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紅
(長春大學 人文學院,長春 130022)
寫作教學是高校中文專業的基礎教學,其教學目的在于通過本課程理論學習和寫作實踐訓練,使學生具有深厚的辭章修養和較強較全面的寫作能力,以適應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寫作訓練則是寫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寫作能力至關重要的一個實踐環節。在教學中,我們感到一些教材對寫作訓練內容的安排繁雜而分散,重點不突出。這種面面俱到,實際上等于面面不到,師生費時費力不少,“吃力不討好”,收效并不理想。
解決寫作訓練教學中這一問題,關鍵在于要抓住學生寫作訓練與自身基礎特點能力之間的聯系,運用對比教學,找出重點訓練的突破口,達到觸類旁通、一通百通,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實際收效。這個重點訓練的突破口就是強化“散文”和“文學評論”的寫作訓練。
在寫作教學中,授課時數少和學科內容龐雜是一個矛盾,寫作實踐有限與寫作自身規律“日積月累”的廣博又是一個矛盾。在寫作課中,各種文體都要進行訓練,一是時間不夠用,沒有那么多的練習機會;二是即使練了,也是水過鴨背,一滑而過,難留痕跡,樣樣都學,樣樣學不好,其結果還是既不“能”,更不“精”;三是不必要。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夫文本同而末異。”這說明,文章的“本”是大致相同的,不同的是“末”;“體”有共同之處,“用”則千變萬化。所以訓練的文體益“少”益“精”,重在治本。我們只要能夠抓住典型的文體,反復進行練習,寫熟寫好,務求有得,那么同一門類的其他文體就可以觸類旁通了。在需要寫作的時候,只要看一點典范文章,了解它們的特點,就可以較快地學會寫好。所以,做到“以本治標”,關鍵是要通過較好的訓練方法,積累辭章修養,練就扎實的寫作基本功。
文章從大的寫作類別上分,無非是記敘、論說兩大類。因此,寫作訓練關鍵是要掌握記敘、論說兩類文章典型文體的寫作特征和體式風格,以典型來帶動一般。而散文和文學評論,則可以成為記敘、論說兩類文章的典型文體。如果能抓住這兩類典型文體進行多角度反復多面地重點訓練,熟練掌握其文體各種表達方式及表現方法,以此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其他文體寫作訓練,就會使學生易于激發寫作熱情,把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寫作實踐中得到寫作知識和能力的多方面鍛煉與提高。
什么是散文?人們對此有多層次的看法,廣義的理解,認為除詩歌以外無韻的散體文章是散文;而從狹義的角度理解,則是指與詩歌、小說和戲劇并列的文學性文章體式。
散文是一種兼有抒情與敘事的文體,它以展現人的自然生活狀態,濃縮社會萬象為主要內容。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它同人們的關系較為密切。散文最大特點就是包容性強和自由度大。南帆在《文學的緯度》中曾說:“散文可以兼容詩的成分,小說的片斷或者論文的雄辯,散文也可以是序、跋、書信、筆記或者銘文。作為一種文類,散文的內涵模糊不定。多種文類都可能以不同比例、不同的變異棲居在散文之中。”這說明,散文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作用非常大。著名作家老舍對此也有過論述,他認為人們寫信、寫日記、筆記、報告、評論,以及小說、話劇,都用散文。我們關注一下現行中學階段語文課本,會發現散文篇章所占的比重較大。散文既有現實的實用性,也有藝術的審美性。它的現實性為人們認識生活、體味生活,表現人的生存意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的藝術性可以拓寬學生寫作的思維想象空間和語言表現空間,便于學生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散文具有的美育作用,有助于學生獲得寫作所必需的人格魅力和審美情操。由于散文內容包容量大,題材廣泛,形式短小精悍,體式靈活多樣,表達文情并茂。因此,可以說散文寫作是一切語言藝術的基礎,是進入文學寫作的第一關,是培養和訓練青少年文字寫作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徑,對增強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提高文學修養具有實際的教學意義。像素描是繪畫的基礎一樣,散文寫作能力是從事各種寫作的人必練的基本功。
散文寫作與其他文體寫作一樣,需要寫作者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加深自己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擴充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提高思想認知水平,努力加強自己的文學修養。優秀的散文篇章應該是人類自然生活與精神文化追求的高度融合,是人類精神家園的詩意棲息,其內含有人類深度的智慧和思維的理趣。散文這一特性,有助于學生思想境界、人格修養的培養。
在散文寫作訓練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心去感悟生活,將神思游于天地萬仞之中,在深切的自身感受中闡發對自然、人類生命及歷史文化的獨特理解,進而培養其創作個性,使其散文主題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體現出生活的多樣性和哲理的超越性。
(1)散文具有主觀抒情性。藝術作品往往都是情感的產物。散文是一門抒情藝術,它具有鮮明的抒情性質。散文寫作中雖然常常使用敘事、議論等表達方式,但更主要的是運用抒情方式。抒情是散文寫作的重要特征。在散文寫作中,寫作者總是將自己情感溶入社會生活里,將自己的精神、氣質和文品作用于文章中,進而對人生意義進行藝術思考,通過采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藝術手法,達到抒情言志的寫作目的。散文抒情性所起的作用,在于“以情感人,鑒賞者在進行文學鑒賞的過程中,往往感情非常投入地參與其中,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共同感受著喜怒哀樂。”
(2)散文寫作訓練有利于學生開拓藝術思維空間。優秀的散文篇章,不僅要講究立意,注重聯想,還要求寫作者在藝術性上下一番苦功夫,做到敘事清晰流暢,結構嚴謹合理,達到“通體皆宜,局部閃光”效果。要有創造性的思維,能創造出和諧渾然、耐人尋味的詩意般的藝術境界,并以此打動讀者,使其在精神上與之產生藝術共鳴。行文中,達到立片言而居其要,上下左右探源擴流,尋求最新最佳立意角度,正反縱橫,過去未來,左右逢源,俯仰生姿,如萬斛泉涌,似行云流水。思想無限的觸角,思維跳躍的活力,這是散文靈性的表現。相反,文思枯竭或文思不暢則是寫作的大敵。
