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秋紅
顳下頜關節脫位是指下頜骨的髁狀突滑出關節以外且不可自行復位,用力咀嚼、打哈欠、大笑、猛然撞擊均可引起,是常見的骨科急診疾病之一[1]。該病多發于年老體弱者,單側或雙側均可發生,臨床上有復發生關節脫位或急性關節前脫位。本研究對31例患者進行口外手法復位治療基礎上,加強系統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2008年5月~2010年3月,我院共收治顳下頜關節脫位患者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齡42~68歲,中位年齡52.4歲;急性脫位25例,雙側脫位22例,單側脫位9例,長期口腔治療脫位3例,習慣性脫位3例。病程3個月~5年,可自行關節復位7例,需人幫助復位15例。
術者站在患者前方一側位置,用手觸摸到髁狀突外側后,大拇指推外側面下后移動。由于髁狀突被動移動,大多患者會比較緊張,自然施加外力與術者對抗,此時護理人員要盡量誘導患者放松肌肉并微用力閉口,可以通過談話方式來分散其注意力。術者用其他手指抬升下頜輔助其閉合,髁狀突會順著外力沿關節結節滑回關節窩[2]。雙側顳下頜關節脫位者,術者兩拇指放在患者突起的髁狀突前緣,用力將髁狀突向后下擠壓,同時其余手指托住兩側下頜角及下頜骨下緣,旋轉向后上推,即可復位。
本組31例患者中成功復位29例,2例失敗,治愈率達93.5%。
2.1.1 心理護理 顳下頜關節脫位影響人的面部美觀,說話及進食比較困難,嚴重者常伴有面部疼痛、腫脹等情況。這些不良反應會使患者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等情緒,進而影響到醫生施口外手法復位的成功率[3]。緩解患者心理壓力,使其處于一種積極的心態,更利于復位治療的順利進行。因此,加強心理護理,洞察患者負面情緒的誘發因素,給予全面的心理干預成為護理人員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配合治療中,護理人員可向患者講解有關顳下頜關節脫位的知識,告訴患者堅持治療的必要性,慢慢緩節患者的情緒;向患者講述口外手法復位治療的原理,教會患者如何主動配合,以避免術中不必要的對抗力加重肌肉損傷。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患者的不良情緒基本得到控制,術中配合比較積極。
2.1.2 一般護理 患者取坐位,下頜牙位置低于兩臂下垂時肘關節水平;用2%的普魯卡因封閉顳下及其關節周圍,減少患者疼痛;在治療中,患者如果感覺疼痛難耐或其他無法忍受的情況,可舉手示意,絕對不可隨意搖擺頭部。醫護人員必須按照操作規范手術,避免發生交叉感染。
完成復位后,立即將頭頜用繃帶固定,防止顳下頜關節再次脫位。在繃帶固定期間,密切關注患者下頜周圍組織情況,詢問患者疼痛有無減輕,如出現不正常癥狀立即與醫生溝通。護理人員向患者說明固定繃帶的重要性,囑咐患者不要私自將繃帶拆掉,以免再次脫位。讓患者多注意休息,使損傷的組織盡快恢復,以避免再次受損而無法恢復到原有狀態。損傷組織未完全恢復就拆掉繃帶,很容易引起組織惡化,形成顳下頜關節習慣性脫位或功能紊亂。繃帶固定應松緊適宜,過松達不到固定的效果,過緊則影響面部血液循環,不利于患者康復[4]。
①術后短期內患者都不宜過多張口,食物盡量以流食為主,忌吃生冷食物;②說話時間不宜過長,說話中控制面部表情,大笑、呵欠、噴嚏需特別注意;③囑咐患者多進行咬合訓練,適當鍛煉面部咀嚼肌的功能性,減少脫位幾率;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過度張口,中老年尤甚,如需做較大幅度動作,可用手托住下頜;⑤避免用冷水擦洗面部,冬季注意面部保暖防寒;⑥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做一次全面的出院指導,讓其明白健康訓練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循序漸進,使口外手法復位達到預后治愈的目的。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心理因素對疾病治療預后影響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通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用巧妙的語言藝術緩解患者的過激情緒,糾正對自身疾病的不正確認識,幫助他們建立治愈信心,減少不良情緒產生對治療的負面影響。心理護理在顳下頜關節脫位治療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學的護理提高了關節復位的有效率,另外,護理人員耐心的教育與指導,增強了患者的自護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對患者預后改善起到了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口外手法復位治療顳下頜關節脫位是一種既簡單又實用的方法,非常值得臨床推廣。在口外手法復位治療的同時,做好術前準備、系統的術后護理和循序漸進的健康指導有利于減少治療中的不良反應,提高復位成功率。
[1]譚秀峰,王津惠,張林樸,等.老年人顳下頜關節脫位的病因分析及預防[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08,6(3):136-137.
[2]周志國.口外手法復位治療80例顳下頜關節前脫位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2):92-93.
[3]Cakir-Ozkan N,Sarikaya B,Erkorkmaz UR,et al.Ultra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disc displacement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compar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0,68(5):1075-1080.
[4]陳安勇,米方林,龍海林.全麻下行顳下頜關節脫位手法復位[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