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祥
(鹽城工學院大學外語部,江蘇 鹽城 224051)
漢語溫度域詞語“冷”和“熱”的概念隱喻研究*
陳建祥
(鹽城工學院大學外語部,江蘇 鹽城 224051)
通過考察“冷”和“熱”兩個詞的概念隱喻,發現“冷”和“熱”投射的目標域都涉及到情緒域、態度域、場景域、顏色域、戰爭域、疾病域,但也存在一些差異。總體而言,“冷”和“熱”兩個詞隱喻投射呈現的是一種異同共存、同大于異的關系,基本呈對稱分布,說明這兩個詞在構建抽象概念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當。同時,還概括了這兩個詞構造隱喻的句法構成形式和語義結構,模擬了一個隱喻認知模型。
冷;熱;概念隱喻;異同
認知域是描寫語義結構涉及到的概念域,根據其復雜程度,分為基本認知域和非基本認知域。Langacker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兩個最基本的認知域,它們不可能再切分為更原始的認知結構,其他基本認知域包括溫度、顏色、味道、音調等感官經驗和快樂、熱情等心理狀態(1987∶148)。目前國內外研究者主要對時間域、空間域、嗅覺域、視覺域和顏色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Brugman,1981;Herskovits,1986;Sweetser,1990;藍純,1999;覃修桂,2008 等)。然而,有關溫度域詞語的概念隱喻研究較為鮮見。Deingnan考察了英語語料的800多個隱喻,其中談到了由“冷”和“熱”構成的一些英語詞匯的隱喻意義(2001∶182-189);高航依據漢語語料討論了溫度作為基本的意象圖式在構建漢語概念系統中的重要作用(2008∶6-12);朱東華則以英語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基于溫度圖式的概念隱喻(2010∶71-75)。
漢語用來表示溫度高低的詞語很多,常見的有冷、熱、溫、寒、涼、暖等。本文將研究焦點詞匯“冷”與“熱”,對取自北京大學現代漢語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古代漢語研究中心以及互聯網上的語料進行系統分析,致力于回答如下三個問題∶第一,“冷”、“熱”兩個詞語隱喻投射有著什么樣的范圍?第二,“冷”、“熱”兩個詞語隱喻投射是否存在對應的分布,有何異同?第三,“冷”、“熱”在構造隱喻概念時遵循著什么樣的認知模型?
“冷”與“熱”相對,指天氣的溫度低于常態。如今“冷”的概念由原先單純指稱自然現象逐漸被用來理解其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們根據語料,具體考察“冷”在漢語中的隱喻投射。
1.“冷”喻述緊張、害怕。氣溫低會導致身體感覺寒冷,然而人們也常常因為緊張、恐懼出現類似的感官體驗,因此經常用“冷”比喻人們緊張、害怕的心情。
(1)須賈這才知道丞相張祿就是范雎,嚇得一身冷汗。
(2)聽見遠處的警笛聲,他不禁打了一個冷戰。
(3)她想到自己的前途,不覺打了一個冷噤。
(4)他忍不住打一個冷噤,心直跳,險一些掉下眼淚。
2.“冷”喻述悲觀。天氣寒冷,草木凋零的肅殺景象往往令人情緒低落,從而“冷”引申出表示悲觀失望的心態。
(5)經歷了多次的失敗后,他不由得心灰意冷。
(6)天涼了,心冷了,有一天我是否會變得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了?
(7)非有堅定之力,則一經挫折,心灰意冷。
(8)看來我已心冷,否則為何無法點燃愛火的激情?
3.“冷”喻述無情,不熱情。基于上述悲觀隱喻投射相同的體驗,人們還會聯想到由于冬季的嚴寒,許多動植物無法生存下來,“冷”的概念在表征不和諧、緊張,甚至敵對的人際關系時,又能喻述對人無情,不熱情的含義。
(9)他想起曾經受到的冷嘲熱諷,心里很是不服。
(10)只這冷言冷語,帶譏帶訕的,教人怎么當得!
