的魅力不足,攀比心理占上風,借戀愛尋求刺激;或是看到別人有了對象,唯恐自己落后,故隨便找男朋友先處著;有的擔心畢業后談戀愛沒經驗,不如先在學校預熱一下;有的則是因對學習失去興趣,興奮點轉移及出于經濟目的;還有的則是遵照父母意見,想在大學找個如意伴侶等。在本次調查問卷中,問及“你認為大學生戀愛的動機是什么”時,28%學生回答尋找生活伴侶,40%學生回答豐富生活,體驗人生,4%學生回答證明個人的價值和魅力,22%回答大學生活很無聊,排遣寂寞,還有6%選擇其他。
女大學生往往帶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追求愛情,她們談戀愛主要尋求的是精神和情感的慰藉,但她們的戀愛又不可能是純粹柏拉圖式的。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性”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戀愛產生于性的生理機能成熟,性的成熟使其對異性產生傾慕,彼此靠近交流的渴望。
女大學生戀愛過程中發生性關系、未婚同居現象已經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大部分女大學生對未婚同居、婚前性行為持開放、理解和寬容的態度。據1998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所做的一項專項調查結果顯示: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人中對婚前性行為持寬容態度的比例為75.13%。2007年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曾在大學生中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71.71%的女大學生認為婚前性行為只要雙方愿意就可以;部分女大學生受西方弗洛伊德等著作中有關性革命的理論的啟發和刺激,出于對“性”的好奇而大膽地嘗試體驗“性”,她們認為男女間肉體的觸摸是最真實、直接的情感體驗;有的女大學生是在當男友提出性要求時,不敢拒絕,害怕傷男友自尊或者怕失去男友而以身相許,部分較為偏激的女大學生受西方思潮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反對一切傳統,道德意識逐漸淡化,把貞操看作是對自由的束縛,出于叛逆,跨越禁區,偷嘗禁果。在本次調查過程中,問及“你對婚前、婚外性行為的看法時”,43%的女生選擇了“贊同,是愛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行為”。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網絡化和信息化是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征,當代女大學生戀愛脫離不了時代留下的烙印。網絡作為人際交往、大眾傳播的綜合體,其具有開放性、虛擬性的特點。這極易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年學生,尤其是情感豐富的女大學生擺脫現實社會人倫、道德等約束,放縱自己的行為,忘卻責任的重要性,只考慮當時的感受,釋放當時的情感,不考慮后果和未來。部分女大學生將在現實中本來難以啟齒的話語,戀愛的期望和心情,在網絡上暢所欲言。互聯網特有的便捷性、隱蔽性讓部分大學生迅速接受了這一戀愛方式,“網戀”成了一種時尚。在本次問卷調查中,對“你有過網上交友的經歷嗎”的回答中,有過,并成為朋友或戀人的占15%,網聊的占46%;對“你對網戀的看法是什么”的回答中,很正常的占42%。
女大學生面對愛情問題,比較感性,往往多愁善感,心地善良,對愛情懷著純真唯美的期盼,渴望浪漫激情,渴望一場轟轟烈烈、纏綿恩愛的愛情。受青春偶像劇的影響,她們可能一直暗戀某個心儀的男生,并時時關注著對方的動向,但她們又不主動表白,期待著童話中灰姑娘式愛情的降臨。戀愛中的人都是對美最敏感的生物,她們對愛有著美好的預期。女大學生風華正茂,青春蓬勃,涉足戀愛本身無可厚非,她們集知識女性和青春少女于一體,她們比男大學生更關注戀愛問題,對自己未來的情感生活充滿著美好的憧憬與向往。
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有了較大的提高。她們對戀愛和婚姻的選擇更少地受制于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因而更加自由,更重視感情生活的質量。這些也深深影響著當代女大學生。在長期受教育過程中,隨著生理、心理日趨成熟,她們逐漸形成了自身對事物和社會的看法,對戀愛觀念和態度也有著獨特的視角。她們思想解放,價值多元,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越來越強調自身的價值。在戀愛過程中,她們表現出更多的獨立自主和開放性,遇見心儀的對象,往往不再害羞,而是大膽表白主動追求;在戀愛時顧忌減少,對戀愛失敗的擔心也有所降低;她們重視對方的個人素質,重視雙方的情感因素,相對輕視對方的家庭、經濟;她們深知真情和尊嚴需要自己去把握和創造,物質財富的富裕不代表精神財富的同等富裕。
