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洪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管理系,江蘇 無錫 214153)
低碳經濟影響下國際經濟法的變革*
阮 洪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管理系,江蘇 無錫 214153)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后工業化發達國家一方面為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為爭奪支配世界經濟發展的戰略利益,倡導低碳經濟模式,這對國際經濟法體系各項制度都提出了挑戰。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以及國際稅法等國際經濟法分支學科影響較大,需要各國積極應對。
低碳經濟;國際經濟法;變革
低碳經濟是一種后工業化社會出現的經濟形態,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潔開發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環境友好為基本特征。低碳經濟的目標是為了應對環境、能源和氣候變化挑戰,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是技術創新、提高能效和改善能源結構等[1]。低碳經濟不僅涉及氣候變化問題,且已滲透到全球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面,不可避免地對國際經濟法律體系的各項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戰。
(一)低碳貿易的發展現狀
當前,環境與貿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為有效緩解氣候變化,新的貿易政策工具不斷被采用,導致了國際貿易法的變革。碳足跡、碳標簽等貿易政策工具對國際貿易自由化以及國際貿易法帶來重大影響。
碳標簽是一種標注方法,即在產品的標簽上將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作出標識,標注的排放量涵蓋了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它能直接告知消費者該產品的碳信息,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和廠商的生產決策。碳足跡又稱“碳耗用量”,測定碳足跡,能了解碳排量。產品的碳足跡,可通過計算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再以碳標簽的方式告訴消費者。碳耗越多,碳足跡越大,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越大。
碳標簽已在歐美一些國家的超市貨架上出現。以英國為例,2007年開始以碳基金的方式向中小企業推廣使用碳標簽。英國最大的Tesco超市要將所有7萬種上架商品加注碳標簽。推廣使用碳標簽可方便有環保理念的消費者積極選購低碳商品,目前,采用碳標簽還有美、日、法、韓等國以及臺灣地區。
(二)低碳貿易與貿易自由化的沖突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采用非歧視待遇,這是貿易自由化的基本要求。低碳貿易中碳標簽的出現,將成為非關稅貿易壁壘,影響國際貿易中整個產品的制造與供應鏈,使得自由化進程放緩。發展中國家由于不具有核心的低碳專利技術,無法控制碳足跡測算標準,在國際貿易中會因被迫購買低碳技術而喪失成本優勢。發達國家以低碳貿易保護主義為借口,在傷害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同時,對發展中國家構成了歧視。這不僅有違WTO的基本規則,而且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在氣候變化領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相背離[2]。在國際貿易領域,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將遭遇嚴重的差別對待,即成為發達國家初級產品加工廠的同時,承受發達國家碳關稅以及以碳標簽為代表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沖擊。
(三)國際貿易法的變革趨勢
倡導低碳經濟、開展低碳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低碳理念與貿易自由化的沖突可以通過國際貿易法的變革來協調。第一,“共同而有區別”原則要求發達國家積極而主動地承擔碳減排義務。在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方面,發達國家不能從獨占市場的角度出發,以專利或技術標準的方式壟斷先進的環保技術,而應積極向發展中國家轉讓低碳技術,促使發展中國家向低碳經濟模式轉型。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發展中國家減排責任的明確,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規模將受影響。第二,發達國家在涉及低碳貿易的國內立法時,在高碳產品的準入方面應有一個漸進的推進過程,不應以低碳經濟為借口阻斷貿易自由化進程。第三,通過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貿易公約,使得國際貿易逐步向低碳貿易模式轉變,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都將因此受益。
跨國低碳投資是指運用國際投資發展低碳經濟,具體包括本國的對外低碳投資和本國接受的外國低碳投資。跨國低碳投資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循環再利用、與環保相關的產品制造等三個低碳行業。
低碳經濟的發展對國際投資法產生影響。以我國為例,作為世界貿易大國,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大量加工貿易為主的三資企業的進入,加劇了對環境的破環,使我國成為隱含碳排放的凈出口國。國際投資法體系首先包括了國內立法,從資本輸入國的外國投資法看,發達國家普遍采用各種措施,大幅提高國內高碳行業的環境成本,比如碳稅政策、碳排放交易機制、對高耗能企業的限制與整改等[3]。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利用外資的實踐中,迫切需要修改外商投資企業法,一是提高環境準入標準,減少高碳排放的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資企業的進入,阻止發達國家將高碳行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二是鼓勵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興產業為主的低能耗外商投資的進入。三是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吸收國外的清潔能源生產技術、節能減排技術,減輕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給環境帶來的壓力。低碳經濟影響下的國際投資法,將改變發展中國家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消除對外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量,減少國內的行業失衡度。