(11)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從來都是冷酷無情地進行剝削和壓迫,他們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12)他們記起了他那冷冰冰的握手和低垂的眼光。
(13)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
4.“冷”喻述不沖動。動植物的蟄伏狀態可以映襯出冬天的靜。“冷”的概念隱喻中也有表示平靜、不沖動的意義。
(14)冷眼看著這些人如何算盡機關,干出一件件蠢事。
(15)生活中常常遇到棘手的問題,需要冷靜對待。
5.“冷”喻述不受歡迎,不受關注,少見。氣溫低是冬季的典型特征,人們普遍畏寒怕冷,而這種情緒也會投射到我們對周圍事物上去,表示不歡迎、不關注的態度。此外,冬季盡管難熬,但僅占一年的四分之一,相對全年而言,是較為短暫的,所以也可以表示少見的含義。
(16)心理學在當時可是冷門專業啊!
(17)近幾年洋節越來越受追捧,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冷落。
(18)這《千家詩》是冷貨,一年不過賣出百把部。
(19)這次期中考試考點非常冷僻。
(20)現在家長給孩子起名時,喜歡選用冷字,給孩子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一些不便。
6.“冷”喻述不熱鬧。冬季寒冷,動植物處于蟄伏的狀態,人們出行或者活動相對較少,因此經常用“冷”來比喻場面不熱鬧。
(21)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22)市場比他們所說的還要冷清。
(23)金雞百花場面冷清,連“開幕紅毯”都省了。
7.“冷”喻述突然,意想不到。入冬時節,北方冷空氣大規模南下,導致大范圍區域內氣溫驟然下降,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因而“冷”又引申出突然,意想不到的意義。
(24)我不希望在大家團結一致對抗小日本的時候,有人卻黑地里打冷槍。
(25)乘他們立足未穩,打他個冷不防。
(26)有人煽陰風,放冷箭,您想想這對誰有利啊?
(27)一輛轎車冷不丁從拐角沖了出來。
(28)他頑強拼搏,以弱勝強,爆出了一個大冷門。
8.“冷”喻述暫時擱置。在農業為主的社會,冬季與其它季節相比,人們相對比較輕松,不是非常的繁忙,相應地產生了暫時不用去做,暫時擱置的含義。
(29)這個敏感的問題需要冷處理,不能著急的!
9.“冷”喻述不太強烈的顏色。太陽是地球上光和熱的來源。在寒冷的時候,太陽往往顯得沒有那么刺眼。而顏色也能帶給人們類似寒冷的感受。一般來說,藍、綠、紫、灰色為冷色,它使人們聯想到海洋、藍天、冰雪、月夜等,給人一種涼爽的感覺。
(30)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在冷色環境中,也會感覺到舒適。
10.“冷”喻述兵器和戰爭。在戰斗中用于砍殺、撞擊、刺殺的兵器,如刀、劍、矛、錘、棍等稱之為冷兵器,它們在作戰時基本不發出火光。冷戰則是指國家之間通過經濟壓力、間諜活動或敵對性宣傳等手段而進行斗爭,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
(31)趙奢敗秦兵,是在刀對刀的冷兵器時代。
(32)二戰結束后,美蘇從盟友變為敵手,形成長期的冷戰局面。
11.“冷”喻述令人發寒的疾病。溫度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非常重要。按照中醫的觀點,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或者是外界有害物質侵入人體,或者是人體內部的平衡被打破(高航,2008∶8)。因而人體出現各種不適癥狀,其中一類是寒癥,表現是畏寒、腹瀉、脈搏遲緩等癥狀。
(33)我整個腰有不適感,腎不納氣,四肢發冷,膝蓋冷,腹臍以下按時有塊。
“熱”與“冷”字一樣,亦由原先純粹的溫度概念發展引申至其它概念域。
1.“熱”喻述興奮,激情。天氣溫度高會令人全身發熱。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因為追求目標、情緒興奮激動而在身體或心理上產生發熱的現象。
(34)熱忱是一切成功的底蘊,也是一切企業家和追求物質幸福者必備的核心精神。
(35)不甘心作亡國奴隸的億萬人民滿腔怒火,熱血沸騰。
2.“熱”喻述親密。在人際交往中,關系緊密的人們距離較近,言語親密,這時會出現溫暖的心理感受,所以“熱”可以表示親密的關系。
(36)母子倆呀,寸步不離,別提多么親熱啦!
