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堯
(嵊州市崇仁鎮中學,浙江 嵊州 312473)
所謂有效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具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使問題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搭建課堂教學活動的腳手架,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探索、實踐體驗、解決問題,以便深層理解并掌握和運用基本知識去有效地解決問題,實現從能力到人格的整體發展。一堂優秀的課,教師的提問必須是高質量的、有效的。因此,提高思想品德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縱觀當前課堂,存在無效提問現象較為頻繁,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題目太空太大,沒有方向性,學生毫無頭緒,摸不清老師究竟想要自己回答哪方面的知識。
(二)提出的問題不科學,或太淺,或太難,或可有可無,無層次感,無梯度。
(三)候答時間過短,學生無法充分思維,草草了事,走過場。
(四)教師評價枯燥,對學生的回答,只做一個簡單的判斷對或錯;錯的,沒有講清錯的理由,無法給予針對性的反饋,達不到提問的目的。
教師在課前必須認真挖掘教材的廣度、深度,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真正體現激疑的藝術,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精心設計,拋磚引玉。
(1)設計問題要有整體性。問題要緊扣教材,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同時,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的“問題鏈”,做到既能體現教師教學的思路,又能打通學生學習的思路。如:在講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時,我提出了這么一連串問題:我國的人口現狀怎樣?帶來怎樣的影響?針對這樣的人口現狀,我國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成效?重要意義是什么?這一問題鏈使整個課堂思路清晰,課堂效率就能大大提高。
(2)設計問題要有量力性。提問應以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提出符合學生智能水平、難易適度的問題。提問超出學生的智能水平,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師自問自答,這樣的提問就失去了意義。同時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材重點、難點,力求提問設計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瑣的“滿堂問”。
2.精心設計,抓住問點。
(1)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理解的知識點。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例如:在講《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這一內容時,從華西村五十周年慶典導入,華西村每戶出資一千萬,共集資三十億建起高328米的黃金大酒店,內有一噸黃金造的金牛,這一材料馬上把學生吸引到課堂,學生頓時議論紛紛。這時教師提出疑問:華西村為什么會這么富呢?引出“先富帶后富,最后走向共同富裕”。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知識、實踐操作,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2)抓住知識的疑難點(學生的惑點)提問。學生學習的疑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抓住疑難點提問,就是要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特別要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設疑。差錯人皆有之,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后順其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3)抓住思維的發散點提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時期對人才的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在求同思維培養的基礎上,強調并重視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訓練。
3.聯系現實,創造結合點。
政治課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一些時政熱點、焦點問題往往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所以提問要經常與這些問題聯系起來。這樣既能使課堂充滿時代性,又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如在講《科教興國的戰略》時,可聯系剛剛發射的“天宮一號”,學生既了解了時事,又有助于對科教興國這一戰略的理解。
4.師生互動,捕捉交流點。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和有創意的新觀點,給學生表達思想的自由。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的主動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則應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一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角色轉變,課堂天地變寬了,教師只需稍作點撥或引導,學生的思路就會更寬,教師講得少了,學生掌握得反而多了。
5.引導學生,產生新疑點。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敢問”、“會問”、善于“發問”。學生自己經過深思后,提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才是最有思考價值的。
3.精心設計,動態生成。
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設計符合本堂課的問題,促進學生去思考問題,自主學習,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啟發性、深刻性和開放性。
(1)設計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因此,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教師要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做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發現“為什么”。教師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提問,給學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課堂教學更加順利,更有效。
(2)設計深刻性問題,促進思維拓展。學生中更多地存在這樣的情況,在做材料題時,往往只從字面入手,只看到了一個表象,而不會挖掘深層次的含義。為此,教師要適時地從淺層次的問題入手,并進行深層次、拓展性的“問題”設計,在師生互動中,培養學生從現象中發現本質、揭示規律的能力,這就是“問題”設計的深刻性。比如:在講人口問題的現狀時,要求學生第一步通過材料得出一個結論,即現狀,然后深一步理解這一現狀帶來的影響。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慢慢地養成一種思維習慣,能更深一步地去思考問題。
(3)設計開放性問題,發展學生思維。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開放性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形成良好認識結構的推動力,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例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我們能做些什么?這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促進學生動腦思考問題,檢索已有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去思考問題,這就為學生自主探索問題,實現“再創造”做好了充分準備。開放性的問題設計,調動起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活起來了,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新舊銜接,尋找遷移點。