大部分女大學生也能理性看待大學戀愛,不把戀愛作為目標來追求,也不拒絕戀愛的到來;在面對將來的事業和家庭時,她們更加理性地選擇兩者的和諧統一,而不是延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在面對當下出現的離婚率高、婚姻變化無常的現象,當代女大學生渴望愛情,但也會注重愛情和婚姻的統一。
千百年來,中國女性都被偉大的光環籠罩著,她們美麗、善良、柔弱、甘愿犧牲和奉獻,這些品質成了中國女性的人格特征,而這樣的人格特征在慢慢演化成一種“集體無意識”。當代女大學生,作為中國女性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雖接受了良好的現代文化教育,但不可避免地受到傳統影響。主要表現為部分女大學生在擇偶標準上偏向外表英俊、有才能、品格正直的人,在表達方式上呈現東方式的含蓄、矜持、自重,注重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注重戀愛的浪漫,對愛情極端專注,盲目追求情感的滿足,體現出濃厚的傳統色彩。另外,她們又受到西方思潮影響,獨立選擇自我的生活方式,愿意承擔政治角色,甚至在戀愛中主動出擊;對于大學生在校結婚、戀愛中性行為持較為寬容的態度,戀愛的婚姻趨向性較弱,貞操觀淡化,體現出現代性和開放性的一面。因而,當代女大學生戀愛過程兼具傳統與現代,是兩者的統一體。
愛情是一種復雜、神圣的感情活動,它是由兩顆心靈彈奏出來的和弦,關系到事業、理想和人生。愛情的本質就是承擔,就是給予,而不是以此為理由的索取和占有。每個人的心底,都埋藏著真摯的愛情,當代的女大學生大多心思細膩,渴望有羅曼蒂克的純真愛情。她們欣賞父輩們“同赴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的忠貞不二和豪氣云天,她們也會為了愛情奮不顧身,不顧家人朋友勸阻,毅然決然地堅持自己的愛情選擇。筆者在這幾年的工作,曾經遇到過不少這樣的女大學生,其中一個印象格外深刻:小熊是學校的學生會主席,外貌出眾、學習很好,能力很強,身邊不乏優秀的追求者,但她一直不為所動;后來才知道她一直暗戀自己的高中老師,當大學快畢業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向自己的老師表明了愛慕之情,并最終沖破了層層障礙,走到了一起,雖然年齡上有不小的差距,也曾經遭來不少非議和不解,但如今的她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象牙塔中的唯美愛情也褪色不少,大學校園不可能脫離社會大環境而孤立存在。女大學生們向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同時,也不可避免沾上功利的色彩。她們已經悄然走出了王子和公主的童話,不相信有一見鐘情。她們作為天之驕子,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在很大程度上是祖國未來的希望,隨著年齡和社會閱歷的增加,她們的思想也由簡單變得復雜,在對待戀愛、婚姻問題上,也采用了“功利式”的思考方式,更有不少學生由原來對理想、愛情的追求變成了對金錢、對物質的崇拜,在高校中形成了一股拜金主義之風。這部分女大學生把愛情建立在對方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上或以父母的社會地位和家庭的優越條件為資本,待價而沽;或從今后的就業、升遷等某種個人動機出發,總是盤算從對方那里得到好處,似乎愛情的目標不是對象自身而是他的家庭出身。這種女性往往具有強烈的依賴思想,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寄托在對方身上,只想找一個理想的“靠山”,穩穩當當,舒舒服服地靠一輩子。可見,當代女大學生戀愛在追求純真愛情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摻雜了功利色彩。
在校女大學生們正處于青春發育的中后期,其世界觀和人生觀也處在發展、定型時期。通過對戀愛現狀和特點的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全面、理性地看待女大學生的情感問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幫助她們解決問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從實際工作層面入手,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全體大學生群體健康發展。
[1] 金樂.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大學生婚戀面面觀[J].商場現代化,2009,(09):101-102.
[2] 2011年3月中國青少年基金會 “關于大學生性觀念及性行為”調查.
[3] 田珺瑤,王永明.網絡時代背景下女大學生婚戀觀探賾[J].黑河學刊,2011,(03):96-97.
[4] 陳豪.對大學生戀愛現狀的若干思考[J].網絡財富,2008,(10):8-9.
[5] 杜鵑.女大學生戀愛誤區分析及教育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09):30-31.
[6] 胡艷萍,曾漢元.當代女大學生功利型戀愛觀探析[J].懷化學院學報,2003,(02):22(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