(3)散文寫作訓練可以加強學生審美藝術表達。從美學角度說,散文是人類審美經驗的忠實記錄,它體現了寫作者的文化悟性與藝術審美特征。精美的散文常常透出生活中的美,如生活的真善美,境界的詩意美,情感的真摯美,人性的知性品位美,語言的結構音韻美等。
散文中的意境,常常傳遞著寫作者獨特的審美情趣。精巧的構思、富有美感和表現力的藝術境界,會使文章呈現出自然流轉、富有詩情畫意的藝術之美,從中傳遞出哲理趣味。它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品位,以達到美育效地。
散文的以上特點,使它成為人們反映生活較有效度的一種文學樣式。它篇幅短小,反映生活直接而又廣泛,可以解決寫作中的大難題——缺乏寫作材料。在現實生活中,凡所見所聞,一個片斷,一個場景,一段感情波瀾都是散文的好題材。
散文也最具深淺度,可以適應各種層次的學生訓練,利于因材“施文”。如立意有深淺,文字功夫有高低,坡度較大,有利于學生爬坡。散文最能鍛煉提高文字功夫,因為短小的文章特別需要寫得簡潔和優美。由于散文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得如此普遍和重要,因此人們曾稱“散文是文學之母”。
評論是個一類的概念,它是指對生活中出現的某些社會事件或現象、社會問題、思想傾向等進行分析評價的一種論說文章。評論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十分廣泛,有行業化、專業化的區分,可以分為政治評論、思想評論、新聞評論、文學評論、體育評論等。
評論寫作具有現實針對性,往往對人們普遍關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問題和生活中一些實際問題,以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具體的的分析說明,給予回答和指導。
對高校中文專業學生來說,評論中的文學評論更能突顯出專業性和實用性。
文學評論雖然屬于論說類文體,但它跟一般論說文是有區別的。文學評論主要是針對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評價。它是以一定的文學理論為指導,對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評價、探討,從而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促進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
文學評論與一般的思想評論有不同。思想評論的對象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種種思想問題,目的是啟發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分清是非。而文學評論則是通過分析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評價作家創作的得與失、總結藝術規律、幫助讀者提高閱讀鑒賞能力。它具有科學性、邏輯性、藝術性、社會性、指導性等特點。
文學評論也不同于文學欣賞。文學評論以文學欣賞為基礎,從偏于感性的欣賞上升到審美的判斷。從思維特點看,文學欣賞停留在欣賞帶給自己的愉悅上,側重于審美感受,很少條理化、理論化;從接受美學角度看,讀者是受眾。文學評論則側重于理性判斷。文學評論者欣賞文學作品不是一項活動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的更重要的過程的開啟——更深廣的邏輯思考以及精辟的闡述與論證,進而形成文章。從評價角度看,文學欣賞可以有評價,也可以沒有評價,可以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甚至偏愛去評判作品的是非高低。而文學評論要求客觀、公允,觀點建立在客觀的理論基礎之上,遵循既定的批評標準,品評出作品的思想性,揣摩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傾向性,反映時代特色,揭示社會規律。
文學評論寫作還是一種寫作思維活動。它可以鍛煉學生的整體性思維能力、橫縱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使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具有整體性,能夠聯系、影響地看待文學作品各個相關的因素;能將文學作品置于同時期的歷史層面鑒別其歷史價值或美學價值;也能用歷時性的比較思維,把事物放在縱向對比分析中,發現事物在不同階段上的特點和前后聯系,以此把握事物及其本質;還能從不同的思維角度、層面和關系出發去思考問題,從中選出最優解決方案。
文學評論寫作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評析水平。平時人們讀完一部作品之后總有些感受,但當問及這部作品如何時,對方則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就是欣賞的盲目性與評論明確的意識性的區別,是欣賞的自我滿足與評論的思索、思辨的區別。通過文學評論寫作訓練,可以把形象感受與審美判斷結合起來,把傳達感受與條理成文結合起來,把欣賞上升為評析,從理論的認識高度去看待作品,這樣就提高了寫作者對作品的閱讀欣賞和評析能力。
因此,在寫作訓練時,寫作者首先要加強自身人格修養和文學修養,讓自己站在思想境界的高度上,目光看得深遠,把握問題的實質。其次,重視閱讀作品,用所學到的文學基本理論去分析作品。在寫作思路上,把握“引述、分析、評價”的脈絡,通過理論指導,分解綜合,從而得出結論。評論的過程,也就是借鑒學習、提高自己文章素養的過程。既學會了評論文章,反過來又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礎。
總之,散文寫作訓練是一般記敘抒情文體的提高之途,文學評論寫作訓練是一般論說文體的提升之徑。以這兩種典型文體為重點進行的寫作整體訓練,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均得到了良好的鍛煉,很好地協調了“基礎”與“提高”的關系。可以說,這是“敘”“論”并重的全面表達能力的訓練。科學合理地運用兩元關鍵訓練法,最終實現高校中文學生寫作能力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1]蔡庚生.文學評論與鑒賞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2]陳汗勤.現代散文寫作中滲透的情感美[J].文學教育,2008(13):52-54.
[3]陳以理.散文寫作方法淺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5(S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