在講授某些新知識的過程中,盡管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準確地提取和利用,這就要求教師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遷移,就是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設問,既可以復習舊知識,又可以引出新知識,有利于突出知識的整體性。同時,在過渡處提問,可使學生養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習慣,并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
2.把握時機,注意火候點。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提問最好問在學生的 “最近發展區”,使問題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戰性,將學生思維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達”的憤悱境界,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個個興奮中心,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來積極探究。
針對性是思想品德課的生命所在。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過于寬泛、無目的地亂問,為了提問而提問,思維指向不明,使學生猶如“霧里看花”、無所適從。如“看了這一段材料,你體會到了什么”、“這一內容反映了什么”。這一類問題看上去非常開放,似乎非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回答。但實際上由于問題過于寬泛,降低了問題的針對性,降低了問題的思維發展價值,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提問之前教師必須明確為什么要問這個問題,對所提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切忌隨意離開教學目的,節外生枝地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更不應該突然冒出一個與教材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打亂教學的和諧節奏。
在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設計得十分巧妙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卻收不到應有的啟發思考、發展思維的效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問題提出之后,教師缺乏必要的引導或進行了引導,但“啟而不當”、“啟不得法”。只有“啟而得當”、“啟而得法”,課堂提問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實處。教師可以運用以下優化對策。
1.鋪路架橋。當學生由于思維定勢等因素的影響思維暫時受阻,無法正確回答教師的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鋪路架橋予以疏導。當有些問題因為難度太大,學生一時無法講清時,教師要適時架梯子,補充一些難度較小的問題,然后循序漸進,最終必能豁然開朗。
2.引向、指津。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時會出現“東拉葫蘆西扯瓢”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適時地給學生引向、指津。
3.注意課堂提問不能一味地直來直去,這樣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在講《逆反心理有危害》這一內容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媽媽和女兒一起挑選衣服的事例,這種情況學生都會碰到過,讓他們成為這一情境中的主人,然后去探討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不同的女兒和不同的媽媽會出現哪些不同的情況?這樣因勢利導、引思鋪墊、變直為曲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清晰、簡明地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有幾秒鐘的思考時間,然后要求學生回答。這短短的幾秒鐘,延長了學生思考的時間,保證了學生能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對所提問題一時回答不出來,教師就要以適當的方法鼓勵、啟發、誘導學生作答。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思考時間;二是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而不至于打斷他們的思路。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效率,其提問的實效性就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
1.信任、尊重學生,以“朋友和共同學習者”的身份與學生相處,創設一個融洽、和睦、協調的課堂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2.賞識激勵每個學生。人需要賞識,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更不例外。學生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至于答錯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多種手段讓其自己認識并糾正,只要糾正對了就要贊賞,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
課堂提問,不能出現“遺忘的角落”,要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期待,培養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和強烈競爭意識,從而營造出一個主動積極的集體思維氛圍,轉而推動每個學生更主觀能動地進行思維活動。
怎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一是教師要有威信,在教學過程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良好威望影響全班,以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推動學生投入學習思考活動;二是教師要以自己的積極情感感染學生,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產生共鳴。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在保證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精心準備供探索的材料;組織問題,一方面巧妙地設置基本的問題,另一方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認真篩選,確定最適合于教學探索的問題,并按照知識的邏輯結構、學生的認知規律加以組合,形成臺階式的系列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解答疑問,總結歸納,分析評價。
有效的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課堂教學的動態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靈敏性。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在課堂提問中遵循一定的原則,掌握適當的提問方法,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使課堂提問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腳手架。
[1]課堂提問的藝術——發展教師的有效提問技能.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7.
[2]課堂教學組織調控技巧——課堂提問的設計與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技巧.
[3]新課程.中學,2010,11.
[4]陳大偉編.教師怎樣解決課堂教學問題.
[5]劉嵐主編.給政治教師的101條建議.
[6]新課程教學問題解決實踐研究.初中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