(37)兩人甚是相處得來,便分外熱絡,每天鬧在一起。
(38)二人知心換命,情同手足,只要一見面就熱呼得不得了。
3.“熱”喻述對人友好,關心別人。熱給人們帶來溫暖,在人際關系中,可以指關心別人,或予以恩惠和幫助。
(39)承你一片熱心知照我,把這個美差分給我做,我還感激你呢。
(40)你這般不識好歹的,枉費俺一片熱心。
(41)她是個遠近聞名的熱心腸。
4.“熱”喻述沖動。溫度過高常常令人心煩氣躁,難以平心靜氣,從而導致做事不夠冷靜。
(42)不要頭腦發熱,我們目前需要的是冷靜。
(43)人如果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或不考慮后果時,就表現出了頭腦發熱的癥狀。
5.“熱”喻述備受歡迎,受關注。與冰天雪地的寒冷時節相比,人們往往比較喜歡春暖花開的溫暖時節。在語言的使用中就出現了對某事、某人、某物或某現象持歡迎、關注的態度。
(44)各家藥商都囤起了貨不肯批發出來,像金雞納霜這類熱門貨,就連門市零售也斷檔了。
(45)我與舅舅坐在門檻上,搧動著蒲扇,斜窺著街頭的木棉花,談起一個熱點話題。
(46)一些地區最近興起了韓語熱。
6.“熱”喻述場面活躍。較之于寒冷時節,氣溫升高時,人們活動開始頻繁起來。當許多人聚集在一起時,就會產生熱或暖的感受。
(47)但這幾天熱火朝天的參軍運動,也沖擊著他們的身心。
(48)以前僻靜的街巷,現在也顯得很熱鬧。
(49)如果您有什么問題,請隨時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
7.“熱”喻述權勢大。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物體的溫度過高,比如沸水,大火,會讓人一靠近就覺得熱得發燙。“熱”因此被用來比喻權勢大,氣焰盛。
(50)仕宦五十年,終不慕熱官。
(51)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8.“熱”喻生活艱難。物體的溫度過高,也會使人感覺非常難受。所以“熱”還能用來表示生活極端痛苦。
(52)這對于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來了大救星。
9.“熱”喻述強烈的顏色。太陽給地球帶來光和熱,火也能提供人們一定的光和熱。因此在構造色彩范疇時,人們參照了太陽和火的顏色,把強烈的紅色、橙色和黃色稱之為熱色調或暖色調。
(53)在文學創作中,人物性格的設計與刻畫、場景氛圍的渲染與描繪,也講究冷熱色調的精心調配與恰當安排。
(54)今冬依然不忘熱色調系的,比較偏向于大幅度的色彩。
10.“熱”喻述兵器和戰爭。熱兵器又名火器,古時也稱神機,與冷兵器相對。所有依靠火藥或類似化學反應提供能量,以起到傷害作用的(如火藥推動子彈);或者直接利用火、化學、激光等攜帶的能量傷人的(如火焰噴射器),都是熱兵器。
(55)熱兵器時代下,裝備先進火器的軍隊,在和冷兵器的文明進行作戰時,基本占有戰場的絕對優勢。
11.“熱”喻述令人發熱的疾病。傳統中醫理論還分類出熱癥,表現是身體出現紅腫、煩躁、發熱等癥狀,體內出現熱毒、火氣或肝火。
(56)猩紅熱是由產生紅疹毒素的乙型溶性鏈球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發熱、咽痛、全身皮疹為主要特點。
(57)這種藥能疏風解熱、抑菌消炎。
結合語料,我們發現“冷”可以喻述緊張、害怕、悲觀、無情、不熱情、不沖動、不受歡迎、不受關注、少見、不熱鬧、突然、意想不到、暫時擱置、不太強烈的顏色、兵器和戰爭、令人發寒的疾病。“熱”則可以喻述興奮、激情、親密、對人友好、關心別人、沖動、備受歡迎、受關注、場面活躍、權勢大、生活艱難、強烈的顏色、兵器和戰爭、令人發熱的疾病。“冷”和“熱”投射的目標域都涉及到情緒域、態度域、場景域、顏色域、戰爭域,疾病域。
通過歸納后發現,“冷”和“熱”隱喻投射出現最多的兩種語料是向情緒域的投射,其次是向態度域的投射。由此可見,向情緒域投射和向態度域的投射應該是“冷”和“熱”的最基本的隱喻投射。
但是“冷”表達的突然、意想不到、暫時擱置意義,“熱”沒有對應的表達形式;“熱”表達權勢大、生活艱難的意義在“冷”的隱喻投射中也找不到對稱意義。兩者在語法選擇限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表示態度不友好時,可以使用“冷冷地”這種疊詞形式,而“熱”表示友好時,卻沒有這種形式。在表示關心別人時,隱喻中出現“熱心”的表達,而在表示對別人無情時,沒有“冷心”這個詞匯,只有“冷血”。“冷”“熱”作動詞使用,差異也是明顯的。例如“未婚夫的話冷了她的心”,我們發現沒有“熱了她的心”這種句式,卻找到“溫暖了某人的心田”的表述。“冷笑”與“熱淚”的組合方式的差異也非常明顯,“笑”是動作或者狀態,而“淚”只是狀態。
總體而言,兩個詞的隱喻投射呈現的是一種異同共存、同大于異的關系,基本呈對稱分布,這說明這兩個詞在構建抽象概念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在伯仲之間,基本相當。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冷”和“熱”隱喻句法構成形式有名詞性、形容詞性、動詞性和副詞性,分別舉例如下∶
