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杰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隨著高校改革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人際關系適應困難,家庭經濟壓力、學業壓力等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現象逐年增多,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受到社會各界和學校的重視。而“90后”新生,這個年代的大學生以獨生子女為多,做事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良好的與人交往、相處的能力和習慣,在面對一個新的環境、新的人群、新的學習方式過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出現諸多不適應的現象。一些大學新生由于不能及時有效地完成角色的轉換及人生目標的調整,會出現人生目標日漸迷失,生活學習毫無目的性,產生消極情緒,無法完成學業。因此,新生入學后的適應性教育問題尤顯重要。重視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問題,做好新生的入學適應性教育,切實做好新生入學適應性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幫助新生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對新生完成角色轉換、思想穩定、順利完成學業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Cohen&Mckay(1984)提出了一個定義:社會支持是一種良性的人際交往,能夠緩沖壓力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社會支持同時也是指人們通過與其他人交往所建立的某種聯系,這種關系能夠降低心理壓力,使抑郁情緒得到放松,并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影響。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大學新生能夠在短時間內適應大學生活,熟悉和了解大學中的學習和生活,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順利完成大學學業。大學新生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可以分為:來自社會的支持,如國家、地方政府、新聞媒體等;來自學校的支持,如輔導員、班主任、舍友、同學和朋友等;來自家庭的支持,如父母和兄弟、姐妹等。社會支持類型根據社會支持的來源還可分為情感支持、物質支持、信息支持、陪伴支持等。
“90后”大學生心理及行為特點主要表現在:(1)“以自我為中心”,大都是獨生子女,缺少人際關系協調的能力,缺少為他人著想,去考慮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從而導致在入校后人際關系緊張,感到迷茫和不適應,甚至逐漸產生失落感;(2)伴隨著網絡長大,對網絡依賴十分嚴重,網絡的虛擬和假想的美好誘使他們在心理上不斷依賴和探尋,逐漸脫離現實,不能冷靜客觀對待現實,對一切感到迷茫,從而心理上開始逐漸異變,導致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喪失,甚至可能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3)心理承受力不強,作為家長,獨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受到挫折,一旦遇到微小的困難就不知所措,無法承擔壓力。
根據“90后”大學新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點,建立起以家庭、班主任、學院黨團組織為一體的三維立體式社會支持系統,幫助“90后”大學新生在入學后迅速融入大學生活中。
新生適應性教育是高校在新生入學后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學習的重要階段。大學新生在入校后,由于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轉變,個別同學往往會出現心理危機;而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是在心理危機爆發前,往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個體行為,因此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幫助大學新生緩解心理壓力,預防大學新生心理危機事件出現的一個可行性手段。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使新生體驗到設身處地的理解和關懷,負面情緒得到宣泄,從而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從社會支持的分類上來看,家庭親友的支持,能夠給予孩子經濟支持從而滿足其所必要的物質需求,平時的關懷愛護,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開導,起到穩定不良情緒和情感宣泄的作用,從而排除隱患;學校的支持,主要包括鼓勵和動員學生積極參加校園活動,在集體活動中產生歸屬感和榮譽感,幫助其建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適應能力,緩解心理壓力。
以社會支持系統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和覆蓋面為出發點,使大學新生在入學后全方位地得到關注和發展,將社會支持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構建,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的成長成才。根據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的來源和類型的不同及對大學生的不同影響,可以將其分為兩個相互獨立又能串聯的層次,分別為基礎核心層、外圍立體層的二級社會支持體系。
1.基礎核心層的構建。基礎核心層作為與大學新生最為密切的一個層次,將家庭成員、同學朋友、班級輔導員班主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構建。
大學新生入校后,尚未與周圍人群建立熟悉的人際關系,雖然遠離家庭,但是對“父母”的聯系依舊十分強烈。新生入校后遇到困難往往第一時間聯系父母,父母也能夠及時給予幫助、開導,起到穩定不良情緒和情感宣泄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大學生社會支持系統的社會支持來源的定位上,主要把以“父母”為主的家庭支持系統放在首位;以班級同學、宿舍室友、朋友老鄉為其次的關系層。新生入學后,第一時間建立的關系層往往也是平時接觸最多的人群。這部分人群中,往往以同學、室友關系最為密切,而他們所面臨的困惑也相仿,因此彼此之間交流也最多,對一些困難也會相互幫助。這部分人群中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對新生入校后的適應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第三關系層主要包括班級班主任、輔導員等對班級管理有直接聯系的老師。新生入校后,除了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之外。特別在學習上往往也面臨比較大的困惑,因此在構建新生社會支持系統體系中,班主任、輔導員、教師在其中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輔導員及任課教師往往具有豐富的學生管理經驗和教學經驗,對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注意的事情及必須完成的事情都很明確,可以給新生一個清晰明確的發展目標,指引新生逐步融入到大學校園中。同時,新生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個人無法解決的事情,也是家長或者周圍的同學朋友無法解決的事情。此時如果聯系班主任、輔導員,往往就能夠得到有效的幫助。因此,作為社會支持體系的基礎核心層,班主任輔導員等教師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
2.外圍立體層的構建。構建新生適應性教育過程中的社會支持系統,除了構建基礎核心層外,外圍立體層也尤為重要。作為基礎核心層中的要素,在影響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過程中,一般而言是相互獨立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構建外圍立體層,有效地銜接基礎核心層的多要素,將社會支持系統連接成一個緊密的整體,幫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校園生活,提高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有效性。
外圍立體層主要以學院黨團組織為紐帶,將相關行政部門如學生處、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教務處、宣傳部等要素有效的串聯起來,將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融入學生的管理與服務中去。以共青團工作為基礎的外圍立體層,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重視“90后”內在的需求變化,充分考慮他們的個性差異和自主發展能力,開展學生群體組織活動,尤其是在新生剛入校后,通過開展多樣化的特色活動,一方面使大學生對大學豐富多彩的生活有一個直觀感受,另一方面參加校園活動緩解了剛入校后的無助感和空虛感,可以使大學生在集體中產生歸屬感,心理壓力得到緩解,防止失落情緒的產生。另外黨團組織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對理想信念、人生規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入學教育時組織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如開展黨校團校培訓,培養90后新生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聯系學校心理健康中心開展心理健康培訓、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咨詢講座,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心理問題,增強自我調適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聯系專業教師開展專業建設及專業發展認識教育,明確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及今后就業情況等;聯系教務處、學生處開展學生學籍規定、學生日常管理規定的知識普及,等等。外圍立體層將學校的職能與學生的內心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在剛入校后面臨的一系列困惑。
立體式的社會支持體系中各個要素為90后新生提供社會支持外,各要素互相之間也緊密結合在一起,如基礎核心層的成員通過學院黨團組織形成結合點,互相提供支持;基礎核心層各要素也能積極有效地配合外圍立體層,加強與新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支持的有效性,增強新生的適應性。另外,“90后”也在立體式社會支持體系中積極探索,努力構建適合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提高在高校中對周圍資源的利用度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為自己的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保障。
[1] 張亞君.基于社會支持理論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構建[D].中南民族大學,2009.
[2] 俞亞萍.“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與高校共青團工作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9(11).
[3] 陳蕾.“90后”火學生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