在資本輸出國的海外投資方面,實行綠色投資戰略不能僅靠道德約束。各國應通過雙邊條約和多邊條約的形式,鼓勵低碳跨國投資,對以對外直接投資方式轉移國內高碳產業的行為進行約束,過去發達國家大肆將高碳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要得到有效控制。
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國際碳金融市場應運而生。碳金融市場主要從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及相關的各類金融活動。《京都議定書》確立了三個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國家間的“國際排放權交易”,指的是在發達國家間就分配到的減排單位進行買賣;發達國家減排工程項目的“聯合執行機制”,指的是在發達國家通過幫助其他發達國家建設減排項目而獲得減排單位;發展中國家減排工程項目的“清潔發展機制”,指的是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而獲得核準減排單位。
碳排放市場機制下形成的國際碳交易有兩類,即基于項目的交易和基于配額的交易。在配額交易市場中,歐盟的排放交易體系(EUETS)占有主導地位。歐盟根據其對《京都議定書》所作的減排承諾,于2005年1月1日啟動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下,各成員國以國家分配方案(NAP)確定本國的碳排放總量和分配給各個設施的排放權(EUA),如果企業的實際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許可額,可以銷售余額以獲利;反之,它必須到市場上購買排放許可額[4]。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成立于2003年,雖然在國際市場總成交量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已頗具影響力。CCX作為一個先驅組織以及市場交易平臺,其參與的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都是自愿的,并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西方發達國家通過發展碳金融,目的在于謀求掌握未來碳交易的全球定價權。
低碳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國際綠色金融創新,金融資源向生態環保產業配置,實現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國際上碳金融業務主要有以下方面∶1.國際商業銀行、國際銀團提供低碳經濟發展所需資金。2.國際商業銀行低碳金融工具的創新。3.配合碳排放交易機制,建立低碳金融市場,包括碳減排期貨、期權市場,傳遞準確有效的碳價格信號。4.對于保險業,通過設計融入環保理念的綠色保險產品,提升保險業內涵式的可持續增長。5.國際項目融資、債券的發行、國際股票上市以及國際金融監管等。
隨著全球低碳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發達國家從國內征收碳稅開始,稅收的管轄權逐步擴大到具有跨國性質的征稅對象,即在國際貿易中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最早提出“碳關稅”一說,為使歐盟國家的產品在完成減排目標情況下,與其他國家的產品進行公平競爭,對于未完成減排目標以及沒有減排目標的國家征收“碳關稅”。美國在新規則的推出上也引人關注,以2009年眾議院微弱優勢通過的《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為例,該法案要求對中國在內的不采取碳減排行動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同時考慮時機一旦成熟就將“碳關稅”納入國際貿易規則。此后,奧巴馬政府表示對某些進口商品,因其在出口國未計入減排成本,考慮對其征收碳排放稅。征稅的理論基礎是碳泄漏,也即所謂的競爭力損失,具體是指一些國家的碳排放增加將與其他國家碳排放減少相抵消。
碳關稅具有碳稅一樣的作用,即通過提高碳排放密集型產品貿易的門檻,實現抑制碳密集產品的生產、達到碳減排及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速度的目的。發達國家借環境保護為名,采用國內貿易法規、國際公約等方式逐步推行碳關稅,覆蓋面包括造紙、鋼鐵、水泥、化肥和玻璃制品業,受影響較大的還有化工、五金、包裝等行業。碳關稅作為一種新型的貿易壁壘具有經濟的懲罰性,通過增加出口國環保行為和經濟費用,達到降低其出口產品的競爭力的目的。由于各國自行征收的碳關稅未有國際統一的碳排放量標準作為依據,很可能導致貿易報復的不斷升級。此外,因發達國家環保技術發展水平較為均衡,導致碳關稅貿易壁壘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碳關稅的提出有違WTO國民待遇原則和《京都議定書》“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發達國家在提出碳關稅的同時,依據其產業升級和節能環保領域的先導優勢,將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產能部分移至他國。這對于未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的發展中國家是極不公平的。
但是,基于外部性經濟理論的碳關稅,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碳關稅的征收將成一種趨勢。從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發展中國家應主動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國際雙邊協定關于碳關稅的談判,在世界貿易組織法中增加發達國家保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條款,并通過有約束力的法律規定來確保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的實現[5]。對于世貿組織法中為發達國家推定為綠色貿易壁壘法律依據的軟法,應避免在今后的涉及環境保護的國際公約談判中出現。
[1]付加鋒,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8).
[2]周思明.低碳經濟與貿易自由化在國際法上的沖突與解決[J].考試周刊,2010,(42).
[3]張為付,杜運蘇.中國對外貿易中隱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4).
[4]彭奕,朱強.國際溫室氣體排放交易機制的理論和實證[J].國外理論動態,2009,(10).
[5]孟凡娟,國際視野下“碳關稅”的法律分析[J].法治與社會,2011,(3).
(責任編校:簡子)
D912.29
A
1008-4681(2012)01-0065-02
2011-11-24
阮洪(1967-),男,浙江臺州人,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管理系講師,南京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