(58)他感覺到了鐵石一般的冷。
(59)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60)你向來有了心上人,把我冷落了多時。
(61)她忽然冷冷地瞥了范博文一眼,鼻子里輕輕一哼,就懶洋洋地走開了。
此外,還有如下幾種語義結構∶1)喻體、本體和喻底同現;2)喻體和喻底同現;3)本體和喻底同現;4)僅現喻底。
(62)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卻是不笑起來又冷如冰霜。
(63)冷板凳哪個愿意坐啊?
(64)我被他捧上了天,頭腦一發熱,就傻乎乎地跟他去了公司。
(65)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參照沈家煊(2009)的轉喻模型模擬出一個“冷”和“熱”隱喻的認知模型∶1)在某個語境中,為了某個目的,需要表述一個目標概念A。2)“冷”或“熱”用于表述概念A,“冷”、“熱”和概念A不在同一認知域內。3)“冷”、“熱”和概念A具有主觀上的象似性,“冷”、“熱”概念的激活可以激活概念A。4)通過“冷”、“熱”激活概念A,“冷”、“熱”的某個語義特征對于概念A來說屬于顯著性特征。5)“冷”、“熱”隱喻的認知模型是“冷”和“熱”與概念A某種語義特征相互相關聯的模型,這種關聯可以稱作“冷”、“熱”到A的函數關系。以“冷笑”為例,用“冷”表述目標概念“笑”,“冷”和“笑”不在同一認知域內,但是“冷”和這種“眼神不屑,嘴角上揚的笑”都有讓人感覺“無情”的語義特征,而“無情”正是這種笑的顯著性特征之一。
通過語料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冷”、“熱”這兩個詞匯隱喻投射呈現的是一種異同共存、同大于異的關系,基本呈對稱分布。由于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冷”和“熱”的特征和感受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在構建隱喻的過程中出現了基本對稱的分布態勢,但其中也有不少詞語不再具有令人產生隱喻的聯想,逐漸演變為日常語言。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意義轉移只是部分語義特征的轉移(束定芳,2000∶59),在使用“冷”和“熱”構建某個概念隱喻時則會凸顯各自的某個具體語義特征,所以目標域投射出現了一定的差異,這也反映了隱喻在語言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創造力,兩者之間存在的隱喻投射差異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
[1] Langacker Ronald.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erspectives[M].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Brugman Claudia.The story of over MA thesis[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81.
[3]Herskovits Annette.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prepositions in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Sweetser 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
[6]覃修桂.英漢語嗅覺隱喻及其投射范圍[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2).
[7]Deignan Alice.Collins Cobuild英語語法系列7:隱喻[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8]高航,嚴辰松.漢語溫度圖式所衍生的概念隱喻[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3).
[9]朱東華.基于溫度圖式的英語概念隱喻[J].肇慶學院學報,2010,(1).
[10]吳芳.“寒”“冷”詞義辯證發展的認知動力[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4).
[11]沈家煊.認知與漢語語法研究:轉指和轉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校:陳婷)
H136
A
1008-4681(2012)01-0095-03
2011-10-13
陳建祥(1973-),男,江蘇鹽城人,鹽城工學院大學外語部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認知語言學。